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位改寫平權歷史的新聞界「女魔頭」認識一下

這位改寫平權歷史的新聞界「女魔頭」認識一下

女性,成了 2017~2018 美國文藝界最大的贏家。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眾演員們把 #Me too 運動推向高潮。而這周二(美國東部時間 4 月 16 日下午 3:00)揭曉的2018 普利策獎中,分量最重的金牌獎項——公眾服務獎,同樣頒發給了報道女性性侵一系列新聞的幾個記者。

普利策公共服務獎頒給了《紐約時報》記者 Jodi Kantor、Megan Twohey 和 《紐約客》記者 Ronan Farrow ,表彰他們極具影響力的女性性侵報道。

同時,《華盛頓郵報》(下文簡稱《郵報》)獲得普利策調查報道獎,憑藉其對阿拉巴馬州參議員候選人 Roy Moore 的性侵調查。

此外,儘管從獲獎結果的性別比來看,男性依然是主導,但女性角色無疑在推動性別平等和反性侵等公共領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除《紐約時報》的兩名獲獎記者外,《華盛頓郵報》獲獎報道團體中的 Stephanie McCrummen 和 Beth Reinhard 也均為女性。

作為普利策獎的大常客,《郵報》是好萊塢紀實類電影的重要取材對象。今年提名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華盛頓郵報》就是其一。

電影《華盛頓郵報》海報

此片根據 1971 年美國真實歷史改編,講述《郵報》前總裁凱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Meyer Graham)和執行編輯本·布萊德利(Benjamin C. Bradlee)冒著巨大風險,刊登五角大樓秘密文件、揭露美國政府掩蓋越戰真相長達 30 年的故事。

凱瑟琳·格雷厄姆,不僅在《華盛頓郵報》及美國新聞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亦成為美國傳媒界及平權歷史上的一面旗幟。

《郵報》前總裁凱瑟琳·格雷厄姆

《華盛頓郵報》導演斯皮爾伯格說:

作為一家主流報紙的首位女性發行人,格雷厄姆為各地的女性繪製了全新的職業圖景,同時她也第一個向世人表明,即使面臨巨大的壓力,我們也沒有理由做冷眼旁觀的人——如今,這條法則依舊成立。

原以為會相夫教子過一生,卻慌慌張張上台了

46 歲的凱瑟琳其實挺倒霉的。

她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Philip Graham),時任《華盛頓郵報》出版人,因嚴重的躁鬱症自殺。直接中斷了她原本社會名流的生活——相夫教子、宴會喝茶。

凱瑟琳的父親尤金·邁耶(Eugene Meyer)年輕時因投資得當,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名震華爾街的大銀行家,擔任過美聯儲主席和首任世界銀行行長。

1933 年,在一場拍賣會上,尤金以 82.5 萬美元的低價收購了當時已經破產的《華盛頓郵報》。

凱瑟琳與菲利普·格雷厄姆結婚

1940 年,凱瑟琳接受菲利普的求婚。菲利普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曾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費利克斯·弗蘭克福特的書記員。才華橫溢的菲利普很快得到岳父的賞識,並最終於 1948 年成為《華盛頓郵報》的發行人。

在菲利普的運營下,《華盛頓郵報》逐漸成為一家規範的地方報紙,並在 1961 年收購了《新聞周刊》(Newsweek)。

菲利普·格雷厄姆(左)與尤金·邁耶(右)共同翻看《華盛頓時報》

此時,凱瑟琳也成了養育四個孩子的「家庭主婦」。

然而,1957 年開始,菲利普出現了嚴重的情緒低落,這種癥狀在 60 年代逐漸發展為躁鬱症,並伴隨著酗酒、大量購買和反覆無常的暴躁行為,他對妻子的刻薄與輕視甚至讓周圍的朋友感到震驚。

1962 年的聖誕節,凱瑟琳偶然聽到了丈夫與一名女記者的電話內容,從而發現了丈夫的外遇:「我所了解的這個世界和我的愛情,在那個聖誕節的下午,都結束了。」

儘管凱瑟琳希望在孩子與醫生幫助下,使菲利普的精神和生活能夠穩定下來。然而菲利普依舊難以完全放下情人,最終決定離婚。而他要帶走的,除了 20 多年的感情,還有本屬於邁耶家族的《華盛頓郵報》——他此前購買了大量的公司股權。

