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管窺·《道德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文本?
今日,想讀書的人是不會為索書而發愁的,新技術已讓我們的精神產品供大於求了,關鍵在於你是否樂意去讀。對於書,人們因為選擇很多,所以往往會迷惑。於是我們還是倡導大家都來讀那些內藏著以不變應萬變之記載的經典之作。經典是靠時間老人反覆檢驗過的,一直活著,歷久彌新,離上帝的思想最近;經典聯通著生活與未來,能夠在最大範圍內引起人們的共鳴。
在當下,沒有人會否認,《道德經》就是一部經典,還有人把是書看做經典中的元典。這樣定位沒啥不妥。如果說孔子及其門人的《論語》是一部倫理學經典,那麼老子的《道德經》就是一部哲學經典,老子通過這部經典,最早把陰陽和合、天人互動等自然界、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問題做了系統闡釋,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
最初,《道德經》問世時,並不叫這個名字。古人在為書命名時,往往以作者或託名作者的名字命名,因此《道德經》原名《老子》。
西漢時,由於文字、讀音、字義的變化和許多假借字的使用,使得人們對先秦典籍的理解出現較大困難和分歧。於是乎,那些憑感覺有價值而難以細究的典籍就開始被學者做時代化的解讀,兩千年來注釋前代文獻的風氣由此開啟。
那時候,讓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原著被稱作「經」,圍繞「經」而做的各種注釋就被稱作「注」、「傳」、「箋」、「章句」等。一開始,「經」主要指儒家典籍,沒多久,其他家的代表著作也逐漸「經」化。很自然,《老子》開始變成《老子經》,這是老子著作經典化的第一步。具體到時間點,有人說是在漢景帝時。
沒多久,《老子經》又變成了《道德經》。以「道德」稱老子著作,無疑受到以實錄直書為貴的良史司馬遷之影響。他在《史記·老子傳》中明確說,應尹喜之請,「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這句話很短,卻為後世從版本學角度研討老子著作提供了最初、最靠譜的遵循。
這段引文,至少說明老子著作有這麼幾個特點:一,從體例上看,書分上下兩篇;二,從內容上看,書主要是探討「道德之意」的;三,從字數上看,凡五千多個字。
有學者指出,《道德經》名字的出現,可能是在漢元帝、漢成帝時期。不過之後,《老子》、《老子經》、《道德經》之稱應該一直在混用,可能直到唐玄宗註解該書時,《道德經》之名才相對固定下來。若論原因,老子著作經典化第二步的完成,既有道教興起、老子本人受道教徒追捧的緣故,也和帝王、文人的推動有關。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會把《道德經》稱作《老子》,總感覺稱《道德經》有把它視作宗教著作之嫌,而稱《老子》則沒有這層顧慮。
有人說,據相關統計,世界上翻譯次數最多的書是《聖經》,其次是中國的《道德經》。就像相關學者稱關於《道德經》的註解版本有幾千種之多一樣,在知識爆炸、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很難完全做這樣的統計。估計哪怕是通過最先進的技術手段,也難以做到精確統計,因為對《道德經》的研究從未止息,數字一直處在不斷變化中。
但版本多並不意味著原著必定有許多種解釋。可以肯定,原著作者當初在講這些話的時候,肯定是在表達一種意思,他想讓人聽明白自己所言所論,不可能說一些模稜兩可、令人生疑之話,更不樂意看到別人以正解的姿態對其作品做個性化解讀。總之,權威只有一個,就在原作者那裡,後代注釋者只能不斷接近或者基本吻合。
具體到《道德經》,現在最流行的版本,無疑是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20世紀以來,隨著考古技術的進步和國家強大,不斷有「新」的老子著作版本出現——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兩本在編排上都是《德》在前,《道》在後,至於為何如此排列,有學者認為乃抄寫者標新立異所致;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楚墓出土竹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該墓墓主為戰國中期人,這個版本的《老子》是目前所見最原始的老子著作文本;2009年北京大學接受了來自海外捐贈的西漢竹簡本《老子》,其中有「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分別對應《德經》和《道經》。
除此而外,還有大量《道德經》版本。時至今日,造成該書版本眾多的原因,可能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表達簡單,在先秦相對「詞窮」的時代,往往一個字有好幾種含義;二是如上所說的字音、字義的變化;三是古文沒有句逗,人們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劃分句段;四是記錄者、編排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五是其他原因,如避諱、抄錯等。
儘管如此,《道德經》仍然能為不同時代、不同行業、不同境況之人所共同推崇,就不能不說乃其自身魅力之使然了。那麼,魅力何來?是不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第一,全書主旨思想明確,適合人們的普遍需求,各色人等都能在這裡找到智慧的閃光點;
第二,道教的倡導和吹捧很關鍵,道教作為本土宗教,先天具有接地氣的稟性,容易俘獲信眾那顆迷茫的心,雖然在傳播形式上道教向佛教學習了很多,但中國人在心理上更易接受道教;
第三,歷朝歷代,老子的骨灰級粉絲不斷出現,從帝王到文豪,比比皆是,在知識尚屬稀缺品的傳統時代,「關鍵少數」的引領作用更加重要,尤其是那些在世俗上不得志的知識分子,更容易與老莊神交,在「逍遙遊」中獲得大自在;
第四,該書版本多,卻在核心思想上爭議少,加之與官方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思想的長期的互鑒互補,更加激活了它的生命活力。
今天社會上都在倡導家風家教,傳播名人家訓家書,諸如《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話又說回來,像顏之推、曾國藩那樣為自家子弟留下完整家書的名流畢竟是少數,普通人家的大家長不可能都為後世留下如此家訓家書。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家風家教。其實,從本質上看,包括名人家訓家書在內,一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立場,都來自於經典之作。
經典是萬家的家書。
經典長盛不衰的秘密,恰在於其普世性,偏重教人明辨方向,堅守立場,很少涉及傳授具體技藝,可謂貴道不貴器。而這正好迎合了家庭教育之需。萬家之良風美俗,必定源自跨越一時一地、一家一姓之經典;聖賢為後世所留下的經典之作,不僅能恩澤自家後代,更會惠及天下。故而聖賢堪作整個民族的大家長!
如果我們細品流傳於世的著名家書,會發現,道家的影子時時都在,好些思想都能在《道德經》中找到源頭。我們的先人早就明白了一個理:儒道互補、援道入儒的人生,應該最能活出生命的意義和意思。(END)


※老子管窺·誰是老子學說傳承的頭號功臣?
※老子管窺·老子的「道」到底指什麼?
TAG:儒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