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融科技究竟改變了什麼?

金融科技究竟改變了什麼?

一、金融科技沒有改變什麼?

傳統金融行業從業者可能會想,這麼多金融科技公司發展起來,是不是要取代我們?網路借貸是不是要取代銀行?智能投顧是不是要取代投資顧問職業?智能風控系統是不是取代風控人員?簡單來說,金融科技是不是要顛覆傳統金融?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來探究下金融本質。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奇帆曾用三句話來總結金融的本質:第一句,為有錢人理財,為缺錢人融資;第二句,「信用」、「槓桿」、「風險」;第三句,金融不是單純的卡拉OK、自拉自唱的行業,而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如果不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就沒有靈魂,就是毫無意義的泡沫。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業就是服務業。這三句話現在成了經典總結,道出了金融的本質屬性。

把這三句話串起來來講,金融就是以融通資金有無為過程,以財富增值為目標,以槓桿為手段,以信用為基石,以邊界為風險,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歸宿。這些要素缺一不可。例如,從個人來講,大家投資理財肯定是以財富增值為目標,但是如果所投之錢最終不是流向能夠產生社會財富的實體產業項目,而是在金融系統轉一圈又回來了,那就是泡沫,催生系統性風險,結果不是損人利己,就是共赴災難。

那麼,我們來對照分析下金融科技是否顛覆了金融。

有了金融科技,我們依然是需要融通資金有無的,過程沒顛覆;

有了金融科技,我們依然要實現財富增值,目標沒顛覆;

有了金融科技,我們依然需要槓桿,說白了用小錢撬大錢辦大事,手段沒變;

有了金融科技,信用還重要嗎?所謂金融科技去中介化,去的只是較高成本、較低效率的信用中介,更強調信息披露、信息跟蹤等交互信用的手段,所謂區塊鏈金融,只是改變記錄和執行信用的方式。所以,有了金融科技,依然需要基於信用才能開展金融活動,基礎沒變;

有了金融科技,投融資產品的風險顯然依然如故,改變的是,通過智能投顧、智能風險,更好幫助投融資者識別風險、匹配風險,更精準的風險定價,更及時風險應對。

金融科技,當然不能違背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金融科技是要更快、更直接、更有效的幫助資金對接實體產業。而那些「e租寶」們,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金融科技。

結論:金融科技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那就意味著,融通資金有無的金融市場不可或缺,從事金融專業活動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作者不能被取代,規範金融活動運行的規則和制度必須要遵循,金融監管不可放鬆。

二、金融科技改變了什麼?這些改變重要嗎?

舉個例子:古代書信傳遞,唐代對郵驛的行程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里則約等於今天0.9里)。今天北京天安門到海口直線距離5200多里,按古代這種速度,最快要11天。這還不算古代的道路相當崎嶇,估計真的跑下來要上萬里,那就差不多20多天到一個月左右。我們知道,現在只要幾秒鐘就可以發封電子郵件過去。

我們來分析下這個案例,書信的本質是什麼,是信息。唐代書信傳遞是這個,現在還是。但,表達的媒介變了——原來是紙的,現在是數字化的,傳遞的工具變了——原來是馬,現在是通信網路。本質沒變,媒介和工具變了,這種改變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媒介和工具的革命,現代企業經濟活動、對外貿易等都沒辦法開展業務。媒介和工具的革命,實質是社會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革命會極大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這個例子來看,我認為,金融科技改變的是金融生產力。金融生產力的提升,將極大增強金融注入實體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帶動社會經濟成幾倍、幾十倍的增長。

金融科技提升金融生產力表現在:

(一)建設金融信息基礎設施。

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包括金融信息基礎資料庫、數字貨幣系統、支付系統、會計核算數據集中系統、產品信息登記系統、公開交易系統、櫃檯交易系統、借貸平台、證券存管與結算系統、統一徵信平台、金融綜合統計監測和風險預警平台。

為什麼建設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很重要?總體來講,金融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要適應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業務快速發展的要求。第一,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等改革,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平台建設,金融服務不斷國際化,金融機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金融國際合作更加頻繁。金融信息設施要適應國際化的要求。第二,通過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等改革,加強金融市場建設,健全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和服務更加多元化。金融信息設施要適應多元化的要求。第三,網路借貸、資產管理、高收益債券、股貸聯動、資產證券化等新金融產品不斷湧現,銀行、投資、證券、保險、金融衍生品互相交織,金融機構業務日益呈現綜合化經營特徵。金融信息設施要適應綜合化的要求。第四,當前,金融風險防範和網路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金融信息系統業務覆蓋率、複雜度持續提升,有些技術存在成熟度不高問題,金融風險防控面臨更大挑戰。金融網路犯罪形勢嚴峻,手段日益多樣且呈現高科技化、複雜化和隱蔽化特徵,金融監管和風險防範面臨新的挑戰。金融信息設施要適應新金融監管的要求。

