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字塔·不朽之宮 在古埃及這些生活、神與死亡的故事

金字塔·不朽之宮 在古埃及這些生活、神與死亡的故事

一個女人兩臂撐地,弓起身體,她的頭朝向西邊的天際,而手臂則向著東邊的天空延伸,她有著深藍色的皮膚,有時身體上繪滿星辰。在古埃及人的眼中,這個女人就是努特(Nut),天空之神。

古埃及的九柱神 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lis)神系

努特的對面是她的丈夫大地之神蓋布(Geb)

當阿赫特(地平線)升起的第一縷陽光照亮了尼羅河所滋養的黑土地,新的一天開始了。農民們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勞作,官員和貴族們在花園的樹蔭下紙醉金迷。正午時分,炫目的陽光照耀著高聳的金字塔,詮釋著太陽神庇護下法老的永生之念。

當下午來臨,工匠咚咚敲打著準備放入神廟的公羊像,一旁石柱上的象形文字記錄著古國的歷史傳奇。

夜晚就要到了,太陽被努特無情地吞噬,在腹中穿越重重危險和障礙,伴隨著喪葬的咒語與儀式,終於重獲新生。

金字塔·不朽之宮——古埃及文明特展開幕式

在山西博物院此次開幕的「金字塔·不朽之宮——古埃及文明特展」,你將感受到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感受千年前古埃及這個神秘國度。

展覽現場

展覽通過都靈埃及博物館甄選的144件組235件珍貴文物,將展覽分為三個部分:展示古埃及社會生活全貌的「尼羅之畔」,由神廟模型、各種神和神獸雕像、護身符等構成的「諸神之鄉」,以及展示古埃及人死亡觀念的葬禮儀式的「永生之念」。展覽中獅身人面像、木乃伊、亡靈書、塞克荷邁特女神像、孔蘇金字塔都是難得一見的見證古埃及文明的文物珍品。

貫穿這三部分展覽的,還有兩條假想的線:一條是從東至西,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展示尼羅河谷地的人們辛勤的日常生活;另外一條是從南至北,沿著尼羅河順流而下,直至人海口,一路上會遇到不同的宗教,凸顯區域特色,並構建整個埃及多神教的特點。

吉薩金字塔

都靈埃及博物館展廳

埃及博物館成立於1824年,位於義大利東北部的都靈。自1861年至1871年,都靈一直是義大利王國的首都。埃及博物館收藏了從前王朝時期到科普特時期的埃及文物,橫跨四千多年的歷史,藏品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學術價值高,是埃及領土以外世界上最大的埃及文物收藏機構。

三部分展廳空間

展廳的色彩和照明是精心設計的,就是為了準確地營造出「個人感受一象徵意義一召喚歷史」相融合的效果。在展覽現場,三個板塊分別以黃色、綠色、深藍色進行裝飾,這三種顏色之間是漸變的,並以互補的元素和象徵意義相互關聯。另外,這三種顏色還分別對應了三種光照強度,強光、柔光和弱光。

據悉,此次古埃及文明特展將在國內進行巡迴展出,首站是在河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作為第二站,展覽將於6月24日閉幕。此後還將計劃在遼寧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

第一部分:尼羅之畔

「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希羅多德如是說,這位古希臘的歷史學家曾經在公元前5世紀到訪過埃及。

六千年來,發源於東非的尼羅河滋養著埃及,而尼羅河畔的黑土地,正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舞台。古埃及的環境條件、氣候、植物、動物、莊稼、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甚至古埃及人的生命都與尼羅河息息相關。

展廳內的古埃及地圖

古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獲得了農業生產的巨大成功。古埃及人建造了巨大的金字塔、神廟、方尖碑,創立了當時先進的醫學體系。古埃及有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統,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古埃及文明對後世的古希臘、古羅馬、猶太等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對古埃及的研究在學術界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稱為「埃及學」。

第一部分:尼羅之畔

在日出日落的循環往複中,尼羅河畔的人們重複著每天的生活。然而這些行為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有著天壤之別:被神化了的法老是全國所有土地和財富的擁有者,擔任行政管理和高級大祭司的達官顯貴們享有大量特權,過著奢華的生活;而農民卻在烈日下從事繁重的田間勞作,與奴隸一起處於社會的最底層。

