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敬偉:打擊敘利亞是另一場伊拉克戰爭?

張敬偉:打擊敘利亞是另一場伊拉克戰爭?

敘利亞化武疑雲一波三折,西方最終還是把賬算在了敘利亞政府頭上。當地時間4月13日,特朗普宣布對敘利亞進行「精確打擊」,英國和法國參與了軍事行動。

本次打擊的導火索是4月7日發生在敘利亞東古塔地區的疑似化武襲擊。襲擊導致70多人喪生,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美英法等國認為是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政府所為,但敘利亞政府指責是敘利亞反對派武裝製造了化武襲擊。4月11日,聯合國三份關於敘利亞化武問題的決議草案均未通過,但是敘利亞化武疑雲引發的戰爭疑雲卻更加濃厚。特朗普還是下定了「戰」的決心。

這是否另一場伊拉克戰爭?值得思考。

伊拉克戰爭已被定論為失敗之戰,當年小布希總統發動戰爭的理由不充分,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證明為子虛烏有,小布希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至今被人詬病,小布希甚至被評為「史上最差總統」。此外,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並未在伊拉克建成中東民主的範本,而是導致更糟糕的恐怖亂局——「伊斯蘭國」(IS)之亂。敘利亞內戰是伊拉克戰爭的副產品,讓歐洲防不勝防的難民潮和此起彼伏的恐怖襲擊,則是敘利亞內戰的直接惡果。

美國付出了更多代價。17年7萬億美元的戰爭成本,加上許多美國子弟兵的性命,在給美國帶來經濟重負的同時,也給美國人留下了心靈創傷。美國在中東的宿敵伊朗則影響力加強,本屬於西方世界的盟友——北約夥伴的土耳其也和美歐漸行漸遠。敘利亞內戰,美國的目標本來是支持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顛覆阿薩德政權。但是,阿薩德政權在俄羅斯的支持下越來越穩固,山頭林立的敘利亞反對派依然一盤散沙。

IS崩盤之後,中東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國的戰略實力逐漸衰落,俄羅斯、伊朗和土耳其的實力逐漸上升。

奧巴馬時代已經開始中東戰略回撤,重點布局亞太地區和致力於恢復國內經濟。特朗普接棒,雖然在中東和阿富汗一度強勢出擊,繼續在阿富汗駐軍並扔下了「炸彈之母」,但其戰略重點主要是貿易上的「美國優先」,內政上的移民政策、減稅政策調整,總目標是為了實現美國「再偉大」。為此,特朗普多次表示要從敘利亞撤軍,不再追求推翻阿薩德政權。

特朗普的撤軍言論不僅和五角大樓不合轍,也引發中東兩大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反對。沙特為了挽留美軍,甚至表示要承擔一部分美國軍費,同時向特朗普強調,如果美國撤軍將會導致俄羅斯和伊朗在中東坐大,蠶食美國在中東經營十幾年的戰略「家底」。

敘利亞化武疑雲,難免讓分析家懷疑其中的陰謀性。雖然西方世界認定是阿薩德政府使用了化學武器,也有消息稱是某些國家和勢力為了阻止美國撤軍所為。更有消息稱是英國導演,虛虛實實,難以釐清。但肯定的是,化武疑雲之下,不僅打消了特朗普撤軍敘利亞的念頭,而且下定了打擊敘利亞的決心。伴隨著「通俄門」調查的深入,特朗普也只有通過對俄強硬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和「通俄門」醜聞無涉。因此,特朗普在發動這次軍事打擊前,將化學武器的嫌疑人鎖定為俄羅斯、敘利亞和伊朗。

從特朗普的撤軍言論到下令打擊,逆轉令人浮想聯翩。對敘「精確打擊」看似符合特朗普的衝動決策,但他其實是被迫而為。在國內,不打則無法安撫五角大樓的鷹派;國際上,不打則讓盟國看扁,法國和英國在打擊敘利亞問題上相當積極。複雜形勢下,特朗普不得不打。

然而戰爭的代價也是難以預料的。正如前述,這或是另一場伊拉克戰爭,甚至比伊拉克戰爭更糟糕。一方面,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時,美國民眾正處於九一一事件的群情激奮期,打擊伊拉克最初有較高的民意支持。

現在,美國民眾已經厭倦了中東亂局,且美國實力又遠非小布希時代所能比,特朗普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缺乏天時地利和人和。當然,美英法三國打擊目前看還只是「閃電戰」,正如一年前的導彈襲擊敘利亞一樣,美方也確認完成打擊目標暫無後續動作。這也凸顯,美國擔心和俄羅斯發生正面交火。

將襲擊定義為侵略的俄羅斯,後續有何動作,值得關注。如果美國、英國和法國的對敘打擊變成持久戰,美國或陷入比伊拉克戰爭更危險的泥潭。

作者:張敬偉,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文章來源:《聯合早報》,2018-4-18

(圖片源於網路)

前瞻性

影響力

合作共進

發出中國聲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哈爾學會 的精彩文章:

張敬偉:移民政策收緊,美國夢變得支離破碎
刁大明:鷹派全面接管白宮,美國對外政策將何去何從

TAG:察哈爾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