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打開書店的八種方式
導讀:有些消失的書店,已經打不開了。我們只能打開一下記憶,回味他們曾經留給我們的美好。
作者:綠茶,書評人、閱讀推廣人。《綠茶書情》創辦人。
再過兩天就是一年一度世界讀書日,這段時間,朋友圈被鋪天蓋地的讀書日活動刷屏,到那一天,那些忙著號召大家讀書的人們,自己鐵定是沒時間讀書了。
我呢,想在讀書日那天,約幾個朋友,逛逛北京的書店,以接近閱讀的方式參與一下。最近幾年,在各地逛了不少書店,也和一些書店從業者聊天,很敬佩他們的堅持以及對書的熱忱,我自己個兒也想像過一萬種開書店的可能,但書店之門始終緊閉。借讀書日之際,試論書店之八種打開方式。
一、精神和物質相互點贊
走進mall,除了購物、吃飯,還可以逛逛書店。這是現在大多數mall的基本套路,mall里的書店,和服裝店、首飾店、化妝品店、玩具店等一樣,成為一個展示平台,大家翻翻或試穿、試用後,隨即拿出手機,在某寶、某當、某東點擊下單。
mall書店越來越多,漸成新開mall的標配了,基本包含有書店、咖啡、文創、沙龍等幾項功能,和同質化的mall一樣,mall書店也同質化的厲害。西西弗、言幾又、方所、鍾書閣、page one、中信書店、建投書局、紙的時代……豪華精緻的店面設計、模塊化的格局、書+咖啡+文創+活動的經營套路。
成都方所一角,綠茶繪
「今天下午,XX書店全國第XX家落地XX購物中心」;「XX驚現又一家美炸天書店,顏值秒殺所有mall里的書店」等等類似的標題沒幾天就會刷一條,人們蜂擁而至,一睹國外大牌設計師主理得顏值炸天書店,在書架前假裝翻翻書,擺出各種閱讀者的姿勢,拍很多照片發朋友圈,獲贊無數。「嘩,好文藝啊!」、「好美!我說的是書店。」、「美炸,什麼時候來我的城市開啊!」、「……」。
mall書店打開方式:當作逛商場一樣,逛完吃撐後,找個地方消消食。讓精神和物質共處朋友圈,互相點個贊。
二、情懷與生意間徘徊
獨立書店是對大多數民營書店的統稱。但獨立書店類型很多,學術書店、文藝書店、主題書店等等。我把幾個主要類型拆分一下,因為他們各自打開的方式很不一樣。
第一代獨立書店主要誕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是中國民營書店的黃金時代。當時,北京就有五家民營書店。李世強、劉元生夫婦創辦於1988年的三味書屋,劉蘇里創辦於1993年的萬聖書園,王煒創辦於1996年的風入松書店,席殊創辦於1995年的席殊書屋,歐陽旭創辦於1997年的國林風圖書中心。如今,只剩下萬聖書園和三味書屋。
那時期著名的民營書店還有:上海嚴博非創辦於1997年的季風書園;廣州陳侗創辦於1994年的博爾赫斯書店、陳定方創辦於1994年的學而優書店;南京錢曉華創辦於1996年的先鋒書店;杭州朱升華創辦於1997年的楓林晚書店;貴州薛野、蕭然等人創辦於1993年的西西弗書店;長春王忠民、吳風夫婦創辦於1997年的學人書店……
第一代獨立書店都帶有強烈的文化情懷,偏重人文社科方向,在情懷與生意之間徘徊,有些轉型為新形態的書店,如西西弗書店;有些還在堅持自己的品質與情懷,兼尋求生存之道,如:北京的萬聖書園和三味書屋、上海的季風書園、杭州的楓林晚書店、廣州的學而優書店、博爾赫斯書店、南京先鋒書店、泉州的風雅頌書局等等。可喜的是,這些堅強活下來的獨立書店,都呈現出豐富的精神氣質和地標屬性;當然,還有很多已經關門了,如:風入松書店、第三極書局、思考樂書局等等。
第一代獨立書店打開方式:有空多來逛逛、買幾本書,如果運氣好,碰到店主可以一起聊聊書,談談各自的閱讀趣味。向閱讀致敬!
