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會閱讀讀得很慢的看這裡

不會閱讀讀得很慢的看這裡

你有多久沒有讀過一本書了,你上一次讀的是哪本書,有把它讀完嗎?

在兩周前,這兩個簡單的問題把我問倒了。

我的答案是:我上課也看教科書,但是我已經很久沒有讀過一本書並且把它讀完了,我不經在思索讀書閱讀有這麼難嗎?

我開始覺得自己上了這麼多年學,但卻不會閱讀,不會讀書,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讀書變得像索然無味的頁數負擔一樣,我想這不是閱讀,因為這種體驗一點也不好,還讓我想逃離。

可我的內心始終覺得書是我不願放下的一個朋友我該如何重新向它靠近?這個看似平靜如水的活動下,到底有哪些奇妙的心理反應和體驗呢?

[這裡的閱讀是指在沒有任何外力(導讀或其他讀過的人)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下文會提到這種主動的閱讀與純粹獲得資訊的閱讀不一樣,且有很大的區別。]

Part

1

看看你有沒有這些需要矯正的閱讀思維

1

信息時代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而世界會屬於主動閱讀的人

閱讀的目標有兩種: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兩種。

就像閱讀報紙、雜誌能增加我們的資訊卻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

而第二種求得理解的閱讀是一個人試著讀某種他一開始並不怎麼了解的東西,他能理解更多東西,而不是記住更多資訊

[這裡所謂的「閱讀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

現代人會有一種感覺,覺得讀書這件事好像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必要了。電視,互聯網取代了以往由書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還為我們節省了時間,但這些傳播媒體是否真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

其實太多資訊就如同太少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問題出在這些資訊都太高效了,這些由媒體經過精心的設計包裝的訊息,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根本用不著自己做結論,就直接把包裝過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里。

所以吸收資訊,就只是知道某件事發生了。想要被啟發,就是要去理解。

2

論說性作品和文學性作品的大不相同在哪

[這裡之所以將兩者挑出來講,是因為我們平常讀書時接觸的最多的常常就是這兩類。]

論說性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

想像文學在闡述一個經驗本身

在想像文學中,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那是邏輯的,卻不是詩的,二者完全不同。

在閱讀一個故事時,我們要做的是讓故事在我們身上活動發生,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所以我們一定得打開心靈接納它,那是讀者只能借著閱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驗。

這個經驗會深深滿足我們平時未曾接觸的部分自我

這也是為什麼說論說性作品是教導我們基本的原理,而想像文學教導我們衍生的意義

3

閱讀速度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法國學者帕斯卡爾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大多數人應該有能力比他們現在讀的速度還更快一點。

更何況有很多東西根本不值得我們花那麼多時間來讀。如果我們不能讀快一點,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

而我們之所以讀的太慢是因為我們常常有兩個習慣的現象:逗留倒退

[許多人會從最初學會閱讀之後,多年一直使用「半出聲」的方式來閱讀,即邊看邊在心裡默讀。此外,拍攝下來的眼睛在活動時的影片,顯示年輕或未受過訓練的閱讀者,在閱讀一行字的時候會在五六個地方發生「逗留」(fixate)現象。眼睛在移動時看不見,只有停下來時才能看」)因此,他們在讀這一行字的時候,只能間隔著看到一個個單字或最多兩三個字的組合。更糟的是,這些不熟練的閱讀者在每看過兩三行之後,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原點——也就是說,他們又會倒退到先前讀過的句子與那一行去。]

所有這些習慣不但浪費而且顯然降低了閱讀的速度

之所以說是浪費,因為我們的頭腦眼睛不一樣,並不需要一次只「讀」一個字或一個句子。我們的頭腦是個驚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間掌握住一個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夠的資訊。

My Work

改變的策略:

「你可以利用雙手訓練自己的眼睛,跟著章節段落移動得越來越快。你可以自己做這樣的訓練: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併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你的眼睛能跟著手移動時,你就能讀到那些字句了。繼續練習下去,繼續增快手的動作,等到你發覺以前,你的速度已經可以比以前快兩三倍了。」

幸運的是,要矯正這樣的習慣還蠻容易的。一旦矯正過後,讀者就能跟著腦部運作的快速度來閱讀,而不是跟著眼部的慢動作來閱讀了。」

(針對不同的書籍,要用不同速度,《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提出了我們的目標是要讀得更好,永遠更好,不過有時讀得快一點,有時慢一點。更好的秘方是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滿足和理解。)

4

讀書也有花心的毛病,還沒讀就挂念得太多其他想讀的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里這樣提到

我想你肯定有試過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瞌睡,並不是你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你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挂念著想讀的好書太多了。

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觸到它們,把自己提升到同樣的層次,否則你所挂念的這些好書就只會使你厭倦而已。並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讓你疲倦,而是因為你欠缺有效運用自我提升的技巧。

要保持主動的閱讀,你不只是要有意願這麼做而已,還要有技巧(如: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的技巧)

5

如何戒掉被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

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的閱讀目標是獲得利益——不論是心靈或精神上的成長——你就得保持清醒。這也意味著在閱讀時要儘可能地保持主動,同時還要做一番努力——而這番努力是會有回饋的,

