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養心」與心系疾病的治療
「夏養心」與心系疾病的治療
20180418
夏季即將來臨,根據《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和臟象學說,又到了「夏養心」的季節。為何說「夏養心」?根據五行學說,心為火,其氣血流注時間為午時(11-13時),其經旺季節為夏。所以,夏天人的脈博一般比較洪大。心為火,其性熱。根據同氣相求,同聲相應的規律,夏季養心正是順應其性、順勢而為。此外,人們常說「冬病夏治」,心臟系統疾病多發於秋冬季節,雖然原因各異,但其主要原因就不外乎一個寒字。陳年舊疾,寒凝難釋。但到了夏天,天氣炎熱,此時進行治療,藥物往往可直達病所,去除頑疾。凡屬寒證,夏季治療保健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不受病。但現在西醫卻定了許多心臟病的病名,冠心病、風心病、心梗、腦梗、腦中風、高血壓、高血脂等等。人們常將這些疾病統稱為心腦血管疾病。而在對心腦血管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上,中西醫有著根本的不同,在保健和治療方法也根本不同。
中醫所說的心,並不是解剖學上的「心臟」這個特定的器官,而是指與「神明」、與血液循環系統相關的一個功能系統,包括血脈、包括心、也包括腦,包括器質、也包括情志。西醫所說的心則只是指心臟這個器官。由於在引進西醫時借用了心的概念,使人們對心的認識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在醫學實踐中,西醫更把心與腦、精神與器質分科診治。
中醫認為,心主火、主神明、其性熱、其色赤、其味苦、其聲笑。因此,凡是熱性的、赤色的、苦味的食物和藥物,都能入心。但同時,中醫最講究的是平衡,如果心氣虛,則悲不已,如果心氣實火太旺,則過熱、神昏、笑不休,所以又說喜傷心,其實過悲亦可傷心。這些基本理論,既是指導我們養心基本原則,也是分析心病病因病機病理、確定治則的根本依據。
在日常保健中,如果心氣不足,應多食赤色、熱性的食物,如果心火太旺,則應多食苦味、涼性的食物。
至於說到疾病,中醫認為,心系疾病,特別是久病不愈者,多因寒、濕、痰、飲、瘀引起,寒可引起肌肉血管收縮,導致心痹、心胸疼痛、心梗、高血壓(肝陽上亢類除外)甚至血管破裂,造成腦溢血,同時,寒還可造成水飲凝結為痰、血粘稠度增高、脈結代,造成西醫所說的心律不齊、早博、間歇、停跳、高血脂、冠心病等。因此中醫在治療心臟病時,多採取蠲痹通陽、活血化瘀、豁痰利水、除煩降逆、五臟同調的辦法。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中,按照病情由輕到重列出了一系列診治方法,充分體現了上述治則。經一千多年實踐檢驗,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方法。現介紹如下:
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此方所對之證,以寒飲為主,飲在心胞致痹,寒水射肺,致喘息咳唾短氣,痛引及背,為早期心臟病常見證狀。用藥以溫通散寒、蠲痹通陽為主,兼逐水飲。
2.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右四昧,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所對之證,以寒痰凝結為主,較上證為重,因加半夏去痰。
3.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蔞實(搗)一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葯,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蔘湯方
人蔘 甘草 乾薑 白朮 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兩方所對之證,除寒痰凝結外,又有氣逆胸滿,病涉肝脾胃脘,病進一步,治以溫通為主,因加桂枝、厚朴、枳實降逆通氣,或加人蔘白朮茯苓健脾利濕。
4.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薑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此兩方所對之證與上兩方接近,但已到氣塞的地步,水飲更重,病已及肺,因加杏仁橘皮以暢其氣。
5.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右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此方所對之證多為病情遷延已久,時輕時重,冠心病者多見,病已深重。方中以大熱之炮附子與利濕之薏苡仁配伍,葯簡力專,猛葯救陽,可謂重劑。
6.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三兩 生薑三兩 枳實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此方所對之證頗急,心痛如刀絞,急以溫通救陽方可獲效。
7.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兩(一法二分)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乾薑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此方所對之證,病已危極,多為急性心梗將發,故急以蜀椒烏頭附子救陽,以赤石脂固陽。
8.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生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蔘 乾薑 吳茱萸各一兩 右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連年積冷,流主心胸痛,並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此方所對之證重而複雜,病涉腸腹,治以救陽、溫通、活血化瘀。
從上述八方可見,張仲景對心臟病多咎之於寒、濕、痰、飲、瘀,治法則盡為蠲痹通陽、活血化瘀、豁痰利水、除煩降逆、五臟同調為用。此與夏養心之意相通,應盡歸於補法。
與張仲景注重寒熱不同,陶弘景在《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著重於從五行含化進行虛實辨證,以葯之五味行溫補寒瀉,從兩方面施治,併兼有針灸治法。兩人治法雖有不同,但治則相通,互相參照,更趨萬全。
陶弘景說:「心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德在耎(耎ruan,軟)。故經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心病者,心胸內痛,脅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
經云: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證如是。
小瀉心湯(第一方)
治心中卒急痛,脅下支滿,氣逆攻膺背肩胛間,不可飲食,食之反篤者方:
龍膽草 梔子(打,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燒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少頃,得吐瘥。
大瀉心湯(第一方)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脅背胸支滿[,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
龍膽草 梔子(搗,各三兩) 苦參升麻(各二兩) 豉(半升)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以酢六升,先煮上五味,得三升許,去滓。內戎鹽,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當大吐,吐已必自瀉下,即瘥(一方無苦參,有通草二兩)
小補心湯(第一方)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方:
栝蔞(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右三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無半夏,熬)
大補心湯(第一方)
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方:
栝蔞(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實(熬,二兩) 厚朴(炙,二兩) 桂枝(一兩)
上六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無半夏)②
辨心包絡病證文並方(第二方)
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癲仆。
小瀉心湯(第二方)
治胸腹支滿,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黃芩大黃(各三兩)
上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食頃,絞去滓,頓服。
大瀉心湯(第二方)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懣,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黃連黃芩 芍藥(各三兩) 乾薑(炮) 甘草(炙) 大黃(各一兩)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心湯(第二方)
治血氣虛少,心中動悸,時悲泣,煩躁,汗出,氣噫,脈[時]結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竹葉(各二兩) 豉(一兩,一方作山萸肉)
上方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怔驚不安者,加代赭石,為四兩半;煩熱汗出者,去豉,加竹葉至四兩半,身熱還用豉;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兩半;氣苦少者,加甘草三兩;心下痞滿者,去豉,加人蔘一兩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乾薑一兩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兩半。
大補心湯(第二方)
治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乾嘔,氣噫,時或多唾,其人脈結而微者方:
代赭石(燒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竹葉(各三兩) 豉(一方作山萸肉) 人蔘甘草(炙) 乾薑(各一兩)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除上述治法以外,張仲景的灸甘草湯專治脈結代,五瀉心湯專治心下痞,亦可參照。
治療心系疾病,方法很多,但關鍵在於辨證,在於分析病因病機病理,診斷清楚了,自可應奏效。


TAG: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