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韋斯·安德森的《犬之島》曲解了日本文化?

韋斯·安德森的《犬之島》曲解了日本文化?

原標題:韋斯·安德森的《犬之島》曲解了日本文化?


  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執導的定格動畫《犬之島》(Isle of Dogs)於4月20日登陸中國內地院線。長久以來,「韋斯·安德森」的名字就是電影品質的保證。對於中國影迷來說,能夠第一次在家門口看到他的作品,實乃幸事。然而,安德森的這部新作卻在美國文化圈惹出一場爭議。

《犬之島》的故事發生在未來日本的某個城市,市長小林(其形象以日本傳奇影星三船敏郎為模版)本就是貓奴一枚,加上當地爆發了「犬流感」,便趁機下令把城市裡的所有犬類都流放到一座漂浮的垃圾島(據導演介紹,其原型包括了日本著名無人荒島「軍艦島」——但他們並未去那島上採風,只是通過「谷歌地圖」來了解該島)上,就連養子中孝的愛犬點點也不放過。為了找回點點,12歲的中孝獨自劫持了一架飛機來到垃圾島,在五隻性格各異的汪星人的幫助下,中孝不但與點點重聚,還挫敗了市長的陰謀,讓汪星人得以重返城市。


《犬之島》先是作為今年柏林電影節的開幕片,獲得媒體一片讚譽,最終也得到以湯姆·提克威領銜的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的垂青,拿下最佳導演銀熊獎。3月23日,該片在北美部分影院公映,幾乎獲得影評人與觀眾的一致認可,在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目前仍有著高達91%的好評率;雖然沒有進行大規模放映,但隨著每周影院數量的增加,票房成績也穩步攀升。

對於西方觀眾而言,除了韋斯·安德森一貫擅長的出色的角色塑造,以及對情感細緻入微的展現外,片中無處不在的日式風情也讓他們一飽眼福。不過,事物總有其兩面性,圍繞著《犬之島》對於日本社會與文化的呈現角度,西方媒體尤其是導演本國的媒體卻意見不一。早在一個月前,便有不少影評人發文非難韋斯·安德森。

打響頭一槍的是《洛杉磯時報》的亞裔影評人Justin Chang,總體上,他對影片持肯定意見,但也指出了導演處理那些日本人角色時,欠缺考慮,落入了帶有種族主義眼光的模式化窠臼。此文一出,頓時成為社交媒體上轉發的熱點。


很快,Justin Chang的同事、日裔女影評人Jen Yamato也在推特上表示:「本片號稱是在致敬,其實卻以多種方式故意地無視、挪用、排擠了日本文化和日本民眾。這真的很醜陋。」不久,包括《華盛頓郵報》影評人Ann Hornaday、英國《衛報》影評人Steve Rose和《滾石》雜誌影評人David Fear等在內,接二連三發出抨擊《犬之島》的聲音,而他們集中使用的一個名詞,便是近年來在美國媒體上出鏡率頗高的「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一詞。

「文化挪用」原本僅是個社會學名詞,指的是相當處於強勢的某種文化,從弱勢文化那裡借用對方的東西。隨著近年來歐美社會越來越強調政治正確,「文化挪用」走出書本,常因為牽涉到名流與明星的關係,而成為西方社會大討論的主題。例如華裔籃球明星林書豪理了「臟臟辮」的新髮型,或是黑人歌手法瑞爾·威廉姆斯(Pharrell Williams)身著美國印第安人頭飾,登上雜誌封面,甚至是波士頓美術館展出莫奈名作《日本女人》時邀請觀眾身著和服體驗等,但凡穿著打扮上用到了「非我族類」的元素,往往就會惹來糾紛。


一方的意見就是,你又不是黑人(印第安人、土著人、日本人),又不了解他們的文化,拿來就穿身上,這是不尊重;另一方則會認為,此舉是在向對方的文化表達敬意,我雖不是他們一族,但我熱愛對方的文化,希望多做交流,體驗一下有何不可?

