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國家太囂張,結果卻被中國滅國長達50年,至今他們都難以釋懷

這個國家太囂張,結果卻被中國滅國長達50年,至今他們都難以釋懷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

土耳其人始終以最正統的突厥後人自居,他們總是拿自己祖先曾經在草原上所向無敵的往事誇誇奇談。然而,借突厥吹噓自己的土耳其人必須得承認一段歷史,那就是:突厥人曾歸唐朝統治,地位最高的突厥可汗還曾在晚宴中為唐朝皇帝起舞助興,這是誰都無法改寫的事實。

隋朝時期,突厥被隋軍連番擊破,成了隋朝的屬國。隋文帝時期,天下動亂,東突厥藉此機會脫離隋朝的統治,並開始進犯中國的邊關。由於,部分邊境勢力的投靠及漢族難民前往突厥避難,最終,導致東突厥實力大漲,可以說,突厥國在當時的強盛達到了歷史上蠻夷國家的巔峰。

唐朝初期,國土面積十分狹小,軍隊的戰鬥力較弱。為了能夠獲取安穩的環境謀求發展,高祖李淵不得不向突厥國俯首稱臣。這是大唐最屈辱的時期,但是,卻讓突厥人不再踏足唐朝土地,唐朝獲得了橫掃中原群雄的機會。

突厥可汗頡利原希望逐鹿中原,奈何,唐朝統一中原的速度太快,突厥錯失良機。直到626年,頡利可汗才有機會率眾十萬進軍長安,大唐滿朝文武皆驚懼,唐太宗親率六騎人馬趕往渭水與突厥軍對峙。期間,唐太宗當面斥責突厥可汗背棄盟約,使突厥人顏面掃地。

正當唐太宗在陣前痛斥突厥之時,唐朝援軍抵達,可汗見唐軍聲勢浩大,冒然進攻根本沒有成效,最終,只好與唐太宗重新簽訂盟約,並撤回突厥。之後,唐太宗時刻不忘在渭水邊的屈辱,這位百年不遇的君主暗下決心,必須毀滅這個草原帝國。

唐太宗採取了外交政策,在突厥內部挑撥各部族關係,並誘使其他部落從後方偷襲突厥。這一舉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東突厥國瞬間陷入風雨飄搖的危局中,許多草原部落的可汗紛紛投靠大唐。此時,厄運再次降臨到突厥人頭上,突厥國境內遭受了罕見的雪災,大量百姓牲畜死於這場災害。

唐太宗覺得時機已到,封李靖為主帥,帶領大唐將士開拔,遠征塞外。李靖帶著三千名大唐騎士閃電襲擊頡利可汗的營帳,頡利可汗最終僅帶著十餘名親隨逃竄,之後,被唐朝大將李道宗擒獲。當勝利的消息傳回朝廷,唐太宗十分感慨:「當年高祖為了讓大唐休養生息,不得不歸順突厥,如今,終於將這份屈辱還回去了!」

雖說,頡利可汗是唐太宗的眼中釘,但是,皇帝並未為難這位曾經的對手,在太廟將獻俘儀式進行完畢後,唐太宗赦免了這位突厥可汗,還將其封為將軍,賞賜了府邸供其居住。

頡利可汗死罪雖免,但是,等待他的屈辱並未結束。

633年,已經是太上皇的李淵過壽,特地在未央宮擺下宴席,邀請了包括頡利在內的多國君主參加。唐高宗大喜過望,命令頡利當眾跳一段胡人的舞蹈助興,還讓南蠻酋長旁邊作詩。興奮的李淵不由感嘆:「漢朝時期,他們都是中原的最大敵人,如今我們已成了一家人,可謂曠古爍今的盛世。」

有人歡喜有人憂,唐朝人失去了威脅國土安全的大敵,自然喜出望外,頡利可汗可就傷心極了。頡利可汗在長安城的生活十分煩悶,經常跟家眷坐在一起哭泣,這次又受到這等屈辱,回到家便患上重病,沒過多久就歸西了。也許,唐太宗覺得這位前突厥君主太過可憐,隨即,追封頡利為歸義王。

滅國之恨,對於突厥人來說是永恆的傷痛。武則天統治期間,曾有突厥人妄圖死灰復燃,突厥將領闕特勤在其死後,還立了一塊刻有突厥覆滅史的石碑:

「漢族人陰險狡猾,卑鄙的謀划了一場突厥內部的分裂,突厥國在他們的謀算中走向覆滅,突厥人擁戴的可汗也被趕下政權。原來的貴族成了漢族人的奴隸,曾經的貴婦淪為漢族人的侍女。突厥人不得不聽命於漢族皇帝,並被其統治長達五十年。」

這段突厥屈辱史自然被自詡突厥後裔的土耳其人熟知,在充滿仇恨的教育中,漢族人就是他們古老的宿敵。現代突厥人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多個操突厥語族的民族的總稱。突厥語民族主要有土克曼人,哈薩克人,維吾爾人,撒拉族,韃靼人(新疆及周邊地區的塔塔爾族),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和雅庫特人等。

如今,各國的史學論壇中時常會出現土耳其歷史愛好者對唐朝的敵視,並宣稱:「自己的祖先被唐朝人統治是土耳其無法磨滅的屈辱。」當年,我國航母在途經普魯斯海峽期間,土耳其人曾獅子大開口勒索我國十億美金,實際上,這就是土耳其人的「宿敵心理」在作祟。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新唐書》、《昝濤:「突厥」的來龍去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秦朝商鞅變法,最後商鞅為何逃跑,又是怎麼被捉住的?
這個皇帝下台前苦苦哀求:讓我再過一個小時的皇帝癮吧,結果失望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