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追思陳光威,國產碳纖維產業化第一人

追思陳光威,國產碳纖維產業化第一人

「光威化日輝天柱,纖健神絲系地維」。 2017年4月22日,全球釣具製造業的奠基者和領航者、中國碳纖維產業化的開創者和先行者、光威集團創始人陳光威先生因長期奮戰在技術生產一線,操勞過度,積勞成疾,醫治無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在陳光威先生逝世即將一周年之際,為緬懷紀念先生生前不凡功績,銘記先生品行大德,《紡織服裝周刊》記者走進光威集團,走近先生生前的身邊人,詳細了解先生的點點滴滴……

凌晨兩點多,陳光威夫人醒來,摸了摸床邊,沒人。

「又去車間了。」她輕嘆一口氣,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自從研究碳纖維以來,陳光威不分晝夜地「泡」在車間里。

就是這樣一個人,憑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堅韌,把一個只有30人的瀕臨倒閉的鎮辦小廠做成了國內領先、全球著名的釣具企業;通過二次創業,打破國際壟斷,實現碳纖維國產化,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一根魚竿養活5000戶家庭

光威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十五年,第一個十五年是圍繞釣具展開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光威時任威海市田村鎮政府工辦副主任。鎮上有一個瀕臨倒閉的石化器材廠,如果工廠解散,將有30多位殘疾人陷入生活困境,陳光威臨危受命,帶領大家走出困境。

當時的情況下,沒有設備、原料以及技術,可以說是「一無所有」,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下,陳光威依然沒有放棄,經過市場調研和分析,決定轉產魚竿。前後熬了半年,終於製造出中國第一條魚竿設備流水線。在此後,始終引領漁具產業發展,「GW」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公司主持制定了釣魚竿行業標準,產品遠銷64個國家和地區,員工達到5000餘人,陳光威被人們譽為「魚竿大王」、「發明專家」,建立了「釣具王國」。

作為一名中國企業家,陳光威以創業、創新精神帶領著5000戶家庭致富,將威海釣具企業推向全球,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1995年,陳光威提出「跳出院牆圍著院牆轉」的戰略方針,首先是保證「院牆」內漁具生產,同時全面拓展上下游和橫向相關領域。在陳光威的帶領下,從1998年開始,光威集團引進中國首條寬幅預浸料生產線,自主研發配套數值,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出以碳纖維為主的八大系列、百餘種預浸料,並發明了「階段性預浸料」、「半預浸料」和「多軸向預浸料」,填補了國內空白。

一肩扛起一個企業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賀燕麗表示,我國碳纖維技術研發始於上世紀70年代,但在「十一五」之前產業化關鍵技術一直未能突破,基本局限在實驗室。發達國家對我國碳纖維實行產品、技術、裝備全面封鎖,使我國碳纖維一直處於受制於人的狀態。對於一些低端的用於民品生產的碳纖維比如魚竿等,也是「通知性漲價,賞賜性發貨」。

談到碳纖維國產化進程,北京化工大學徐樑華教授表示,中國習慣於跟蹤,自主超越水平較弱,作為高端戰略材料,中國碳纖維國產化進程不是很順利。不過,在光威集團等一批科研團隊、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在本世紀初,國產碳纖維取得了突破,之後進入有序發展階段。

1999年開始,光威集團向產業鏈上游拓展,著手研發碳纖維,在經歷了「五年不掙錢」後,陳光威依然沒有放棄,不斷進行研發,帶領團隊技術人員繼續攻堅。

碳纖維研發生產主要依靠的是設備和工藝的保障,一條生產線上有幾千個控制點,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往往一處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整條生產線不能達標。對於民營企業來說,不論是時間還是資金上,都是難以承受的。

特別是2005年,面對航空應用驗證,考核嚴格,驗證周期長,對於一家民營企業來說是一種「磨鍊」,這種日子也特別「磨人」。

徐樑華開玩笑說,每次見到陳光威夫人,都能聽她說到兩個字「揪心」,就是「愁」。

多年的付出終有回報,光威圓滿完成了國產碳纖維航空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化驗證工作。光威的碳纖維經過驗證,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水平,替代了國外的T300碳纖維,保證了國產高性能碳纖維航空應用技術研究和工程化驗證以及裝機應用的進行。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光威相繼突破一系列碳纖維生產的關鍵技術、工藝和裝備製造瓶頸,成功實現碳纖維的國產化目標,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型號的研發和生產提供了材料保障。公司擁有GQ3522/GQ4522/QZ5526/QM4035等系列化的碳纖維、機織物、各類樹脂、玻璃纖維預浸料、碳纖維複合材料等產品,並具備碳纖維及碳纖維複合材料生產設備製造及生產線建設能力,贏得了眾多客戶的信賴,並取得了多項國際國內專業機構認證。

