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札記】古人日常說話用文言,也是個要多討厭有多討厭的事兒

【讀史札記】古人日常說話用文言,也是個要多討厭有多討厭的事兒

原標題:【讀史札記】古人日常說話用文言,也是個要多討厭有多討厭的事兒



在古人那裡,書面語和日常口語是相互分離的。

寫在紙上的是文言文,而在日常生活的口語交流中,人們說的話無論是從用詞用字上,還是從語法上,都與書面的文言有著很大的區別。


比如,《水滸傳》、《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說用的就是白話,唐傳奇、《聊齋志異》等用的就是文言,那些古代文學大家們寫的文章,以及皇帝下的詔書,臣子上的奏章,同樣的也是文言,兩者之間的區別,是很大很大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有沒有人在生活中也講文言呢?如果講,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北宋時人李淑,字獻臣,是著名的藏書家。12歲時即得到宋真宗賞識,賜童子出身,試秘書省校書郎,後來更是得到寇準的推薦,最後官至龍圖閣學士、館閣校勘。

總的來說,李淑的一生基本都是在與書籍打交道。陸遊就說他「本朝藏書之家獨稱李邯鄲公、宋常山公,所蓄皆不減三萬卷」——李淑是邯鄲人,所以世稱李邯鄲。


讀書讀多了,就容易「掉書袋」,話也不好好說,用古人的話說就是「好為雅言」。


有一次,李淑的朋友孫次公罷官後從陝西回京,先派了個屬下打前站。


當時李淑正在鄭州,回京城開封要先經過鄭州,這位屬下原來也在李淑的手下當過差,所以就在鄭州停留了一下,來拜見李淑。


故吏來訪,李淑非常高興,就想著留他吃飯,但又不知道對方在路上是不是剛剛吃過,便問道:「餐來未?」

「餐來未」,意思就是「來的時候吃飯沒有」,可這故吏沒聽明白,以為他是問孫次公來沒來,便回答道:「我離開長安的時候,孫公已經開始打點行裝了,想必這時候應該在路上了吧。」


李淑見他沒聽明白,便解釋道:「不問孫待制,官人餐來未?」


前半句是聽明白了,後半句還是沒聽明白。


對於下屬來說,沒有比老是聽不明白領導的話更令人沮喪的了——想問,又不好意思問,想回答,又不知道怎麼回答!


腦袋裡飛快地想了想,故吏突然想到,當時俗語裡邊經常把挨打稱作「餐」——吃打和吃飯,都是「吃」,都是「餐」——於是便老老實實回答道:不瞞先生說,去年還曾挨過十三棍的打呢。

李淑聽了想笑,又不好意思當著人家的面笑,便掩口說道:「官人誤也,問曾與不曾餐飯,欲奉留一食耳。」


估計這時候故吏腦袋裡有一千匹草泥馬奔騰而過——你早這麼說我不早就明白了么!


而且,你還好意思笑,好好話不會好好地說,是你該被別人笑好吧?


明朝時的崑山人周用齋也是個喜歡「雅言」的人。

他還是個路盲,只要遇到岔路,他就搞不清自己該往哪裡走。每當這時,他就在路邊拱手站立,見有人來,便說兩個字:「問津。」


「問津」,就是問路的意思,可是普通人不明白啊,所以,大部分人都把他當個傻子,不去理他。


個別看他可憐的,仔細聽上幾遍,以為他說的是口渴了,想找點水喝,便指指水井所在的地方——所以,周先生出門從來沒渴著過。


現在這麼說話的少了,但動不動就掉掉書袋,滿口書面用語,總能有辦法把別人繞暈的人,仍然不少見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楠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讀史札記】薛元賞:專治各種不服,有人說不怕閻羅王,他就送人家去見了閻王

TAG:張楠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