情緒稍稍穩定後,菲利普暫緩了佔有《郵報》的計劃。1963 年 8 月,菲利普與凱瑟琳在共同購買的農場見面,聊了很久,凱瑟琳甚至以為自己可以重新得到他。

然而,某天深夜,菲利普卻用獵槍結束了自己生命。

一連串災難接踵而至,不僅讓凱瑟琳悲痛欲絕,還趕鴨子上架——她必須接手公司,否則,這個家族苦心經營多年的報紙可能被賣掉。

時任芝加哥太陽報華盛頓區記者吉姆·霍格說,「她被其中巨大的責任嚇住了,而周圍的男性沒有一個鼓勵她嘗試。」一位男性友人專門和她說:「你不會去工作的吧?你千萬不要去工作,——你還年輕,還富有吸引力,你會再嫁的。」

然而凱瑟琳毅然接下這份工作,她要讓《華盛頓郵報》繼續處於自己家族的掌控之中,她不願意自己父親和丈夫幾十年的辛苦付諸東流。儘管她從未工作過,毫無商業經驗。

1963 年 9 月 20 日,凱瑟琳慌慌張張上台了。

為了這份報道,她賭上了自己的一切

儘管凱瑟琳沒有足夠的經驗,但她實際上是五個兄弟姐妹中唯一對新聞業感興趣的人。

大學畢業後,她曾在《舊金山新聞報》做過記者,之後又回到《華盛頓郵報》成為一名編輯助理。但「那時候,男性是唯一可能的繼承人」,最終,父親把《郵報》傳給了自己的女婿菲利普。

不過老天似乎毫不吝賜予凱瑟琳展現新聞直覺的機會,儘管這可能需要冒上巨大的風險。

電影《華盛頓郵報》正是還原了凱瑟琳職業生涯最初、同樣最重要的一段新聞報道——關於五角大樓文件的報道。

1971 年,《郵報》公司即將上市,正值關鍵節點,凱瑟琳不希望任何意外出現,但是最大的意外還是來了。

《紐約時報》醞釀三個月,最終將記者尼爾·希恩(Neil Sheehan)關於五角大樓文件的報道刊登在頭版頭條,打了尼克松政府一個措手不及——

前美國國防部長主導的秘密研究表明,很久以前,美國就已確認無法在越南戰場取得勝利,這場歷經四任總統的長線戰爭可能毫無收效,但軍方卻還在一批一批地將年輕的士兵送往戰場。

《紐約時報》尼爾·希恩報道

報道一出,民眾嘩然,群情激憤。尼克松政府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由勒令《紐約時報》禁止刊登相關報道,並將其告上最高法院。

在執行主編本·布萊德利看來,《華盛頓郵報》的機會來了。他們設法得到了那份研究的影印版,而《紐約時報》此時,卻被禁言了。

電影中,湯姆·漢克斯 飾演 本·布萊德利

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可不這樣認為。這家前不久剛剛進駐紐交所的公司還沒開始公開向社會募集資金,報道勢必會惹上與政府的官司,一旦輸掉訴訟,不僅《華盛頓時報》會備受打擊,凱瑟琳和本或因違反間諜法而入獄。

同時,由於文件涉及的政府高層很多都是凱瑟琳家的宴會常客,這樣的報道將直接影響到她長期以來建立起的社交圈,所謂「記者和政客不能做朋友」。

她問一直以來依靠和信任的弗里茨,「你覺得我該怎麼辦?」

「我覺得你不應該報道。」

30 秒決定時間,50% 勝率——「我又害怕又緊張,吞了一大口口水,然後說,『發吧,發……我們報道這個事件。』」

她賭上了一切。此時,她不僅是家族報紙的所有人,更是真相的守護者。

電影中,本的妻子對她的勇氣表示了極大的欽佩。

《華盛頓郵報》之後,多家報紙跟進相關報道。十天之後,《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一起坐到了最高法院的被告席。