農耕場景壁畫局部 石灰石 第五王朝

在古王國時期,陵墓壁畫上就開始大量出現捕魚、打獵、耕種等日常生活場景,這樣逝者就可以隨時獲得食物。這件展品以淺浮雕的形式描繪了收割小麥的勞動場面,6位身著短裙的農民在傳送收割好的小麥,一旁的管理者在進行監督。

廚師小模型 木頭 粉刷 繪畫 第一中間期

陵墓中隨處可見的木製小模型等為我們再現了古埃及人的勞動場景,特別是古埃及人在食品製作方面,如啤酒、麵包以及菜肴的製作場景。這件廚師模型則是貴族的陪葬品。

書吏雕像 砂岩 第十八王朝中期

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埃及,社會階層的流動在那個時候是非常罕見的事。讓自己的生活境況實現飛躍,這種事情只可能發生在書吏的身上,成為書吏的過程不僅為他們鋪就了一條通往知識殿堂的大道,還為他們提供了向上流社會爬升的機會,哪怕他們本屬於社會的最底層。這件小雕像描繪了一位跪坐的書吏,膝蓋上的紙張依然可見彎曲的黑色和紅色的象形文字,也許他正在清點一些穀物袋子的數量,以便倉庫保存。

陶片 陶土 墨水 拉美西斯時期

由於紙莎草十分昂貴,使用陶片、石灰石片或者動物骨片進行書寫是一種經濟又實用的選擇。這是一隻花瓶的殘片,上面有8行祭司體(草體的象形字)文字,從右向左閱讀,記錄了阿納斯塔斯紙莎草的來龍去脈。到了晚期,祭司體文字還演化出了世俗體文字以及後來的科普特文字。

涼鞋 植物纖維 新王國時期

在埃及的墓室壁畫中,皇室成員和貴族腳上總是穿著金色的涼鞋。實際上,埃及人通常光著腳,只有參加某種儀式時才會穿鞋子。

古埃及化妝用品

從事文化事業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人,以及擔任高級大祭司的人員都只能是達官顯貴。他們享有當時埃及社會最大的特權,身邊的一切都奢華無比,根本就不知道民間疾苦。壁畫上表現的很多場景都描繪了達官貴族們狩獵和釣魚的畫面,但這些活動在當時都是為了消遣娛樂。還有許多有趣的畫面,比如通過塗抹油脂和香脂、沐浴、清潔、使用香料等方式來保養皮膚。

古埃及化妝用品

還有一種特別珍貴的藝術品,就是人形的化妝匙,化妝匙的柄是模仿一具曲線玲瓏的女性軀體,上面還有動物的形象,匙體凹下去的部分被雕刻成羚羊、印度羚或其他動物。在古代埃及,男女都要化妝,尤其喜歡用khol,就是用木頭、骨頭或青銅做成帶尖的筆在眼睛周邊畫上黑黑的眼線。

古埃及女性形象

尤其是埃及上流社會的女性,必須遵循當時社會的要求,永葆青春靚麗,才值得享有丈夫的尊敬。她們的形象總是纖瘦的,從沒有一個雕像是表現孕期的女性,或者腹部下垂的女性。她們的身體用帶褶皺的衣服包裹,有的系有腰帶,有的沒有。有一種緊身衣十分常見,它是一塊長方形的布料,一側縫上,從胸部下面垂到腳躁,肩上垂下兩條布帶罩住胸部,就像一件大V領的連衣裙。

Nebnetjeru(古埃及大祭司)雕像

砂岩 第十八王朝中期

在古埃及時代,通常在過節或者有慶祝活動的時候,男女都會帶上抽象化的假髮。最常見的是三片式的假髮,其中寬寬的一片垂到後肩,另外兩片垂到胸前。濃密的小辮子里,編著珍珠和花飾陶瓷做成的小環,也有用寶石、金銀進行裝飾的。

第二部分: 諸神之鄉

展廳以神廟列柱相銜接

埃及在歷史上一直是個多神論國家。沿著尼羅河從南至北分布著眾多城市,它們供奉著不同的保護神:埃德富的荷魯斯,底比斯的阿蒙,丹德拉的哈索爾,阿比多的奧西里斯,孟菲斯的卜塔等等。將不同的神祇結合在一起形成一位新的神是埃及宗教的特點之一。

第二部分:諸神之鄉

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埃及宗教一直以來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多神信仰,他們信仰為數眾多的大大小小的神祇。而埃及宗教的一大特點就是將兩三個不同名字的神可以結合起來,組成一個男性神抵或者女性神抵。這種組合方式使得一個神的形象可以從另外一個神抵那裡借用一些特徵和屬性。