結果,判斷是否「文化挪用」的標準,很多時候看的就是這種致敬是否誠懇,又或者只是流於表面的剝削和消費。換句話說,看你走不走心。但是,什麼事情一說到「心」,就見仁見智了。你說我褻瀆,我說我誠心,結果往往淪為誅心之論,很多時候究竟「挪用」不「挪用」,也只能看誰嗓門比較大來決定了。

說回《犬之島》,批評該片的意見,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首當其衝的,是導演選擇不給片中日本人角色配字幕的做法。


主人公中孝在垃圾島上遇到的五隻主角狗狗分別是「老闆」(比爾·莫瑞配音)、「首領」(布萊恩·科蘭斯頓配音)、「公爵」(傑夫·高布倫配音)、「君主」(愛德華·諾頓配音)和「國王」(鮑勃·巴拉班配音)。結果,導演以所謂的「翻譯配音」方式,讓它們說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反倒是片中出現的大量日本人角色——中孝、科學家、政客、廣大市民等說的日語既沒有英語配音,也沒有英語字幕,西方觀眾只能看其手勢、表情來猜個大概。於是乎,在一部主要說英語的電影里,本該作為日本主人的這群日本人類,反倒說著觀眾(懂日語的除外)聽不懂的外語,頓時便有了身在異鄉為異客的陌生感,被排除在外,令那些批評《犬之島》的影評人頗為不滿。


第二點則在於,自稱對於日本充滿強烈感情的導演韋斯·安德森,在《犬之島》中置入了大量西方人眼中最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元素:相撲、動漫、櫻花、壽司、太鼓、俳句……在充滿異國情調的同時,也落下了模式化(stereotype)的口實。

《滾石》雜誌的大衛·菲爾就認為:「向外國文化致敬,和將你從外國電影里撿拾來的各種元素堆在一起,當作某種富有異域情調的背景板,這根本就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而這也就是《犬之島》的問題所在。」

倫敦開幕的《犬之島》場景模型展覽

最後,《犬之島》的故事裡還有個白人角色:美國交換生翠西(格蕾塔·葛韋格配音)。狗狗被流放,政策有貓膩。但片中的日本民眾大多唯唯諾諾,無人敢做抗議。只有翠西揭竿而起,率領日本人聲討市長,最終伸張了正義,挽救了「人類的朋友」。看片量大又較為敏感的觀眾,肯定會從翠西這個形象上看到「白人救世主」的影子。幾十年來,有多多少少的好萊塢電影裡面,都出現過這種白人來到欠發達地區,挽救當地人於水火的故事。因此有批評者指出,安德森所謂「《犬之島》是寫給日本的一封情書」不過是個幌子,日本其實只是片中的背景板,故事內核仍是標準的美國白人敘事套路。這麼一看,他用到再多的日本文化元素,都不可能是「致敬」,而只能是不走心的「文化挪用」。

不過,也就在社交網路上針對《犬之島》抨擊聲最強烈的那幾天,始作俑者賈斯汀·張卻接受了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採訪,他表示推特上網民熱情的轉發,其實是誤讀了他那篇影評的原意,他並非是要向該片宣戰,而且甚至談不上被《犬之島》傷害到了感情。


更有趣的是,《紐約》雜誌旗下的日裔影評人Emiliy Yoshida採訪了幾位已看過《犬之島》的土生土長日本人,他們大多表示很喜歡這部電影,對日本文化的呈現也無不敬之處。


也就是說,一邊是西方影評人(除少數幾位屬亞裔外,大多是純歐美人)為日本文化與日本觀眾鳴不平;另一邊日本觀眾自己卻表示,並未受到傷害。事實上,早先關於《奇異博士》中蒂爾達·斯溫頓一角、《攻殼機動隊》中斯嘉麗·約翰遜一角、《長城》中馬特·戴蒙一角涉嫌「洗白」(whitewashing)的爭議——即用白人演員來飾演本該由亞洲人出演的角色——爆發之時,也是西方媒體與本該「吃瓜」的歐美群眾鬧得火熱,多數亞洲人反倒無動於衷,見怪不怪。


這一方面是東西方不同文化習慣以及西方長期文化強勢的結果,另一方面,手握政治正確利劍痛批好萊塢的西方媒體與民眾,似乎也有意無意地扮演起了「白人救世主」的角色。其針對「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批評,本身又呈現出某些「東方主義」的元素來。


說了這麼多,評價一部電影優劣與否的標尺,似乎從來都不應該是符合政治正確的要求與否,還是要看故事和角色本身。《犬之島》究竟能否打動你,不妨親自走進影院了解一下。


作者:韋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比爾?蓋茨:讓基因編輯技術造福世界
Airbnb中國區主席:兩年後中國會成為我們最大的客源國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