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隱居不仕、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其後人卻成網紅主播月入百萬

隱居不仕、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其後人卻成網紅主播月入百萬

好了,歡迎大家關注「Famer農場」,再次來到農夫侃歷史。最近知名的有聲主播紫襟被爆是陶淵明的後人引起了網路的熱議。有聲的紫襟是喜馬拉雅FM的主播,原名陶勇祥,靠在喜馬拉雅講有聲故事而月入百萬,根據最近被暴露出來族譜他竟然是陶淵明的後人。

所以有網友議論說他祖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他卻為掙錢做主播,是在坑祖宗。農夫倒是覺得大家不必這麼看,任何事情都需要辯證的分析,時代在發展,不要用過去來約束現在。

那麼就讓農夫帶著大家穿越時間去看看真實的陶淵明。

陶淵明所處複雜的時代背景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相信大家都是從這句詩記住了陶淵明的淡雅風格。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從陶淵明的作品中時時都彷彿看到一副很美好的田園風光。

但其實陶淵明所處的時代非常動蕩複雜,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少有的政權林立、小朝廷不斷而且戰亂不休的年代。別看東晉在我國歷史上做為一個朝代寫進去,其實東晉國家版圖很小,只是西晉王室後裔建立的偏安江南一代的一個小朝廷,國祚也只有百來年。

公元316年,司馬鄴被俘,代表了西晉王朝的滅亡。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西晉不甘亡國的舊臣和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這就是東晉的由來。東晉雖然還是司馬家的天下,但是朝政其實是由門閥士族共同統治,政治非常黑暗腐敗,而且北方還有少數民族(現在只能這麼寫)十六國,一直戰亂不休。

這就是陶淵明所處的年代。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真正原因

「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從這首詩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其實也是有遠大的報復的,我們現在只關注到陶淵明是個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文人,甘願隱居山林。但是這是不全面的。

陶淵明出身其實還可以,他的曾祖父陶侃其實在東晉也是做過大官的。陶侃呢,倒是出生貧寒,但是很有能力,在由門閥貴族把持的東晉也一度歷任廣州刺史、江州刺史,官至太尉。但是由此也可以想到陶侃和東晉朝廷根深蒂固的門閥士族的矛盾和鬥爭有多麼激烈,在琅琊王氏家族的大將軍王敦主政期間,王氏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就曾經把陶侃排擠到了偏遠的廣州做刺史。所以寒門出生的陶氏家族和門閥貴族王氏是有天然矛盾的。

陶淵明在29歲的時候當時在江州做祭酒,而他的頂頭上司江州刺史就是出生王氏家族的王凝之,王凝之信奉的就是東漢末年張魯搞的五斗米教。上面講過陶家和王家是從祖上開始就有仇怨的,而且王凝之還是個才能平庸飛揚跋扈的奇葩,這是王凝之老婆詠絮才女謝道韞自己說的「不意天壤之間,乃有王郎。」,意思就是沒想到天底下還有王凝之這種奇葩。

所以自己上官是自己的仇人,而且王凝之還沒能力,陶淵明怎麼可能忍受仰王凝之鼻息,聽他使喚,才會有「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為信奉五斗米道的王凝之折腰),陶淵明掛印而去。

陶淵明為何幾次出仕最後又都歸隱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這是陶淵明所寫《詠荊軻》的部分節選,也是最終歸隱的根本原因。

雖然陶淵明對東晉門閥士族的政治腐敗不滿,但是源於祖父陶侃對家族後輩的教育,陶淵明對自己東晉臣民身份是非常認可的,對東晉王朝是非常忠誠的。

在陶淵明和王凝之瀟洒的說老子不幹了,不為五斗米折腰後,陶淵明隱居沒幾年。因為他妻子在這段時間去世了,隱居的茅草屋又起火被燒個乾淨,在窮的沒飯吃的情況下,陶淵明還是選擇了出來做官維持生計。在陶淵明三十四歲的時候,當時的江州刺史桓玄邀請陶淵明做他的幕府。到看到桓玄謀反跡象很明顯的時候,陶淵明就以自己母親去世為理由辭職不幹了。桓玄不久就造訪篡晉,但是被劉裕給干翻了,陶淵明又到了劉裕手下做事情,從鎮軍將軍參軍干到建威參軍,但是到劉裕兵強馬壯軍功赫赫的時候,陶淵明又辭職不幹了,這次陶淵明是真的隱居終身不仕了。

陶淵明第一次隱居還是因為家仇的書生意氣,後面兩次都是陶淵明看到桓玄和劉裕做為東晉權臣卻開始對陶淵明認可的祖國東晉陰謀篡國,為了自己的道義為了自己的家國情懷,陶淵明沒有能力阻止,只能選擇歸隱田園。

陶淵明他的歸隱是一種自己政治態度的決斷,是做為東晉前朝遺民高貴情操的體現。

好了,今天農夫和各位聊陶淵明後人做主播還有陶淵明的故事就聊到這裡。希望大家多多關注「Famer農場」,後面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晉 的精彩文章:

司馬懿家族所創的東晉,為何說是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東晉統治者只顧爭奪權利,少數民族擴張勢力統一北方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