沒有適應新環境的金融信息基礎設施,新金融融通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金融創新業態也無法開展。金融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決定金融行業的生產力水平。

(二)建設金融業應用系統。

金融業應用系統是建設在金融信息基礎設施之上的,服務金融機構和相關服務機構運行業務的管理信息系統與交易系統。包括網路借貸機構的P2P交易系統、運營管理系統、財務結算系統、信貸管理系統、獲客系統,證券公司的估值系統、CRM系統、清算系統、TA系統,銀行信貸管理系統等。網路借貸機構如果沒有一套高效運轉的借貸管理與交易系統,將失去核心競爭力。證券公司要招攬PB業務,量化、個性化PB系統的競爭力就十分關鍵。如果以前銀行、證券公司是通過發展多少櫃檯來衡量自身的營銷能力,那麼現在是否擁有一套用戶體驗優秀的營銷與交易系統,變成了金融機構獲取客戶資源的利器。

金融業應用系統的建設水平決定金融從業企業的生產力水平。

(三)建設金融風險管理系統

金融行業是管理風險的行業,沒有風控就不是金融機構。銀行、小貸、信託等金融機構傳統的做法是人工實地盡調,這個方法的弊端是成本高、周期長,客戶集中在大中型企業和大客戶,難以覆蓋廣大小微企業、個人。對於金融機構,無法擴大客戶群,也就難以擴大業務規模;對於社會,阻礙經濟發展的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就得不到解決。如果要提高風控效率,惠及大眾,必須建立更高效、更精準的風險管理系統,而這個系統的建設,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依靠金融科技來解決如何高效收集客戶的風控數據、快速處理分析、精準評價並給出適當的決策意見的問題。建設一個精準高效的風控系統是實現金融機構業務規模化擴張且穩健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金融科技的四大技術基礎與應用場景

(一)雲計算:低成本獲取超大規模金融服務能力的架構模式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路,伺服器,存儲,應用軟體,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說白了,就是自己不買設備,不買基礎軟體,而通過購買集中服務商的服務來滿足自身業務開發需要,自己則集中研發與本機構業務直接相關的業務信息系統,達到節約成本、快速迭代的目標。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完全依靠自主研發金融信息系統全部所需伺服器、公共服務軟體、業務系統,成本將非常高,周期將非常長,估計絕大部分金融機構都很難有這樣的實力,更不用談普惠金融。

目前,能夠提供雲計算服務的公司包括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京東雲、青雲等。此前不久,銀監會牽頭16家金融機構成立一家金融雲公司——融聯易雲金融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簡稱「融聯易雲」),主要解決單家金融機構做不了、或者單家金融機構可做但總體不經濟、不集約的公共科技服務。

(二)大數據:新金融階段下風險管理模式

數據是風控的核心。沒有大數據就無法做數據風控,但也不是數據越大越好。

如果把大數據運用分為數據收集與存儲、數據篩選、自動決策、智能決策四個階段,金融科技公司大多還停留在數據收集與存儲、可視化呈現階段,少數達到自動決策。將自動決策與智能決策分開是因為自動決策更強調人的風控規則自動化,而智能決策則更強調機器學習、模擬人類智慧進行決策。自動決策的範疇依然是自動化系統,而智能決策才真正屬於人工智慧。

大數據風控的金融應用主要在精準獲客、貸前授信評估、貸中審查決策、貸後監測反饋。

(三)人工智慧:從金融輔助分析到智慧決策

大數據的高級階段就必須結合人工智慧才能實現的。人工智慧的突破在於深度學習、智能分析與最終決策。在金融領域,人工智慧的應用包括:投研報告自動生成,量化交易中的智能輔助,借貸匹配中的金融搜索引擎,資產管理中的智能投顧、信貸管理中的智能授信,身份認證中的人臉、語音識別等。

(四)區塊鏈:從集中存儲到分散式共享存儲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數據存儲結構,利用分散式、去中心化的節點共同維護數據賬簿的可信賴的技術方案。區塊鏈這種難以修改的數據結構特性就催生了金融業中關聯信用的系列場景應用:智能借貸合約、區塊鏈支付清算、登記確權、資產交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承燭 的精彩文章:

TAG:承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