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民國民間收藏第一人,也為吉林博物館奠定了收藏體系

他是民國民間收藏第一人,也為吉林博物館奠定了收藏體系

▲「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現場,圖片來源:TANC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正在武英殿展出。這場展覽以國有博物館中經張伯駒鑒藏的古書畫為限,分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三個部分,每部分按照文物的時代排序,展品數量達33件套。「故宮博物院共計收藏有張伯駒先生《叢碧書畫錄》著錄的古代書畫22件,幾乎件件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這樣表示。雖然其中一部分文物,如西晉·陸機《平復帖》卷、隋·展子虔《游春圖》卷、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范仲淹《道服贊》卷等,尚處於休眠期,本次用複製品替代了原作,但仍集合了張伯駒一生所藏文物精華,實現了其「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的初衷。

▲張伯駒

專收精品的「民國四公子」之一

「人謂近代四公子,一為寒雲,二為余,三為張學良,四一說為盧永祥之子小嘉,一說為張謇之子孝若。又有謂:一為紅豆館主溥侗,二為寒雲,三為余,四為張學良。此說盛傳於上海,後傳至北京。」張伯駒在《續洪憲紀事詩補註》中的記述印證了「民國四公子」的說法。張伯駒(1898-1982年),原名張家騏,字叢碧。因收藏有著名的(隋)展子虔《游春圖卷》、(唐)杜牧《張好好詩卷》,故又別號「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制,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叢碧書畫錄·序》)自30歲離開軍界起,張伯駒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對書畫的熱衷與日俱增,從不因資金的限制和他人的異議而止步。「張伯駒先生自青年時代起,從軍旅,投銀錢,履歷多途,終以文化傳承為畢生奮鬥的事業。」單霽翔這樣介紹道。

▲西晉 陸機 《平復帖》卷 紙本

▲隋 展子虔《游春圖》卷 絹本設色

到1960年時,張伯駒已經收藏了117件珍貴的法書繪畫,他將這些作品全部收錄在自己編寫的《叢碧書畫錄》中,幾乎每件有歷代著錄,且大多流傳有緒。「如晉·陸機《平復帖》是我國傳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游春圖》為傳世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上述二者在中國書法、繪畫史上為開篇述祖之作。其餘如唐·杜牧《張好好詩》、唐·李白《上陽台帖》,均為傳世孤品;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等,都是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重要文物。」單霽翔說。

▲唐 杜牧《張好好詩》卷 紙本

▲明 唐寅《王蜀宮妓圖軸》 絹本

書畫家、文物鑒定家啟功曾評價張伯駒:「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而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尹吉男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見解,他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的採訪時說:「如果說民國第一大收藏家,還是溥儀。張伯駒只能是『民間』裡面的,民間也還有其他人,比如吳湖帆、龐元濟、王己千等人都收藏了很多東西。張伯駒的收藏本身不是很多,不像有的人貪多,他有『掐尖』的收藏眼光和心態,厲害的藏品是一件頂好幾百件。」

從私人藏家到管理公共收藏

縱跨清朝、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的張伯駒,其私人藏家的身份在建國後有所轉變。1956年,出於愛國情懷,他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了八件國寶級藏品。並收到了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的褒獎狀,在《自述》中他也提到自己的收藏「宗旨是為保存研究國家的文物,研究工作終了,將來是貢獻於國家的。」

▲宋 徽宗《雪江歸棹圖》卷 絹本

▲時任文化部部長沈雁冰頒發的褒獎狀

1962年,經過陳毅介紹,張伯駒調任到吉林省博物館擔任副館長,對館藏文物做了大量考證和鑒定工作,還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收購書畫作品以豐富館藏。在他的帶領下,吉林省博物館購入了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等書畫家的作品,明清書畫、扇面和名人書札也是收購的重點,館藏書畫的徵集方向得以奠定出一個比較完整而有特色的收藏序列。

▲宋 楊婕妤《百花圖》卷,吉林省博物院藏

▲元 錢選 《山居圖》卷 紙本

1968年,在張伯駒的主持下,吉林省博物館編纂了《吉林省博物館書畫集》,還與夫人潘素共同將《宋拓九成宮禮泉銘》等30多件作品及私藏的最後一件書畫作品——宋代楊婕妤的《百花圖》捐贈予吉林省博物館。而今,已有65年歷史的吉林省博物院(原吉林省博物館)已藏有文物藏品12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295件、二級文物3379件、三級文物14280件、其它文物近10萬件。正是張伯駒在此工作的八年,使吉林省博物館在藏品數量上和結構上都達到了全新的高度,並一躍進入了全國館藏書畫的前列。

▲唐 李白 《上陽台帖》卷 紙本

▲宋 范仲淹 《道服贊》卷 紙本

從民國時期私人收藏家,到建國後博物館的管理者,張伯駒數十年的文物鑒藏經驗全部應用到了博物館藏品的梳理工作上,在收藏身份轉變的同時,其收藏的著眼點也有所轉變。從早期對晉唐宋元精品的追逐轉向更為公共的收藏視角,一方面,張大千、齊白石、溥心畬等當時在世畫家的作品,在鑒別和流通性上有著顯著的優勢,將其納入館藏系統,可完善已有的收藏體系;另一方面,對作品的篩選也凸顯出張伯駒鑒藏大家的視野,對同時代藝術家的價值與定位,讓張伯駒站在了新的高度上,通過私人收藏的經驗進入到美術史。張伯駒以博物館藏品序列的完整性和觀眾的接受度為先的理念為先,也正是精英階層獨佔的文化資源不斷地向公眾開放的過程。(撰文/TANC)

▲北宋 蔡襄 《自書詩》卷 紙本

▲宋 吳琚 《雜詩帖》卷 紙本

▲宋 黃庭堅 《諸上座帖》卷 紙本

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

故宮博物院

展至5月6日

※若無特殊標註,

本文圖片均來自故宮博物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新聞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美術館中的空間電影,楊福東在龍美上演《明日早朝》
回到遊戲世界「2065」,在香港進入陸明龍的中華未來主義

TAG:藝術新聞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