南京先鋒書店
三、和這個世界談談文藝
獨立書店中數量最多的是文藝書店。如今開書店,不文藝一下都不好意思開,不管是書店的氛圍營造,還是選書品味以及活動配套,都力求吸引書店的主流人群——文藝青年,一旦開成文藝青年聖地,那場面就熱鬧了,但書可能還是賣不動。
拿北京來說,單向空間可以算文藝書店的代表了,每周密集的文藝沙龍,頻頻出沒的文藝大咖,店內的選書、咖啡、店貓,以及那些文具,來一杯咖啡坐下,或許會艷遇花家地小業主,十三不靠的許老闆……處處戳中文藝青年的G點。
文藝青年們相信,他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而文藝書店剛好滿足了這個想像,他們提供各種文藝的可能性,電影、音樂、戲劇、文學、繪畫以及等等,雖然文藝書店店主們心裡明白,他們夠嗆能改變潮水的方向。但還是有那麼多文藝書店不斷生根發芽。
北京有庫布里克書店、模範書局;上海有衡山·和集、漢源書店、好久不讀;廣州有1200bookshop;深圳有舊天堂書店、覔書店;杭州有兩本書店;蘇州有慢書房、初見書房;鄭州有城市之光書店、松社書店;廈門有不在書店;青島有良友書坊;大理有海豚阿德書店……這個名單很長很文藝。
文藝書店打開方式:三五好友,一杯咖啡,懷疑人生,虛度時光。然後重回粗糙的人間,和這個世界談談。
深圳舊天堂書店,綠茶繪
四、人以群分 竭澤而漁
還有一種書店類型可以稱為主題書店,這些店主往往很有個性也很任性,對一些人和物有偏執的喜愛,並且把自己的愛好化為實體,向公眾傳遞這樣的趣味,吸引相同志趣的人。
開書店最難把握的就是讀者在哪兒?而主題鮮明的書店其實不擔心這個問題,他們總有一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把自己這個主題的書籍、物件、地圖或相關收集到極致,然後等著同好者摸著門來,店主和顧客深入地交流,互加好友,這種垂直對話特別讓人開心,也特別引發購買慾。
但這類書店生存不易,我們並不能真的任性。女性主題的雨楓書館(北京)、禾田書房(廣州)給人以溫暖和力量;京味濃厚的正陽書局(北京)讓人回味老北京的氣息;蘇幫滋味的蘇派書房(蘇州)帶你品味姑蘇人文之味;杭州南山書屋背靠美院,主打美術書籍。
主題書店打開方式:竭澤而漁,系統有效地打通知識要道,以審美的方式理解閱讀。
杭州南山書屋
五、有限空間里的無限想像
還有一種小小的,很美好的書店。這些店主們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不把書店當作一門生意,只是想為自己營造一個精神空間,讓小情懷有處安放,在有限空間里無限想像。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居住小區的讀易洞書房,這家已經十一歲的「中國最美小書店」,一直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閱讀鄰居,我們在書店裡辦讀書會,六年來,每個月都以閱讀的名義相聚,讀書、吃飯、玩。這麼美好的生活方式就因為有這樣一個小小的空間,讓一切想像成為可能。
類似的小書店還逛過好多。鄭州的目錄書店也在一個小區里,小到只能安放兩張書桌,但翻開這個「目錄」,可點的「菜」很多。廣州的彼得貓古本店,更是小到沒朋友,在一棟文化空間里,只有幾個書架,但主人彼得貓運籌著一個很重要的文藝沙龍——「書墟」,每年邀請很多朋友來擺二手書攤,聊文藝議題;還有上海的1984bookshop,成都的無早Rosabooks、青島的小城書店等等,這些小小書店就像一顆顆火苗,在城市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散發著閱讀之光。
小書店打開方式:因為太小,很容易被錯過,一旦遇見,一定進來坐坐。
青島小城書店,綠茶繪
六、舊書店裡有舊靈魂
我喜歡舊書,也喜歡逛舊書店和舊書攤。在日新月異的城市裡,能找到的舊書店已經很少。藏書家韋力這些年都在尋訪各地的古籍書店和舊書店,舊書店裡有舊靈魂,吸引著愛舊書的人。曾經的舊書肆聖地琉璃廠,成為真假古玩市集,中國書店裡線裝書都在玻璃櫃里鎖著,潘家園書販們轉行的轉行,歸鄉的歸鄉。
舊書從業者比大多數人都習慣網上交易,孔夫子舊書網和布衣書局成為舊書流通主要平台。但依然有很多人在堅持傳統的買賣。上海紹興路只有短短的幾百米,卻活躍著好幾家舊書店,這些舊書店掩藏在社區里,敲門或預約才能進入。mephiston、詩集、會飲以及附近區域的小亞細亞、犀牛等,也活躍著一些年輕的老靈魂。
