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飲食究竟能不能決定壽命?

飲食究竟能不能決定壽命?

日本沖繩是長壽之鄉,一些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就生活於此。當地有一句俗話:haru hachi-bu,意思就是「只能吃到八分飽」。這條建議令沖繩人獲益良多,一些研究者認為當地人能延年益壽的原因之一就是限制熱量攝入。許多動物實驗也發現這是一種延長壽命的有效方法。

即使不以追求長壽為目的,考慮到健康、體重和長壽之間的關係,我們也應當聽取這個建議,以避免超重帶來的長期影響。但是許多人會說,「八分飽」的程度不好拿捏,更容易吃得超過八分。對他們來說,吃得太多,或者偶爾吃得太多,大概是世上最最自然的事情了。

在我們祖先以狩獵、採集為生的歲月里,甚至更遠一些,在靈長目的演化史上,食物充裕時多吃一些無疑是適應環境的表現。畢竟,食物來之不易,可能吃了這頓就沒下頓了。

我們那腦部碩大的祖先之所以能生存下來並最終繁榮發展,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他們狩獵大型動物的能力。靈長目動物學家觀察到黑猩猩是如何捕捉獵物的,而人類祖先一次狩獵獲得肉食的數量要遠遠超過黑猩猩。

但是他們沒有保存食物的技術,於是獵手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儘可能多地吃掉食物。即便如此,很多時候還是有剩餘,於是他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和親人、集體分享食物。在某個時刻,從事狩獵的人族動物分享食物過程的複雜程度超過黑猩猩。最終,人類的食物分享活動達到盡情享宴的水平——儀式化地在社群中分享大量的食物。考古學家馬丁·瓊斯(MartinJones)將享宴的起源追溯到大型獵物的分配。

隨著農業的誕生,圍繞著狩獵活動的享宴轉變為收穫季節分享剩餘的糧食。最終,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享宴成為核心級的公共活動之一,文化認同和凝聚力也因此得以建立和保持。

享宴帶來的家庭和睦、社會團結令人倍感愉悅安心,這對身心都有益處。吃到十二分飽幾乎是宴會的標準行為,在百萬餘年的享宴歷史中,人類在心理上學會了將吃得格外飽與社會幸福感聯繫起來。社會生活對人類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數百萬年前,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極可能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物種,就如同今天的黑猩猩和我們一樣。經過漫長的演化,人類掌握了一種工具——語言,語言使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極大的進步。

現在人類的社會性由各種複雜行為的集合來定義,而日常的食物分享和特殊場合的享宴就是複雜行為集合的一部分。人們或許沒有這種深刻、明顯的認識,其實偶爾吃得過多也反映了人類的社會性。

在現代世界,人們選擇吃多吃少、暴食還是禁食,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對進食的認知從很多方面都反映了遠古時代人類心理的獎賞機制與覓食的迫切需求,而新時代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文化與營養環境又塑造了其他認知過程,這兩者相互交織相互作用。

當食物永遠充裕時,人們發現即便不餓的時候自己也在吃東西:傷心時吃,開心時也吃,無聊時吃,忙碌時也吃,或者只是因為愛吃的食物就在眼前,此類進食行為會令人產生一種心理滿足感並形成習慣。

反過來看,在這樣的世界裡,少吃一點往往被認為是值得讚賞的事情,於是才會有一些個體認為什麼都不吃才是自我控制的終極成就。

圖源:網路

編輯:葉丹薴

作者::[美]約翰?S. 艾倫 著 陶凌寅 譯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食譜和飲食文化背後,是不是隱藏著一種有關食物的本能,一種全人類共有的味覺體驗?有沒有一種「食物理論」決定著我們會選哪些東西來吃,決定我們認為吃多少才算飽,決定我們愛吃什麼零食?神經人類學家約翰?艾倫覺得有。在這本書里,他探索了味覺的演化基礎,以及每一種文化如何基於共同的認知基礎建造起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人類食用的植物和動物種類非常廣泛,但與其他雜食動物不同,我們吃飯時用到的不只有胃,還有大腦。與食物的關係讓我們成為人類這種獨一無二的物種,也讓飲食文化顯得十分獨特。就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也不會像智人這樣看待食物。味蕾能夠體現人類的自然史,我們是超級雜食者。

這本書的素材來自食物歷史、廚師、人類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艾倫先是描繪了我們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譜,探索了烹飪在大腦演化中的作用,隨後將筆鋒轉向當代吃貨關心的一系列問題。書中探究了對食物的厭惡與喜好、給食物加上「好」和「壞」標籤的強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還對吃這件事進行了跨文化比較。

歡迎各位愛書的朋友

踴躍在文末點贊及留言

我們將不定期選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費贈送一本圖書

無論你是否愛過,贊都先點一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不打雷只閃電安全嗎?
科學家在隕石中發現超導體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