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慧能及其《壇經》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慧能及其《壇經》

慧能,是佛教中國化的真正奠基人,俗姓盧。傳說出生時有「二異僧」來,為之取名「慧能」。按照佛門慣例,「慧能」是出家時的法名,慧能則自幼叫「慧能」。父親原在范陽(今北京附近的涿縣)做官,後來被貶遷流放到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慧能於貞觀十二年在新州出生。幼年時父親就去世了,後來母子移居南海(廣州)。長大以賣柴維持生活。

據《壇經》系所說,慧能某天聽人誦《金剛經》而有所領悟。被告知黃梅憑墓山弘忍大師講《金剛經》,於是決定去參禮。《壇經》燉煌本只簡略說「辭親」,後來的惠昕本和《祖堂集》說,有客人鼓勵他並出錢安頓老母。依《別傳》說,慧能參禮弘忍,先去曹溪,結拜兄弟劉志略的姑母「無盡藏」尼常誦《大涅盤經》,慧能不識字,郄能為他解說經義。在寶林寺住了一段時間,到樂昌依智遠禪師坐禪,又受慧紀禪師的激發,才決定去黃梅參禮弘忍。

大約經一個月時間,慧能到了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的憑墓山。這裡是唐初五十多年的禪學中心,傳承了達摩禪的正統。慧能見到弘忍,自稱「唯求法作佛」。因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別」,而受到弘忍的賞識。慧能被派在碓房裡踏碓,一共八個多月。「願竭其力,即安於井臼;素刳其心,獲悟於稊稗」。 勞作與修持相結合,雖是佛教所固有,但成為此後曹溪禪的特色。

一天,弘忍集合門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見地,以便付法。大家仰望著神秀,作為東山會下的教授師,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寫在廊下的壁上。慧能知道了,以為神秀偈沒有見性,也就作了一偈,請人寫在壁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發現了慧能的見地,便在夜間喚他進房,為他說法,付法傳衣,繼承了祖位。弘忍為慧能說法,《壇經》燉煌本說:「說金剛經」;惠昕本等說,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言下大悟;《神會語錄》說:「忍大師就碓上密說直了見性。於夜間潛喚入房,三日三夜共語。」《別傳》說:問答有關佛性的問題。印順法師認為,付法是密授的,所以沒有人會知道。慧能也許提到過,但諸本的傳說大都是禪師們所推測而表達的。

當天晚上,弘忍就送慧能去九江驛,回嶺南。

《壇經》是出自禪宗六祖慧能之口,經由弟子記錄整理而成,是佛教典籍中第一部以「經」命名的中國僧人的著作.《壇經》即心即佛、頓悟見性、入世化的思想價值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並體現出中國佛教重視心性、重視頓悟、重視現實的特點。

《壇經》記載慧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迹和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由於歷代輾轉傳抄,因而版本較多。現存有代表性的《壇經》有敦煌本、唐代惠昕本、宋初契嵩本、元代宗寶本四種版本、金陵刻經處本等,其中以敦煌本成熟最早。這些版本體例互異,內容詳略不同。

《壇經》的整個哲學體系都是圍繞著識心見性而展開的,主要闡述心性論,主張心就是佛,成佛不必外求;針對佛教繁蕪的修行儀軌,提出頓悟即可見性的命題的方便法門;慧能所主張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得注重現實的特點。因此,《壇經》具有重視心性 、重視頓悟、重視現實的三大特點。

《壇經》的內容分為三部分:首先是慧能自述平生,基本反映慧能出家貧苦、黃梅得法、南歸傳禪的主要事迹;其次是慧能弘法所說內容,即其如何以空融有、直了心性、頓悟成佛的禪學思想和禪法特色;最後是慧能弟子對大師的請益以及他與弟子的問答。

《六祖壇經》的品目分為: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十品。壇經的版本較多,主要有敦煌本、惠昕本、流通本、高麗本、明南藏本等十多種,由於歷代展轉傳抄、體例互異,內容詳略不同。由於版本較多,本文主要就是依據流傳較廣的宗寶本壇經對《壇經》各品的主要內容作概要介紹。

第一行由品,此品在其它壇經版本中稱為自序品,本品是六祖慧能大師在韶州大梵寺說法,講述自己身世,以及又是怎樣去求道、得法、乃至登壇說法的由來。向我們展現了大師傳奇的一生,還有他高深的智慧,以及得法的艱辛,為法忘軀的偉大,乃至所得之法的高尚。

第二般若品,本品慧能大師因韋刺史之請為眾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妙義,故以般若為品題。在他看來所謂般若之空並不是一無所有等於零,是即空即色,色空不二。般若之空猶如世界虛空,圓含一切萬有。而且般若之智乃是自性所本來具有,眾生人人本具,無論鈍根或利根的人都具有此般若之智。本品廣明般若妙義,欲令一切眾生破妄顯真,見性成佛。