不過悲哀的是,許多人儘管可以區分出閱讀的獲益與取樂之不同,仍然無法完成他們的閱讀目標。就算他們知道那本書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閱讀,還是失敗。

原因就在他們不知道如何做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如何將精神集中在他們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會一無所獲。」

6

真正的閱讀並不容易,它更是一種心智的活動

閱讀跟滑雪一樣都是很優美又和諧的一種活動。

但如果是一個新手上路,兩者都會是笨手笨腳、又慢又容易受挫的事。

(畢竟,一個成人習慣於走路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他知道如何落腳,如何一步一步往某個方向走。但是他一把雪橇架在腳上,就像他得重新學走路一樣。他摔倒又滑倒,跌倒了還很難站起來。等好不容易站起來,雪橇又打橫了,又跌倒了。)

或許你已經閱讀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卻要一切重新開始,實在有點難堪。

但是閱讀就跟滑雪一樣,除非你對每一個步驟都很熟練之後,你才能將所有不同的步驟連結起來,變成一個複雜卻和諧的運動。

因為我們希望你知道學習閱讀,至少跟學習滑雪、打字或打網球一樣複雜。

養成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

在你養成習慣的前後,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閱讀能力與速度的不同。經過練習後,同一件事,你會做得比剛開始時要好很多。一開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的就跟你走路或吃飯一樣自然。

這也是為什麼說習慣是第二天性的道理。

所以

閱讀的心理感覺是怎樣的?

如何增加我們自身的讀書的感覺,學會拿起書

而不是增加機械感,累覺不愛的放下書

那就記住並試著去找到以下這個感覺

「憑著你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

你想要的方法論:

如果你想改變閱讀中常見的大部分毛病,那麼你一定要了解學習一下檢視閱讀的一體兩面。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有多少次你在看一本好書的時候,翻了好幾頁,腦海卻陷入了白日夢的狀態中,等清醒過來,竟完全不明白自己剛看的那幾頁在說些什麼?」

如果你根據以下步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因為你始終有一個可以依循作者思路的系統。

此時你腦中的目標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其次,就算你決定了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先看序。要很快的看過去。(在完成這個步驟前,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已經有概念了,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暫停下,在腦海中搜索下這本書是哪個類型的書,你看過同類的又有哪些)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構架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像是在出發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現在許多人除非真的要用到那本書,否則看都不看目錄頁,事實上許多作者花了很多時間來創作目錄頁。)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你所閱讀的段落很可能就是要點——這本書的關鍵點——或是關係到作者意圖與態度的新方法。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完成這四個步驟,你對一本書已經有足夠的資訊,讓你判斷是想要更仔細地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了。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最後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連續看幾頁,但不要太多。再把最後兩三頁看看。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

現在你已經很有系統地略讀過一本書,完成了第一種形態的檢視閱讀。在花了幾分鐘,最多不過一小時的時間裡,你對這本書已經了解很多了。尤其,你應該了解這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

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一本難讀的書抱著高度的期望,以為它能啟發我們,結果卻只是在徒勞無益地掙扎而已。

很自然的,我們會下個結論:一開始想讀這本書就是個錯誤。

但這並不是錯誤,而只是打從開始就對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期望過高。

什麼叫對的方向?

答案是一個很重要又有幫助的閱讀規則,但卻經常被忽略。

這個規則很簡單: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了解的東西而停頓。繼續讀下去,略過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會讀到你看得懂的地方

(你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之後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就算你不重讀,對一本難度很高的書了解了一半,也比什麼都不了解來得要好些——如果你讓自己在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後就可能對這本書真的一無所知了)

所以

第一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作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幫助閱讀者分析這個階段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話說,就是了解它的架構。

第二階段的檢視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就算再難讀的書快快讀一遍,當你再讀第二次時,你就已經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

(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重要的一個規則,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擔憂自己似乎讀的很膚淺。)

所以

要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

一.保持清醒

二.要提出四個基本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說在談什麼

2作者細說了什麼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有什麼啟發到你了?

(我們為什麼要努力提問題,這絕對是不可忘記原則,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與沒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之間,有天壤之別的原因,後者提不出問題——當然也得不到答案)

三.在書上記筆記,寫下你讀出的言外之意

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書成為你一部分和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寫下來。

附告:

此文大部分乾貨思維摘自《如何閱讀一本書》[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爾斯·范多倫。

書中還有大篇幅指導我們如何進行分析閱讀(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讀的好且完整,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讀的好且完整)

以及讀不同類型的讀物的方法(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歷史書,哲學書,社會科學書)在這裡就不多做闡述,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本書實用性強,邏輯性也很強。

在結尾,拋一個古老的測驗給大家吧

—如果你被警告將在一個無人荒島度過餘生(不能帶一切電子設備),或至少很長的一段時間,而假設你有時間做一些準備,可以帶一些實際有用的物品到島上,還能帶十本書去,你會選哪十本?

你開始想的時候,會覺得這樣想像的情況有點稀奇古怪,不太真實。當真如此嗎?

—我們不這麼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跟被放逐到荒島上的人沒什麼兩樣。我們面對的都是同樣的挑戰——如何找出內在的資源,過更美好的人類生活的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oolcool的你 的精彩文章:

TAG:Coolcool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