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濕氣嚴重會折壽?不要怕,3種冷盤,經常吃,根除濕氣讓你更健康

濕氣嚴重會折壽?不要怕,3種冷盤,經常吃,根除濕氣讓你更健康

湖南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魏紅愈

隨著飲食的不規則,從而加聚了每年濕氣感染的人數。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無論是哪個季節,都普遍有濕氣的影子,就像粘在你身上的口香糖一樣,很難清理的乾淨。濕邪可以說是現代都市人的最大敵人之一,10個人里就有九個人有濕邪潛伏,當季節變化或不注意飲食健康和養生,濕氣就會跑出來搗蛋。春季是祛濕排毒的最佳季節,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濕氣吧!

濕氣重有什麼表現?

1、愛出油

正常的頭髮是光澤、乾爽的。體內濕起太重,頭髮就愛出油;而且無論冬天還是夏天臉上都喜歡出油,摸上去能感覺到膩膩的。這就是體內有濕氣的表現。

2、看舌苔

舌苔白厚、舌苔黃膩:如果舌苔發黃髮膩,粗糙或很厚,說明體內有濕熱;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說明體內有寒濕。

3、看口氣

中醫認為:「胃氣不降、濁氣上升」。而這種 「濁氣上升」就會產生口臭。

4、看肚子

濕氣重比較常見的就是「小肚子」,肥胖本身就是脾氣虧虛、痰濕壅盛的表現,所以在胖人身上很容易看到脾虛和濕盛的癥狀,甚至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5、看腳

中醫上講「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汗腳就屬於「濕」的範疇,腳特別臭的人是因為脾大,而脾大則是由於脾臟積濕,脾濕熱的時候,腳就會出又黃又臭的汗,就形成了「汗臭腳」 。

6、看大便

如果濕氣過重的話,大便會外形軟爛,粘膩、不成型,容易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且總覺得大便排不盡。

中醫理論認為,濕氣乃萬病之源,濕邪對人的傷害隱蔽而緩慢,它一步一步的侵害人體的健康,起初引起舌苔厚膩泛黃、皮膚起疹起痘;稍重時胸悶乏力、體態睏乏、咽喉腫痛、大便不成形;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關節疼痛,體型肥胖;久而久之還會引發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濕氣對人的危害簡直觸目驚心!很多人還不把濕氣當回事,下面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將濕氣從我們身上趕走吧!

3款冷盤方,隨時隨地祛濕

1、涼拌黃瓜

清脆爽口的黃瓜,是所有食物中水分含量最高的。其水分含量高達96.7%。黃瓜中富含的胡蘿蔔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更是讓其如虎添翼,在酷熱的夏日,不僅為人體補充了水分,更增進人體維生素的吸收,還有美容減肥,降血壓和膽固醇多種作用。

材料:兩根黃瓜、兩瓣蒜、麻油、醋、鹽、生抽。

做法:將黃瓜洗凈,用刀拍了切成一厘米塊;用鹽腌制兩至三分鐘,掠去水分;放入麻油、生抽、蒜泥、米醋,拌勻即可。

2、牛羊肉肺片

春季飲食也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主要是用鮮牛肉和牛頭皮、牛心、牛舌之類的下水部分加工處理而成。牛肉和牛雜都具有很高的蛋白質,還含有鈣、磷、鐵等營養元素。食用後,可以有效補充人體對這些物質的需求,對腸胃也非常有好處,但是切忌不能多吃。

材料:鮮牛肉、牛雜(肚、心、舌、頭皮等)、老滷水各500克、油酥花生米、芝麻面100克。辣椒油、醬油各150克、、花椒面25克、八角4克 、味精、花椒、肉桂各5克、精鹽125克、白酒50克。

做法:將牛肉、牛雜洗凈。牛肉切成重約500克的大塊,與牛雜一起放鍋內,加入清水(以淹過牛肉為度),用旺火燒沸,並不斷撇去浮沫,見肉呈白紅色,倒去湯水,牛肉、牛雜仍放鍋內,倒入老滷水,放入香料包(將花椒、肉桂、八角用布包紮好)、白酒和精鹽,再加清水400克左右,旺火燒沸約30分鐘後,改用小火繼續燒1.5小時,煮至牛肉、牛雜酥而不爛,撈出晾涼;滷汁用旺火燒 沸,約10分鐘後,取碗一隻,舀入滷水250克,加入味精、辣椒油、醬油、花椒面調成味汁;將晾涼的牛肉、牛雜分別切成4厘米長、2厘米寬、0.2厘米厚的片,混合在一起,淋入滷汁 拌勻,分盛若干盤,撒上油酥花生末和芝麻面即成。

3、木耳拌洋蔥

要知道,黑木耳是被營養學家稱為「素中之葷」和「素中之王」的,那麼有著如此霸氣稱號的黑木耳必然也是有著如蛋白質、卵磷脂、鞘磷脂、多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多種成分,不僅可以增強免疫力,經常食用還可以防癌抗癌。此外,在歐洲被譽為「菜中皇后」的洋蔥,其營養成分十分豐富,不僅能夠促進消化,還有一定的提神效果,經常食用對高血壓,高血脂和心腦血管病人都有保健作用。

材料:醬油、白醋、鹽、雞精、壓縮木耳一包,洋蔥半個。

做法:將洋蔥切絲;將洋蔥和木耳放在熱水裡焯熟,注意,洋蔥時間要短,水開後即可;洋蔥和木耳放在一起,放入適量材料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方法雖然對於濕氣有一定的預防和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清除體內的濕氣,而且花費的時間會很長, 對於一些工作忙碌,體內濕氣重的朋友來說,這樣的方法就不是很合適了。

最快速有效祛濕方分享給你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被濕氣困擾?

1、戒煙酒

吸煙喝酒是加重「濕毒」的重要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煙酒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2、睡足覺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容易脾虛,進而引起水濕停滯。最好每天晚上11點之前上床睡覺,保證6~8小時睡眠。

3、吃清淡

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併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和濕氣。最好堅持適量、均衡飲食。

4、少沾涼

中醫認為,過多食用冰激凌、涼性蔬果等生冷食物,會影響腸胃功能,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涼品」要限量,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此外,「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特別是在季節變換時。切記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等。

5、多運動

越是不動,體內堆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除濕 的精彩文章:

濕毒重,百病生!學會用這2招,有效除濕,再也不怕濕毒
春天也要祛濕,這些食物能除濕,盤點春季養生推薦你吃的5種水果

TAG:除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