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怎麼一個個厭學了?

這些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怎麼一個個厭學了?

授轉自|臨床心理Dr劉亮

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聯繫我求助,說自己的女兒最近莫名其妙地就不想上學了。朋友焦急不已,說自己怎麼也想不通,女兒從小乖巧聽話,品學兼優,是典型的「贏在起跑線」的孩子,也是萬千父母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朋友無助地說:快救救我家的孩子吧。

無獨有偶,最近好幾家留洋教育機構找到我,說近幾年好多被送到國外一流大學讀書的中國孩子,在國外大量出現情緒、心理問題,許多甚至被學校「退貨」。「劉醫生,你給說說看,是不是我們的面試標準有問題,還缺點什麼,給提提意見吧,」同樣的無奈和困惑。

這讓我不自主聯想到門診中遇到的無數個不願上學的孩子。看著他們,我不緊不慢地說:「還是先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她不想上學吧。」

1. 一個容易「造」病人的時代氛圍

也許很多朋友最近都看了一部叫《起跑線》的電影。片中的土豪父母,為了讓女兒讀上理想中的學校,先裝貴族,後裝窮人。在帶給觀眾一種詼諧的諷刺性幽默的同時,折射出的卻是整個時代的焦慮。

對啊,現實的中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為了買上學區房省吃儉用,以大房換小房的父母。從幼兒園小班就開始刷題,忙著參加各種補習班,比父母還要忙碌的孩童。到了初中就能考出雅思托福,問他理想卻一臉茫然的學生。

絕大部分父母都在焦慮,焦慮自己的孩子無法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焦慮孩子一朝鬆懈會導致以後的步步皆輸。學校和老師則整天焦慮學生成績不好,升學率低,自己的職稱評選受影響,學校的招生受到牽連。

本應該是豐富孩子世界觀並幫助完善其人格的教育,變成了無數家庭打破階級壁壘的唯一寄託,也成為許多學校用來招生引資的「王牌技能和工具」。

電影《起跑線》截圖

2. 沒有人生目標和核心價值的「空心人」

這樣的後果,便是培養了大批成績優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似博學的「空心」孩子。在他們的眼中,讀書成為了一份事業,一個自己生下來就在自動遵循,卻又不知為何要遵循的人生軌跡。讀書成為了一份讓自己活著有價值,感到自己還存在的,甚至可以隨時用來比較的東西。

而風光的背後,隱藏的則是一顆空洞的心。這顆心裏面裝的是家人的,社會的期待,但自己卻沒有了,他們不知道自己該認同什麼,該追求什麼。用Bowen代際理論的話講,這叫做「基本自我」的缺失。有趣的是,往往是在學校里那些處於中游,可上可下的孩子心理狀態更好。

「雖然我成績一直都很好,我也明白讀書能為自己帶來好的生活,但我還是想不到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只是覺得該去做,」好幾位成績優秀,卻拒學的孩子均如是說。

3.「空心人」更容易在遇到挫折時成為「病人」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這樣挺好的呀,一生就沿著一條提前規劃好的軌道往前走,平穩到老。但請不要忘了,沒有誰能100%控制未來的風險。當讀書這份「事業」發展得還好時,「空心人」還算四平八穩。但當這份事業出現危機時,他們便會覺得支撐自己活著的唯一價值沒有了,因為他們缺乏基本的,不以外界世人眼光為轉移的「核心自我價值認同」,缺乏一個認同的人生價值目標來支撐他們渡過難關。就像航行漆黑夜中的船舶沒有燈塔的指引那樣。

「我的過去的一切都很順利,父母都覺得我這輩子會就這樣順利的發展下去。所以,當我那次大考考砸的時候,所有人都蒙了。我覺得支撐我的東西沒了,活著的意義沒了。」

「每當想到我以好學生的身份走下去,高中畢業讀大學,大學畢業讀研究生,然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的那一刻,我就怕。怕的是除了讀書,我還會什麼,還對什麼真的感興趣。一想到這裡,我就覺得心裡好空,像黑洞一樣。」