成都一個不起眼的小區,某單元一樓窗戶上,貼著流沙河先生題的「毛邊書局」幾個小字。敲門進入就像來到一個書的庫房,人只能側身穿梭,沒有見過比這更擁擠的舊書店,選書成為很頭痛的事,但樂趣也在這裡,慢慢在沉浸在舊書時光中,此刻,身在書中。
還有溫州樂清的桃園書院舊書店;青島某古玩城裡的我們書店等等,都把握住了書店的魂,散發出迷人的味道。
舊書店打開方式:親自撫摸、翻閱有歲月痕迹的舊書,每本書都有動人的故事。
七、國有書店升級打「怪」
前店後廠,出版社開書店在中國是有傳統的,民國時期文人們,自己沒有出版社、書店、雜誌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打招呼。那時候的書生們,做起書的生意一套一套的。
商務、中華、三聯更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並且延續至今。如今,國有化的三聯的韜奮書店,商務的涵芬樓書店,中華的伯鴻書店依然是出版社+書店模式的佼佼者,和大多數出版社書店僅僅是讀者服務部不同,這三家書店都走綜合型人文書店路線,並且融合咖啡、沙龍活動等,具有很強的行業競爭力。
中華書局伯鴻書店
近些年,更多出版社轉型和改造旗下書店,像黑龍江教育出版社旗下的果戈理書店,遼寧出版集團旗下的歌德書店,陝西人民出版社旗下的延安書局等,這些轉型升級都出自某書店策劃人之手,這位策劃人已經策划了十來家類似的書店,出版社和新華書店是他的主要用戶,還出版了一本書叫《書店革命》,講述自己的操盤手法。
對這些書店,我的確喜歡不起來,就像現在滿世界的歐式庭院、北歐小鎮等樓盤一樣,天花板或牆上吊著很多書,或者用書碼個拱門、碼個收銀台,這種不尊重書的書店不會是好書店。而這位書店策劃人只是做了誇張醜陋的書店設計,後續的運營、選書、碼放、活動以及迭代,就沒他什麼事了,他接著策划下一家書店。
像富錦的新華書店,黑河新華書店旗下的普希金書店等也都出自該策劃人之手,套路都差不多。這兩套國有書店系統,未來可能還會開很多,估計能把國外文化名家名字用個遍。海明威、馬爾克斯、福克納、喬伊斯……你們危險啦。還好博爾赫斯早在1994就被陳侗先生佔了,卡夫卡被安徽許多餘先生搶了。
這類書店的打開方式:呵呵!
八、不是書店 專註閱讀
最後一種類型,他們不是書店,但也是書和閱讀的空間。這些不以賣書為主業的書吧、圖書館或藏書室,更注重閱讀本身。北京的雜書館、老書蟲、春風習習;杭州的曉書館、麥加理想谷;秦皇島的孤獨圖書館;瀋陽的啟蒙之光圖書館等等。
雜書館和曉書館都找高曉松做館長,名人是用來背書的。但在雜書館看書真是非常不錯的閱讀體驗,有品種豐富的各時期圖書和雜誌,比在國有圖書館看書更自由輕鬆的多,如果能有幸進入老闆的藏書樓,看上萬種民國雜誌創刊號,名家手札及各類主題收藏,更會驚的目瞪口呆,中國的私家收藏竟如此豐富。
老書蟲是一位國外文學青年在三里屯開的書吧,每年舉辦的老書蟲文學節已經是非常重要的中外文學交流節;春風習習是個雜誌圖書館,入館交會員費,可以翻閱世界各地好看的雜誌;麥加理想谷也是只供閱讀不賣書的空間,還有機會偶遇這裡的駐店作家。
閱讀空間打開方式:閱讀或者發獃,以及走神……
北京老書蟲書吧
九、學習成為一名讀者
風入松書店、國林風書店(第三極書局)、席殊書屋、蜜蜂書店(摘刺)、朴道草堂……這個名單很長很長,很讓人憂傷。
這些消失的書店,已經打不開了。我們只能打開一下記憶,回味他們曾經留給我們的美好。在眾多消失的書店裡,風入松書店對我有特殊意義,那個通往書店的地下通道,也通往我的內心世界。我從這裡進入書的海洋,吸收無限美好的精神源泉。
1996-97年間,我是風入松書店店員。從哲學區域店員一直到店長,和書店十幾萬種圖書發生了關係,那兩年的潮汐相伴,讓一個懵懂學子知道知識世界的深邃,精神世界的空乏。那兩年時間裡,翻書、搬書、碼書、捆書、薦書,終於學會成為一名讀者。
上述打開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書店,僅北京就有幾千家書店,大量的書店之門我們從沒打開過。


※有最多好學校的京滬,也有最多焦慮的家長
※當我們談論霍金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