第三疑問品,本品慧能大師在大梵寺說法,眾人聽了自然是歡喜備至,但他們中有些人對於佛法中有些問題還是不甚了解,自然不免生疑,現在幸逢六祖說法如佛,於是藉此機會向慧能請問,以求破疑生信。現在慧能為滿聽眾之願,特地善為解說,使之疑惑解除,瓦解冰消,故稱疑問品。本品中,慧能以見性平等功德,而決眾人著相之福德疑,使令了無滯疑,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又以唯心凈土,決眾生西方凈土疑,使了知心凈則國土凈,若心凈則無處不是道場。

第四定慧品,關於定慧在佛法的修行中是極其重要的法門,定慧本來是指禪修的兩個方面,梵語禪即是定慧的通稱。本品慧能開示眾人定慧是體一不二的,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即定即慧,兩者相即互含,體一不二,互相滲透,相互依存,體用一如,相即不二,就猶如燈和光不相舍離。此品即是慧能為大眾開示定慧之體一不二的法義,故以定慧為品題。

第五坐禪品,此品在別的版本《壇經》中也稱之為《妙行品》。此品慧能開門見山地開示學人:「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也不著凈,也不是不動。」慧能在此品中所談的坐禪並不是要跏趺而坐、離群索居、獨處靜處、觀心看凈、不動不起。他認為自性本定、本凈,只要念念時中自見本性,離一切相,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則行住坐卧,無處無時不是禪定。慧能所開示的這種修禪方式,非常的深奧玄妙,所以稱為妙行品,或稱為坐禪品。

第六懺悔品,佛教有無量的法門,懺悔即是其中重要的法門之一。懺悔,梵語名為懺摩,此雲悔過。本品慧能大師首先為大眾傳自性五分法身香;其次,為眾人傳授無相懺悔;懺悔完畢,又引領大眾發四宏誓願;接下來又為眾人授無相三皈依;最後為眾人說一體自性三身佛。此品欲使行者消障除罪,惑凈理圓,是名真懺悔,故名懺悔品。

第七機緣品,機,謂根機;緣,謂勝緣。機有利頓,緣有勝劣。本品即是記述六祖得法後,在曹溪弘化時,各方學者前往請益,所有師資相契匯錄於此,故稱為機緣品。本品所記載的都是根機利者,機緣成熟頓悟契性,共有十三人分別是:無盡藏比丘尼、法海、法達、智通、智常、志道等比丘,行思、懷讓、永嘉、智隍、神會等禪師,以及僧問黃梅旨意、方辯比丘、有僧舉卧能偈,其中還有二人不知姓名。

第八頓漸品,本品即是記述慧能南宗之頓門禪與神秀北宗之漸門禪分途之弘化,故名頓漸品。慧能當時在廣東韶州寶林寺弘揚圓頓大教,而神秀居住在湖北當陽縣的玉泉寺弘揚漸教法門。於時兩宗都弘化極盛,各化一方,時人稱為南能北秀,也就有了南頓北漸二宗的分別。本品還通過慧能對志誠、張行昌兩人的教化,充分體現了南宗頓門禪的特色。

第九護法品,如來正法流行於世間,出家僧人負有住持正法的任務,在家信眾則負有護持正法的任務。六祖慧能德高望重,龍天護持,四眾擁戴,聲名遠播,震動朝廷。時武則天與中宗皇帝下詔邀請慧能到京弘法,這說明了朝廷對慧能的尊重以及對佛法的擁護。本品是記述則天與中宗下詔邀請慧能入宮說法的經過,故稱為護法品。

第十付囑品,付者,付託;囑者,囑累。六祖慧能大師地即將入滅之際,將自悟自證法門、佛祖歷代相傳之妙法,付囑於門人,使法燈不絕,續佛慧命,利益群生,故云付囑品。本品慧能還提出了自己對文字的看法,讓人不要執著語言文字、望文生義。為法海等人說了一首「真假動靜偈」,讓弟子們依此偈所示修行。他還向弟子們敘述了從釋迦佛到慧能的三十三代傳法世系,對弟子們作了最後的開示,說了「自性真佛偈」後。本品還敘述了大師滅度前的其他一些安排,以及滅度後真身的供養安葬情況。

《壇經》的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易懂,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其文化思想對禪宗的發展起重要作用,是中國唯一一部被尊為「經」的佛書。

《壇經》展示的是 中國化佛學的面貌,處處表現出禪的空靈,於平常之中彰顯自性的澄明。所以《壇經》宣揚的唯心主義的本體論和先驗論,在中國哲學史上也發生了深遠影響。研讀《壇經》,可以在躁競中開悟智慧,在浮動中得到沉靜,在迷茫中見性明心。

人教高中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節選了《壇經》中的《慧能受法》和《南能北秀》兩則。《慧能受法》講的是慧能受法時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誨。《南能北秀》講的是禪宗南北兩派的劃分的依據和悟道的不同方式。

(文中圖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初中生讀寫引領 的精彩文章:

由杜甫的「王翰願卜鄰」一句說開去
臨死前還在說大話的唐代詩人杜審言

TAG:高初中生讀寫引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