4. 家庭應當成為孩子的「焦慮緩衝地」

讀到此處,或許有的朋友會感嘆,那現實如此的殘酷,孩子不就沒有希望了嗎?非也!此刻,就是家庭該站出來,在孩子在打怪升級的路上力挺他的時候了。

怎麼力挺呢?首先,家庭應當是一個能為孩子緩衝來自社會和學校壓力的「緩衝墊」。換句話說,如果社會和學校傳遞過來的焦慮分值是10分,那麼父母和家庭應當起到的作用是把這個分值降低一些,比如降到5-6分,然後再轉遞給孩子。遺憾的是,現在許多家長非但沒有充當一個好的緩衝墊,而且在做一個「焦慮增幅器」

我這位朋友便是如此,為女兒的前途茶飯不思,失眠抑鬱,每日情緒煩躁,最後反倒是女兒反過來安慰他。而同時,看到爸爸的這種情況,女兒更加內疚,自責、無助和困惑在心裡糾纏,更加難以回歸學校。

其次,父母還應當做的一件事情,是幫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核心價值認同,還有人生目標。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她就非常睿智。她明白在女兒小學階段,家長協助學校和女兒完成必須的功課是沒辦法的事,但是她也知道女兒不能沒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所以在學習之餘,她非常鼓勵女兒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最後8歲的小姑娘發現彈琴很有意思,並且以鄰家的一個擅長彈琴的大姐姐為榜樣。她不但在學習之餘享受練琴,而且還會不時地去查閱資料,了解音樂和樂器發展史。對她來說,生活的意義不只是學習。

但遺憾的是,並非所有家長都如這位母親那般睿智。那麼什麼樣的家庭容易成為「焦慮增幅器」呢?

電影《起跑線》截圖

5. 對自己不滿,容易變成孩子的「豬隊友」

家庭治療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核心家庭情緒系統(Core family emotion system)」,指在一個家庭中,成員之間的喜怒哀樂會以各種方式彼此傳染。也就是說,父母的焦慮會變成孩子的焦慮,反過來父母的淡定和遊刃有餘,也會成為孩子的財富。

研究資料與臨床經驗都表明:自身易焦慮,對自身的狀態不滿,以及對伴侶和婚姻現狀不滿,處理事件容易走極端的父母,更加容易在孩子面臨學業和生活應激(Stress)時出現情緒失控,並且把負面的情緒傳染給孩子,成為孩子的「豬隊友」。

一位媽媽帶著她網癮兒子來找我看病時,說過一段話,至今依然讓我印象:我小的時候夢想自己長大後能成為成功人士,結果我失敗了。所以,我寄希望於自己可以成為一位成功人士的妻子,結果找了個老公是個窩囊廢。後來我只能寄希望於我的兒子成功,我做成功人士的媽媽,沒想到一直優秀的兒子現在學也不上了。在她看來,兒子不只是兒子,還是能夠幫助自己跟過去的失落告別,實現人生大逆轉的最後武器。

難怪她的兒子會說:從小我的周末和節假日都是被我媽排滿的,不是在上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我讀書就是為了媽媽,否則我真想不到讀書有什麼意義。每次考試前一想到考不好的話我媽的愁眉苦臉的表情,我就特別焦慮,即使我知道考試本身並不難。每當這時,我就根本不想學了。

這位媽媽對生活本身,以及兒子未來的美好前程有期待,其實並沒有錯。但是,當這種期待超出了孩子本身需要的發展願景,而同時夾雜了父母由於對自己和婚姻的不滿而衍生出的過度期盼時,這就變成了過度沉重的負擔。

在心理學上,我們用「派遣(Delegation)」過重來描述這一現象。就像父母將自己在童年和婚姻中無法實現的心愿,像財產一樣派送給孩子。這也是目前一些諸如「贏在子宮內」「贏在射精前」的看似可怕的現象的直接促成因素之一。抱著這樣心態,無數家長親手把孩子本該快樂的童年變成了競技場,而家庭則成為孩子們競技歸來的「述職場」。

在外要拼搏,在家又無法放鬆,要小心的向憂心忡忡的家長述職,難怪孩子們談到上學時會出現無奈、空虛、憤怒、內疚於一身的複雜情緒。「一邊是很恐懼,回學校後如果又失敗了,我該怎麼辦?對不起父母。一邊呢,我又有些恨他們,而且實在找不到重新回到學校的理由,自己這麼拼,除了一個好分數還能帶來什麼。許多時候想想煩了索性打遊戲還輕鬆一些,實在煩得很的時候就想著索性死掉算了,」這是一個休學了兩年的孩子的原話。

