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的明鎏金喇嘛塔

文物介紹——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的明鎏金喇嘛塔

原標題:文物介紹——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的明鎏金喇嘛塔


弘覺寺塔在牛首山東峰南坡,為磚質。南朝年間有一位叫辟支的高僧,曾在牛首山兩峰下的一個山洞裡修身,這個山洞後稱"辟支洞"。傳說辟支在這裡"成佛上天",因而這個洞便被稱為"仙窟洞"。弘覺寺初名佛窟寺,梁天監二年(503年)司空徐度創建。南唐後主改名弘覺寺。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改崇教寺。明初復稱佛窟寺,正統年間又改名弘覺寺。清代因避諱改名宏覺寺。


弘覺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樓閣式磚木塔,塔基位於岩石之上,數百年來,塔的主體未見傾斜,保存較好。這種外八角、內四方、隔層錯角的空筒式結構,在江蘇古塔中較為流行。它克服了早期空簡式結構的弱點,在設計構圖上更加嚴謹,施工上精巧準確。塔始建於唐大曆九年(744年),系唐代宗李豫感夢「修峰頂七級浮屠」。明正統年間重修,現寺毀塔存。塔七級,磚木結構,從底層地平到塔頂復盆高為36.65米,加上原來塔剎,高約45米。塔的底層有須彌座,由紅色花崗岩加工拼制而成,為明初型制。塔身用青磚砌築,灰縫的黏結材料用白石灰,十分堅硬。塔的各層平座和下檐、內層樓板下均有斗拱。塔心木固定在六層的橫樑上,上部穿出屋頂,形成塔剎。現塔心木已毀,但塔頂洞眼仍在。頂部屋面的瓦壟仍很清楚。



1956年7月14日,祖堂山精神病院內的幾位病人到牛首山弘覺寺塔遊玩,有一個病人像往常一樣坐在塔內底層,用腳跺地,突然感到腳下地面發出的聲音是一種空洞的迴響!南京博物院很快得到消息,立即派人前往勘察。發現在該塔底層中央有一圓洞,原蓋已被揭起,洞深1.06米,上圓下方,底邊為83.5厘米。發現弘覺寺塔底層地宮藏有文物,經南京博物院派人發掘,清理出鎏金喇嘛塔一座,塔高0.35米,須彌座高0.16米,塔上一尊銅鎏金釋迦涅盤像長10厘米、寬4厘米,通體鎏金,為卧式,形象生動,像外有金棺銀槨,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覺禪寺永充供養」和「佛弟子御用監太監李福善奉施」題記。


這尊鎏金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為高十六厘米的須彌寶座,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雙獅戲球,左刻雙鹿斗角,後刻雲龍,塔座下方刻有題記,記載製作喇嘛塔的製作者和供養者。須彌座上布置有一組佛像,內部藏有珍珠、寶石、水晶、瑪瑙、玉石、骨灰等物。須彌座上的佛塔為藏式佛塔式,塔身有四個壺門,塔內放置有釋迦、韋陀佛像等,塔剎由相輪、十三天、寶蓋、寶珠等組成。須彌座上的四角各放一個青瓷罐,其中一個罐內放有一顆老年人牙齒及骨灰等物。此塔屬於佛教密宗的塔式,主要供五方佛或者埋葬佛舍利,目前已成為南博鎮院之寶之一。



鎏金喇嘛塔的出現引起了轟動。有研究者指出,弘覺寺地宮實際上是偉大航海家鄭和的歸葬地,「李福善」就是鄭和,鎏金喇嘛塔內藏著的牙齒、骨灰,極有可能屬於鄭和。不過,這個石破天驚的說法並沒有在明史學界、鄭和研究界得到贊同。鄭和研究會會員、鄭和第二十世孫鄭寬濤告訴記者,經過考證,銘文中的「李福善」其實是與鄭和同時期的御用監太監李童,不過,李童與鄭和兩個人是好友,曾經長期共事。「李福善」身份的確認,揭開了謎團,原來鎏金喇嘛塔是李童捐贈的。



鄭和墓自1959年發現以來,學術界對該墓是否是鄭和的真身墓,一直眾說紛紜。有的學者認為,由於當年指認鄭和墓主要依據村民的傳說和推測,沒有發現證明此墓是鄭和墓的文物。因此,鄭和病逝於印度古里,應該葬在印度,南京牛首山這座「鄭和墓」至多只是鄭和衣冠冢的說法一直佔上風。理由是鄭和1433年4月逝世於印度古里,船隊同年7月返回國內。就是說,從鄭和病逝到船隊返國曆時3個多月。正是炎熱的季節,航線又地處熱帶,鄭和的遺體顯然不可能保存好帶回國內安葬,很可能葬在古里、蘇門答臘或爪哇。專家實地考察,證明鄭和德塔(現在認為的弘覺寺塔)與鄭和衣冠冢(現在認為的鄭和墓)在一條垂直線上,與康熙《江寧縣誌》記載「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此則賜葬衣冠處也」完全吻合。而鄭和後裔卻認為,南京鄭和墓並非衣冠冢,是名副其實的鄭和安葬墓。牛首山弘覺寺舍利塔地宮,就是鄭和真身葬所,也就意味著地宮出土的人牙就是鄭和的牙舍利。

鎏金喇嘛塔實際上是由鎏金塔和砂石岩塔基及四個瓷罐合成一個「金剛寶座塔」。塔身是覆缽式的金剛寶座塔中國僅有五台山圓照寺和雲南昆明官渡妙湛寺兩座,而像南京弘覺寺塔地宮中出土的「迷你」金剛寶座塔僅此一座,彌足珍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故事——伍子胥掘墓鞭屍
文物介紹——明宣德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