幸運的是,最高法院最終 6-3 判定媒體方勝訴。自此,《華盛頓郵報》聲名鵲起,加上接下來一系列針對水門事件的報道,躋身美國一線報紙的行列,與《紐約時報》比肩。

《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刊登最高法院判決結果

「我所做的事情,本質上只是邁開一隻腳,閉上眼睛,跳下窗檯。令人驚奇的是,我穩穩地落到了地上。」

——凱瑟琳·格雷厄姆

接下來對水門事件的報道,則並非一個選擇問題,這兩個事件的高度相關性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但凱瑟琳對整個編輯部的支持至今都令人刮目相看。

相比於五角大樓文件,針對水門事件的報道長達數月,凱瑟琳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公司名下電視台的經營資格證可能面臨吊銷。

凱瑟琳甚至受到來自尼克松競選經紀人約翰·米切爾(John Mitchell)最惡毒的攻擊,他聲稱如果凱瑟琳堅持繼續報道,「她將獨嘗嚴峻的惡果」。(Katie Graham will have her tit caught in a wringer.)

本·布萊德利回憶錄《美好人生》

本·布萊德利在 1995 年的回憶錄《美好人生》(中文版譯為《最「危險」的編輯》)中回憶了凱瑟琳對報道人員的支持,「感謝凱瑟琳過人的膽識和高尚的靈魂。所有頗具威望的發行人每天都在警告她,我們的報道早就過了界,但她笑到了最後。」

《華盛頓郵報》是幸運的,它處於五角大樓文件報道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可遇而不可求。這家幸運的報紙,因為一個勇敢的決定,創造了美國新聞界的歷史。

不過,對於凱瑟琳來說,在決定的那一刻,她並未想及這個報道最終將產生多大的影響力,她只是遵從了內心的選擇,做好了自己的工作。

正如扮演者梅麗爾·斯特里普所說,

「他們並不知道歷史會因為這個報道而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他們只是試圖趕上報道的最後期限,討論它對個人的職業發展將產生多麼嚴重的後果。所有這些小的決定,最終歸為一個正義的公民的決定——捍衛真相。

凱瑟琳一生的故事,是 20 世紀女性歷史的真實寫照

任命本·布萊德利為《華盛頓郵報》執行主編,可能是凱瑟琳上任初期最重要、最英明的決定之一。

此後的幾十年,凱瑟琳和本的一起工作的日子共同創造了現代新聞業最有活力、最傑出的合作佳話,也讓《郵報》的發展進入快車道。

他們兩位,也是最終決定發布五角大樓文件的人,是本的堅持說服了凱瑟琳。

1971 年,凱瑟琳與本在得知最高法院判決結果後歡呼

導演斯皮爾伯格評價道,「凱瑟琳·格雷厄姆和本·布萊德利很多年前的決定對當今仍有重大的影響,他們的報道很大程度上定義了現代的調查類新聞報道。

本原是《新聞周刊》華盛頓編輯部的主任,後得到凱瑟琳賞識被迅速提拔為執行主編。在凱瑟琳的支持下,本逐漸培養了一個熱情無畏、專業過硬的報道和編輯團隊,形成了尖銳犀利的報道風格,多年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儘管一直有傳言稱二人有感情關係,但這並未得到凱瑟琳本人及女兒萊利的證實。毫無疑問,他們是完美的合作夥伴,互相成就了彼此事業的頂峰。

凱瑟琳也因她的勇氣及努力獲得了回報,1998 年,這位新聞界最有權力的女性獲得了美國新聞最高獎的肯定——她的回憶錄《個人歷史》(1997)獲得普利策文學獎

凱瑟琳·格雷厄姆 《個人歷史》

普利策文學獎給出的理由是——「凱瑟琳一生的故事,正是 20 世紀女性歷史的真實寫照。」

《華盛頓郵報》的兩個最重要的女人:凱瑟琳與她的大女兒

其實,凱瑟琳一直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她把自己當成一個「過渡時期的領袖」,同時全力培養兒子唐·格雷厄姆(Donald Graham)作為報業的繼承人。

但實際上,在她做發行人的 30 多年間,《華盛頓郵報》迅速成長為美國的頂尖媒體,已發展成為包括報紙、雜誌、電視台、有線電視和教育服務企業在內的龐大新聞集團,總收入達到 14 億美元。