第二部分:諸神之鄉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可以將不同的神結合在一起,就是為這些神組建家庭。比如冥界之王奧西里斯,他與愛神伊西斯結合。長著公羊頭的「隱藏者」阿蒙,娶了頭上有禿鶯的女神穆特,生下了月神孔蘇。

伊西斯神廟

努比亞神廟模型

木頭 粉刷 繪畫 19世紀

對神祇的正式祭拜都是在神廟中舉行。神廟包括公共區域和只有祭司和國王才能進入的神殿。一般為外牆封閉的筒式結構,由外至內,從充滿自然光過渡到半明半暗的空間,最深處則陷入一片黑暗。

努比亞神廟模型

木頭 粉刷 繪畫 19世紀

神廟的建築形制非常相似,位於神廟前端的是象徵著天際線的塔門,這一標誌由兩扇巨大的石門組成。塔門之後的露天庭院是人們節慶集會的場所。主體部分則是由一個或者多個列柱大廳組成。神殿位於列柱大廳之後,陳列著神像的內殿便在此處。

祭司頭像(左)棕櫚形狀的柱頂(右)

獅身羊面像頭部

砂岩 阿蒙霍特普三世

這件大型的公羊頭顱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眼睛、耳朵以及羊角的浮雕,前部中間有一個凹陷。它本應屬於名為阿蒙的雕像,阿蒙神也被稱為「獅身羊面像」。

獅身人面像

砂岩羅馬時期

獅身人面像一般來講是法老的頭顱組合獅子的身體,是神殿的守護者。獅子是體現太陽威力的動物,法老則是太陽神「拉」之子。羅馬時期,獅身人面像被放置陵墓的入口,象徵著重生。這件獅身人面像姿勢威嚴,細緻的刻畫了強健的肌肉和肋骨。

塞克荷邁特女神像

花崗岩 第十八王朝

埃及博物館收藏了整整21尊塞克荷邁特獅身女神像,她們都源自於卡爾納克(底比斯)形為禿鷹的姆特女神廟,是眾多女神像中的一部分。右面這尊坐在矮椅背寶座上的獅頭人身女神像代表著兇猛的神祗。伸展的雙臂置於雙腿上,身著合體的緊身長衣,胸前佩戴烏瑟克項圈,三分式濃密發套均勻的分布在精細浮雕的獅鬃後面。發套之上本應是一個王冠或一頂較為特別的帽子,如今只剩下一個連接頭飾的底座。

塞克荷邁特女神像

左邊這尊人身獅頭女神像代表同樣的神祗。神像的右臂垂直置於身體一側,左臂則彎曲於前腹,手中緊握形似紙莎草的權杖。身著緊身長衣,帶有聖蛇標誌的日輪位於三分式發套之上。

在古埃及的宗教信仰體系中,「國家崇拜」與「個人崇拜」共存,平行發展。古埃及的普通信徒無法接觸到神廟聖殿的主神神像,於是轉而尋求更貼近自身的神祇。家庭保護神對於古埃及人而言非常重要,這些神靈保留了母神崇拜的傳統。

貝斯神矮人小銅像 末朝時期

對於底比斯的居民來說,侏儒貝斯神(Bes)非常重要,他是半神半人的形象,是一個面貌醜陋的善良保護神。他負責保護年輕的產婦和孩子,用醜陋的外表驅趕惡靈。

巴斯特女神青銅像

銅像 末朝時代

早在前王朝時期貓在埃及就具有代表意義,到中王朝時期才變為家養寵物,它與巴斯特女神聯繫起來,代表了家園的守護者。在末朝時期,貓被飼養在供奉的廟宇里,由祭司餵養照料,死後做成木乃伊下葬在真正的大墓地里。

鷹型木棺和木乃伊(左) 鱷魚木乃伊(右)

木棺和貓木乃伊

木頭 繪畫 有機體 麻繃帶 末朝時期

大型神廟的地道中存放著幾千件動物木乃伊,尤其是代表巴斯特女神的貓,代表阿努比斯神的狼、代表荷魯斯神的鷹和代表托特神的朱?。木乃伊的陪葬品是由不同材質製成的物件,包括神抵的塑像、小青銅像、石灰石的石碑等,前面擺放著獻給神的祭品。從新王國時期開始,對於動物的崇拜越來越變成個人崇拜的形式,也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普及。

