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管越叛逆?學會這招,一治一個準!
提起孩子叛逆,爸媽都把矛頭指向孩子,認為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而教育專家都把矛頭指向爸媽,認為是爸媽管得太多,不尊重孩子的選擇,不注意和孩子溝通,一味責罵孩子等原因。
事實上,叛逆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
雖然孩子叛逆和爸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問題的真正癥結不在於爸媽管得太多,而是爸媽沒有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法管教孩子。
今天,豆媽就好好跟大家討論一下孩子叛逆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到各位寶爸寶媽,更輕鬆、更有效地育兒。
1 孩子的叛逆期
孩子的叛逆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1個階段在2~3歲,第2個階段在7~9歲,第3個階段在12~18歲
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自我觀念和獨立意識很強烈,經常出言頂撞爸媽,甚至和爸媽對著干。對於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爸媽最需要的做的就是尊重、理解、包容以及溝通。
簡單來說,這正是爸媽不應該管太多的時候。
作為父母,我們要明白,沒有誰生來就明辨是非,同樣地,也沒有誰生來就叛逆任性,區別恰恰在於父母是如何引導的。
很多家庭教育失敗之處都在於,爸媽在不該管的時候管得太嚴,又在該管的時候放了手。
2 孩子叛逆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身心發生巨大的變化。叛逆就像是一顆等待萌生的種子,在孩子身體深處蠢蠢欲動。
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昭示自己長大,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
關於孩子叛逆的原因,很多時候可以追溯到孩子3歲。
3歲以前,孩子哭鬧是沒有目的性的,但是在這之後,他們哭鬧的目的性很明確,往往只有達到目的,才會停止哭鬧。
想看動畫片,想買玩具,想吃冰淇淋……如果爸媽不同意,就撒潑打滾,哇哇大哭,可只要爸媽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就立刻開懷大笑。
相信很多爸媽對這種場景都不陌生,卻沒有想到這些事情背後藏著什麼訊息。
爸媽對孩子的哭鬧妥協,會他們讓誤以為,凡事只要自己哭一場就可以解決。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任性很可能愈演愈烈,提出更多無理的要求,甚至還錯誤地認為,爸媽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
因此,為了避免孩子長大了叛逆成性,爸媽從一開始就要合理拒絕孩子提出的任性的要求。
3 聰明爸媽該怎麼做
我們應該承認,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好像毛毛蟲不經過破繭而出,便無法變成美麗的蝴蝶。
然而,對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長們卻又不能像對待毛毛蟲那樣寬容,同情他的掙扎,期待他的成長。反而覺得萬分苦惱,深怕這種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慣有的權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
總的來說,爸媽最好的做法是: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孩子。
但是,具體要怎麼合理地引導孩子呢?
第1,在寶媽管教孩子時,其他人不要勸說或安撫,保證家庭教育態度的同一性。
第2,當孩子哭鬧時,寶媽要堅持做到「四不」:不凶孩子,不打孩子,不講道理,不離開。
爸媽要知道,
你越凶,孩子越害怕,很容易破壞親子關係;
打孩子,表示你失控了,這隻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孩子這時是不理智的,講太多道理,在他心裡只是煩人的噪音;
你直接離開,孩子情緒可能失控,甚至傷害到自己。
第3,孩子哭鬧後,要及時和他進行溝通。
溝通時要注意3個方面,
引導孩子說出心裡真實訴求;
告訴孩子,爸媽對他提出的無理要求,不會讓步;
告訴孩子,遇事哭鬧沒有用,但是商量和溝通是可以的,比如孩子提出5個要求,可以通過協商滿足其中1個。
遺憾的是,很多爸媽都希望家庭教育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經常使用絕對的壓制性手段,結果卻是引起更大的叛逆。
其實,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清事實:不是孩子忤逆了我們,而是一個正在長大的孩子渴望活出自己。
希望我們愛孩子,同時也懂得張弛有度,合理地管教孩子,既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又尊重他們,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


TAG:育兒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