6. 對婚姻不滿,也易成為孩子的「焦慮增幅器」

另外的一些家庭,則是另一番「折騰」。父母之間的,婆媳之間的,翁婿之間的不滿直接表現為家人間公開的衝突,或是暗地裡的勾心鬥角。孩子每日在學校需要應對學業和老師的壓力,回到家還需要面對沉悶或是紛亂不堪的家庭。

「我最害怕的就是他變成和他爸爸一樣,無用懦弱,所以從小一直對他學習抓得很緊」 ,「我不想她長大後像我一樣,因為自己不優秀委身於一個窩囊的男人,所以一直對她嚴要求,」這些話驚人的相似,但卻都不約而同的出自厭學的孩子的父母之口。

當社會、學校和老師的焦慮和壓力加諸於孩子身上,而家人又無法成為幫助孩子解壓的「神隊友」時,不堪負荷時孩子本能的反應就是逃避。有的孩子逃到遊戲和網路世界裡,尋求一絲慰藉、成就感和寧靜。有的孩子退無可退,自然會想到結束痛苦不堪的生命。有的孩子又想幫助家人,又不知該怎麼幫他們,最後變成抑鬱症病人。有的孩子則無心上學,決定留在家中幫助父母,一起面對家庭衝突。

也許你會說:我們的事是我們的事,我們不跟孩子說,對他沒有影響啊。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天底下真的沒有可以做到完全無視父母悲傷,不希望父母能白頭到老的孩子。只不過,有的孩子選擇讓自己跳下火坑,和父母一同糾纏。有的孩子,則會做出看似使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比如:用死或者不上學逼著父母離婚。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想父母幸福一生,而是在經過多年的努力想要撮合父母,發現無用後最後的一步無奈之舉。

家長在學校門口徹夜排隊

7. 你可以成為孩子的「神隊友」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所以,外界的社會焦慮和壓力我們無法主導,但我們可以主導和改變的是我們的家庭氛圍,成為孩子的「神隊友」。

是的!我們需要通過以身作則,讓孩子切身體會到就算有再大的外在壓力,也是可以在好好整理自己情緒的前提下去理性應對的。用自己的行動教會孩子,什麼是既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而不是抱著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極端思想幫助孩子應對挑戰。

我們需要學會如何「話分兩頭聽,事分兩頭說」。在學校任課老師面前既保持尊重,又能濾去焦慮,有效地接收到老師想要傳遞的建議和指令。然後將它們清晰、有效、堅定地傳給孩子,做學校和老師焦慮的「減幅器」。

我們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身上有哪些未完成的夢,先學會接納自己,認可自己。這樣,我們在孩子遇到挫敗時才能更坦然的接受他們的失敗,並給到支持。不要成為孩子最討厭的那種「自己飛不動,就在窩裡下個蛋,孵一隻小鳥,讓小鳥替他去飛」的那種老鳥,學會為自己的遺憾負責。

我們也需要學會為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衝突負責,別動不動就把自己對婚姻和成人世界的不滿轉嫁到孩子身上,別總是在孩子把面前抱怨「我上半輩子就這樣了,下半輩子就靠你了」,或者是「千萬不要變成像你爸爸/媽媽那樣,怎麼怎麼樣。」你自己的婚姻,你自己負責,別讓孩子替你買單。

「一切為了孩子」,「贏在起跑線」,「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這些話一直是被中國人放在嘴邊的「金句」,它們不僅折射出的是中國整個社會的成就焦慮和生存焦慮,更加折射出的是眾多父母對自己,對伴侶,對婚姻的不滿。這讓無數父母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讓孩子未來也可能變成被他們自己的孩子討厭的樣子。

所以,做孩子的「神隊友」,不是從孩子身上做起,而是從家庭系統做起,別讓你的家庭進入「造病人」的節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尖叫童年 的精彩文章:

這屆老師也快成佛了?
一檔火了28年的日本綜藝:記下孩子鬆開你手的那一刻!

TAG:尖叫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