展覽文創商品區

第三部分: 永生之念

第三部分的展廳使用的是深藍色的色調,就像亡靈的黑夜王國。深藍色是用於展出喪葬習俗的部分的通用顏色,與冥界聯繫在一起。深藍色還是天青石的顏色,這種珍貴的礦物質是埃及人特別喜歡和常用的顏料。第三部分展廳的光線很暗,以便營造墓葬中狹窄、密閉的環境。使得觀眾進入其中,不免感到一種對亡靈的敬畏感。

第三部分:永生之念

在古埃及,人們相信死後還有來生。然而逝者的命運並非完全相同:法老會升入天堂成為一顆星星,正如眾神那樣;其他人則會進入一個平行的世界,繼續人世間的生活。亡者的世界由奧西里斯神統治,位於西方,也就是太陽落山的方向。正因如此,墓群通常位於尼羅河的西岸,城市則位於東岸。

第三部分:永生之念

為了在來生能夠愉快地生活,法老及達官貴人們將大量財富和人力傾注於修建宏偉的陵墓;各式各樣的陪葬品被放置於墓室以供給亡者在另一個世界的吃穿用度;用防腐劑、香料保存屍體,使逝者的骸骨千年不朽;在石棺內放入《亡靈書》及各式護身符,與陪葬品上的魔法咒語一起,幫助亡者在陰間跨越所有阻礙,獲得永生。

我們常常會認為古埃及人完全沉浸於死後的世界。這種認知正是源於保存至今的物質資料大多與喪葬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字塔和木乃伊。

哈倫海布墳墓之門

石灰石 繪畫 第十八王朝

展廳中間放置著一件第十八王朝時期一位高官哈倫海布的墳墓之門。左邊是陳列著一件小金字塔——孔蘇金字塔。在德爾麥迪那墓群,就是國王谷與王后谷的工人居住的村莊,就有很多同種類型的金字塔。

孔蘇金字塔

石灰石 第十九王朝

手工藝人為了建造自己「不朽的家園」,從古王國的金字塔形狀上吸取靈感。當然,他們沒有建築高大的牆壁,所以才用磚坯修建了可以通向喪葬祭堂的小型金字塔。這些金字塔的頂部,即最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地方,通常也是唯一不採用磚坯,而是用石灰石製成的部分。埃及學家將它們稱作pyramidion(小金字塔)。

巴基的假門石碑

花崗岩 第十八王朝

古埃及墳墓的東牆上童超會放置隨葬石碑和被稱之為「假門」的石碑,它們是為亡者籌集在另一個世界生活所必要的食物的關鍵性魔法工具。「假門」四周有一系列並不平行的門框,上面繪製著作為裝飾的死者和他的家人及親戚的畫像、堆滿喪葬祭品的檯子和裝著各種類型貢品的容器。

阿布考石碑

石灰石 第十二王朝

此件石碑上方刻有11行象形文字,下方刻畫了葬禮情景:石碑的主人阿布考與妻子坐在供桌前,對面是六個子女,每人手中都拿著一隻鵝;下方的突起部分還刻有供品的名字和數量,一側有一列手握著紙莎草的人,最後是送葬隊伍。石碑最上方有「國王的獻祭」(hetep-di-nesw)的咒語,意為借用國王的名義將祭品獻給最重要的神靈,從而使得逝者得到好處。它是一種很普遍的咒語,被寫在很多葬禮用品上。

不朽,死者屍骸的保護,以及隨後的保存,是同一個概念的三個方面,而這個概念通過將死者做成木乃伊的過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對於這個複雜儀式最早而且最為詳細的描述來自希羅多德的《歷史》。

木乃伊與Padiamenemope木棺

人體木乃伊的製作在一間稱為uabet(潔凈之處)的特殊工作室內進行。用鐵鉤穿過鼻孔提取一部分腦漿,剩下的注入藥物來處理。然後用鋒利的黑曜石刀在腹部切開一個口,取出內臟,用棕櫚酒和搗碎的香料兩次洗凈腹腔,用中藥、樹脂、香料填充,使身體恢復原有的外形,再縫合起來。其後用硝酸鉀塗抹屍體,脫水處理70天後,用亞麻繃帶纏裹起來,繃帶內側塗有樹膠。最後,將屍體放入定製的人形木棺,靠牆立在墓室中。