凱瑟琳本人成為美國第一位名列《財富》500 強中的女企業家,1974 年,凱瑟琳當選美聯社歷史上第一位女董事,並任滿最高的 9 年任期。

儘管兒子是自己眼中的繼承人,但大女兒萊利·韋茅斯(Lally Weymouth)卻在凱瑟琳上任之初給了她最貼心的支持。

在丈夫菲利普葬禮的前一天,公司執行委員會舉行會議。弗里茲希望凱瑟琳能到辦公室對行政人員說幾句話,說服他們相信公司不會被賣掉。

凱瑟琳很緊張,不斷排練自己的演講內容。臨走之前,萊利穿著睡袍給她遞過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凱瑟琳要講的話——

1. 感謝他們——所有深深捲入的人——是他們給了你信心;

2. 曾有過危難之時,現在也是這樣,但你知道,他們度過了過去的幾個月,並將繼續前行;

3. 永遠不要期望再處於這種情況之中;

4. 樹立清醒的頭腦,想一想未來;

5. 此時此刻,沒有變化或決定,報刊將掌握在這個家族的手中,直到下一代;

6. 按照已有的好傳統繼續辦報;

7. 進一步的想法

電影中,凱瑟琳在某個深夜重新找出這張紙條,與女兒相視而笑,親人的支持在任何時候都是巨大的精神力量。

此後不久,在凱瑟琳即將上班的時候,萊利還專門寫信表示鼓勵,她相信母親的能力,一定會讓公司渡過難關。

如今,母親去世 17 年之後,萊利仍然作為《華盛頓郵報》的高級副主編,堅守著這個家族的新聞傳統。

凱瑟琳大女兒萊利

電影中,梅姨扮演的凱瑟琳經常膽怯,她總是在重要的日子到來前慌張無措,但她對新聞事業和家族報紙的巨大熱情是毋庸置疑的。

在最終決定刊登五角大樓文件的夜晚,董事會成員與她的意見發生了重大衝突,她用語言對自己的身份做了最佳的申明。

凱瑟琳一直對好的故事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她從未失去自己對新聞的熱愛,她喜歡打聽朋友們的八卦,和閨蜜煲幾個小時的電話粥。

這個看上去頗具威嚴的發行人,不是人們心中「穿普拉達的女魔頭」,而是一位女人中的女人,有脆弱,有無助,有悲痛,卻永遠堅定。

真正的女性解放,更應該激發女性個體擁有的內在力量

《華盛頓郵報》中,有一個場景清晰地刻畫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男女「分工」,當男性開始談論政治的時候,所有的女人離席,上樓談論起下午茶和某個朋友的八卦。

在公司即將進行 IPO 時,公司的董事也希望凱瑟琳盡量少出面,因為銀行家不信任女性的工作能力。

凱瑟琳出任《華盛頓郵報》總裁距今已經 50 多年了。這50多年裡,全世界的女性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無數優秀的女性前赴後繼,為爭取平等的工作權利和社會地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凱瑟琳是一個新聞界的傳奇,電影中扮演凱瑟琳的梅麗爾·斯特里普,其實是另一個傳奇,作為提名 21 次奧斯卡的女演員,她對女性的理解同樣讓人欣賞。

男女平權,更多的是關於女性如何讓世界聽到自己的聲音,讓人們意識到女性問題的存在,它就像一扇門,曾經大家只能被關在門外,但如今,我們一條腿已經邁進門了。我相信,情況會越來越好。」

凱瑟琳與其扮演者梅麗爾·斯特里普

凱瑟琳,和扮演者梅麗爾·斯特里普,在兩個小時內共享了一個名字,共同展現著屬於女性的光輝。真正的女性解放並不只是全然依靠外界接觸禁錮,更應該激發女性個體擁有的內在力量。

理查德·科恩曾是凱瑟琳手下的專欄作家,《郵報》拍攝期間,他在某一天前往布魯克林的攝影棚,近距離觀看了斯特里普的表演。他看到斯特里普是如何迅速抓住關鍵並通過表演傳達出來的。

「然後,我走到斯特里普跟前,要求漲薪。她的話跟我的老闆如出一轍——『別做夢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向街書店 的精彩文章:

李銀河 : 我為什麼不可以選擇單身?

TAG:單向街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