作為碳纖維的領軍企業之一,光威復材公司主持制定了兩項國家標準《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和《碳纖維預浸料》,助力行業規範發展;先後獲得110餘項專利,擁有10多個國家和省級研發平台,承擔了80餘項高科技研發項目,在創新研發道路上可謂是碩果累累,先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多個專業獎項。

「我們不敢想的,老闆都敢想敢幹,事後證明很多都是對的」,威海光威複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大勇說,「越想越讓人佩服。」

「光威是不可複製的。」徐樑華回憶起初次到光威的一件小事。他說,在光威開會時,我一個人坐在桌子這邊,對面有十幾位光威技術人員在探討交流學習。

在中國技術力量、科研力量偏弱的情況下,陳光威帶領的團隊沒有把專家庫作為擺設,而是將這種技術力量發揮到了極致。據了解,光威碳纖維研發團隊無一人是專業出身,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沒有一個人離開團隊。

此後,陳光威帶領技術團隊經過十年的努力,在國外對我國施行碳纖維技術、裝備、產品三封鎖的情況下,光威精機公司通過引入國外設備,消化吸收再創造,成功打破國外設備封鎖,為碳纖維研製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外,光威突破了高強型碳纖維產業化技術、高強中模型碳纖維工程化技術和高強高模型碳纖維製備關鍵技術,承擔了20餘項國家「863」計劃、各部委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並承建了碳纖維製備及工程化國家工程實驗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俄新材料研發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台和多個省市級平台。形成了「原絲-碳纖維-織物-預浸料-複合材料製品」完整的產業鏈,完成了向科研生產企業的轉變。

彼時,陳光威的心思已經不僅僅是5000戶家庭了,他心裡裝的更多的是中國的國防事業。

一家民企肩負民族大義

事實上,憑藉光威的創新技術,如果說受益,企業可以早早享受這筆收益。

然而,面對國際對華的全面封鎖,國防軍工企業陷入「無米下鍋」的境地。陳光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決定將生產的碳纖維全部投入國防軍工事業,同時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1999至2011年,這十多年的時間,碳纖維每年都處於虧損狀態,集團天天輸血。」陳光威的大兒子陳亮說,直到2014年,為支持碳纖維研發工作,整個光威集團沒有分紅,工資水平也處於極低狀態。公司啟動上市前,引入的戰略投資機構對光威工資極低但卻能成功研發碳纖維感到驚訝。

談到設備研發,陳光威的二兒子陳洞說道,初期條件艱苦,沒有辦公室,累了就靠在機台旁邊眯一會兒,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的改、拆、造……

這些年,陳光威在碳纖維研發上砸下近30億元,卻因為愛人買回家的2元一雙的襪子高興半天,一輩子喜歡穿著公司的工作服……

「碳纖維具有高需求、高科技含量、高投入以及高風險的特點,陳光威有勇氣,敢冒風險,是一位有使命感、責任感,憂國憂民、敢於擔當的企業家,值得尊敬。」回憶起陳光威,杜善義院士心有感慨。

「軍民融合,報國是天職,賺錢不是天職。」時刻跟隨父親身邊,陳亮深諳軍民融合的深刻含義,「軍民融合不要總想著占國家便宜,而是要想著如何為國家做貢獻,堅定為國家做貢獻的信念不變,才能實現真正的軍民融合。」

高性能碳纖維在國務院此前印發的《關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中提出的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等十個重點發展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將有力助推「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步伐。

徐樑華說:「如今,光威碳纖維生產已經進入良性循環,實現了高質量發展。」陳亮表示,光威要堅持寓軍於民、軍品優先、軍民共用、以民養軍的原則,做好本職工作,讓國家更強大,讓生活更幸福,讓未來更美好。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碳纖維的國產化和應用進程,光威復材培養出一支多學科、高素質、高效率的優秀創新技術團隊和經營管理團隊,他們不僅是國產碳纖維「從無到有」的開拓者,也將成為我國碳纖維「從有到強」的主力軍。

猶記得陳光威彌留之際,對自己的人生評價:「值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紡織服裝周刊 的精彩文章:

新消費,新模式,新思維
讓綠色織造成為行業標識!中國長絲織造協會二屆三次理事會在盛澤召開

TAG:紡織服裝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