Padiamenemope木乃伊局部

這件Padiamenemope木乃伊保存完好,身上還附有管狀釉陶組成的網罩,防止惡靈的侵犯,同時網罩上還放有一隻長有翅膀的聖甲蟲護心符以及陶制的荷魯斯四子。

霍特普的卡諾普罐

雪花石膏 第二十六王朝

荷魯斯四子

木頭 末朝時期

製作木乃伊時,心臟會用樹脂、油和繃帶處理後重新放入胸腔,因為它是生命和智慧的居所,扮演著指引逝者走向陰間的角色。胃、腸、肝、肺掏出以後,會進行洗滌,用碳酸鈉脫水,然後纏上麻布繃帶,最後放在四個容器裡面。這些容器一般用石頭、陶土、石灰石或者雪花石膏製成,被稱作卡諾普罐。從新王朝時期開始,卡諾普罐的蓋子做成了四個葬禮守護神的頭部形狀,也就是荷魯斯四子:艾姆謝特(人形)、哈碧(狒狒)、多姆泰夫(豺狼)和凱布山納夫(鷹)。它們被放置在棺材四周,其順序具有象徵意義,代表著基本方位和由此延伸的整個世界。

亡靈書

紙莎草 墨水 古希臘-羅馬時期

要想擁有永恆的生命,必須要經歷「神的統治者」奧西里斯主持的神聖審判。在《亡靈書》是一系列的魔法咒語的合集,可以幫助死者超越在亡靈世界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危險。此次展出的《亡靈書》長達三米,還原了30個章節的內容,用象形文字書寫,從右往左閱讀。

亡靈書 奧西里斯的審判

其中一個被描述的過程就是審判,將死者的心會被放在一個天秤上面,另外一邊放著正義之神瑪特神的羽毛。如果心臟的重量超過羽毛,就會被守在天枰旁的神獸吃掉,不能得到永生。

奈克心形聖甲蟲

綠皂石 末期時期

葬禮用品

木乃伊護身符

埃及人認為護身符是具有魔法的物品,保證逝者在陰間的漫長旅途中度過難關,護身符的形象、材質、咒語、顏色代表不同的力量保護。理想狀態下,護身符應該覆蓋木乃伊的全身,置於繃帶的不同層次中。烏杰特眼、節德柱、聖甲蟲是多次出現的。

恩斯帕赫哈特的沙比提

陶土 繪畫 第三中間期

臨近中王國時期,在陪葬品中出現了著名的喪葬用的小塑像,名叫沙比提。這些塑像的外形猶如木乃伊,當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被要求從事農業和灌溉工作的時候,這些小塑像會起到代替他們工作的作用。小塑像呈現出如木乃伊的形狀,上面鐫刻著死者的名字、頭銜,還有喪葬的慣用語。最初每位死者有1到2個沙比提。在第三中間期前後,標準的沙比提數量變成了401個:365名工人和36名工頭(每10名工人配備1名工頭)。

貴族石棺蓋(左)

石頭 繪畫 第十九王朝

儘管如此,從最開始修建的墓穴直到埃及文明結束,陪葬品中最為重要的物件還是棺材,它的關鍵功能是實用,因為它要保護整具屍體,這個保護的功能從未減弱。不過,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棺材無論從形狀還是裝飾上都發生了變化,以便適應喪葬信仰的演變。

棺木演變

女性木棺

木頭 粉刷 繪畫 第二十一王朝

臨近第十二王朝的時候,出現了最早的人形棺,它既具有保護性的實用功能,又可以在死者的屍體被毀壞的情況下取而代之。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精美絕倫的裝飾,木材或者石灰石上面也出現了精緻的雕刻和鮮艷的色彩。在新王國末期,墓穴內部的大部分形象藝術品都出現在棺材的壁板上面。這些繪畫和雕塑的主題變成了復活和對另一個世界生活的表現。

在埃及文明中,棺材裡面自始至終都包含著一個宗教信仰的世界,而該世界又通常與這次旅行開始時遇到的努特女神聯繫在一起。事實上,這位天神是一位母親神,她張開雙臂迎接亡者,允許他開始新的生活。棺材,就像努特女神在凌晨誕下太陽,黃昏時又將它吞入腹中一樣,保證了亡者永久的救贖和重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玉卮,漢代飲酒作樂羽化登仙的必備之選
魚躍龍門銅鏡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