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咫尺之間盡詩意

咫尺之間盡詩意

咫尺之間盡詩意

——花草雜談之五

盆景

 口痴

虎子 

00:00/03:19

只會欣賞

除了有私家花園的別墅,有院子的獨院戶,城區普通家庭的栽花養草,只能在陽台的盆盆罐罐里小打小鬧。而有栽培技術的能人則能夠在瓦盆陶罐里玩出別樣的藝術,這就是「盆景藝術」。

可惜我只有欣賞盆景的興趣,沒有培植盆景的技術。30多年前有人送我一盆樹樁,剛開始枝葉茂盛,烏油滴水。慢慢地枝葉泛黃了,一個多月後,就全部枯萎。所以,我沒有栽培盆花的熱情。

小巧的木蘭。

樹木盆景

原先虞山公園的挹秀園裡展示了許多盆景,每當進入這小園子,似乎掩映在綠蔭中是一幅幅中國畫。現今,也經常有園林展覽精品盆景。

聽一些內行人介紹,我們這裡展示的是主要是「蘇派盆景」。它以樹木盆景為主,古雅質樸,氣韻生動,情景相融,耐人尋味。蘇派盆景的造型,採用「粗扎細剪」的技法。在保持其自然形態的前提下,蟠扎其部分枝條,或彎曲、稀疏,使其枝葉分布均勻、高低有致。其修剪也以保持形態美觀、自然為原則,只剪除或摘除部分「冒尖」的嫩梢,成為蘇派盆景的主要特色。主要樹種,有榆、雀梅、三角楓、石榴、黃楊、松、柏類等。

對盆景培植的蟠扎過程,不由得使人想起唐代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

……「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郭橐駝的「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不但是栽培樹木的技術,柳宗元把它移植過來作為「治民」之法,我看對教育也是很有啟發的。所以這篇古文曾收入高中語文課本。

大自然的傑作——不是盆景,勝似盆景。

山水盆景

樹木盆景外,還有山水盆景。這更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藝術之一,以觀賞岩石為主的一類盆景。運用移天縮地、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令人嘆為觀止。

製作山水盆景,首先必須進行藝術構思,確定主題,然後按照山石的天然氣質,取其全部或局部適宜造型的石料,並以植物及必要配件進行人工雕琢,配置成假山。將奇峰異巒、高峽飛漾、百嶂千峰、洞幽奇景等自然景色,濃縮到淺盆中,盛在几案上,儼如一幅立體山水畫,使人如臨碧波綠水之前、名山大川之間,意趣盎然。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據記載,中國的雕刻藝術起源於秦漢之前。山水盆景也是一種雕刻造型藝術,我國原始時代產生的雕刻技藝對以後山水盆景的問世打下了工藝基礎。此後,不斷有大量的石刻作品湧現和傳世,也逐漸發展並完善了水石盆景雕刻製作的技藝。而同時,古人熱愛自然、熱愛田園山水的情感,由此產生再現美麗自然山水景象的慾望。孔子《論語雍也篇》中就記載著「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樣的話語。

詩聖杜甫詩「一匱功盈尺,山峰競出群,望中疑在野,幽處欲生雲。」大詩人白居易在「煙萃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岩穴,苔紋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對山水盆景作了引人入勝的描述。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獲得不少絕妙石頭,漬以盆水,置於几案間,並常觀賞。賦詩云:「但見玉峰橫太白,便從鳥道絕峨眉」、「五嶺莫愁千嶂外,九華今在一壺中」、「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置於盆盤中,日與山海時」極力讚賞山水盆景。

盆景藝術發源於中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書畫、戲曲、中醫一樣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國粹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卧龍一丁 的精彩文章:

民以食為天之「零食」

TAG:卧龍一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