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神助攻!1小時完成4歲女孩精準髖關節複位手術

神助攻!1小時完成4歲女孩精準髖關節複位手術

流行的3D列印技術,能建模型、造零件,如今這一成熟技術在醫學領域也「大展拳腳」了。日前,一名4歲女孩在進行發育性髖關節複位術中,因醫師採用3D列印術事先「模擬操作」,實現了精準化治療,使原本需要4小時完成的手術在1小時內順利完成。

術前(右)術後(左)影像對比

4月18日,在烏魯木齊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醫院)骨科病房,術後正在恢復的小雪已恢復精神,她在自己左腿的繃帶上畫著可愛的卡通人物,興緻勃勃地讓媽媽張曉蘭幫忙拍照留念。

「孩子一歲學走路時,就發現走得『一高一低』,去當地醫院看醫生說可能缺鈣,所以一直在給孩子補鈣。」張曉蘭說,一家人在昌吉生活,孩子成長過程中無論怎麼補鈣,走路都不穩,慢慢長到4歲可以明顯看出有些「跛」,還常因重心不穩摔倒。

今年4月初,張曉蘭帶著女兒來到烏魯木齊兒童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被確診為左側發育性髖關節脫位,需要手術治療。

3D列印的病灶模型

「髖關節複位術難度大,耗時長,對孩子損傷也大。」烏魯木齊兒童醫院骨科主任姚瑞翔說,3D列印技術已經在成人骨科手術中得到應用,起到了很大輔助作用,他決定嘗試引入兒童骨科手術。

他解釋,「髖關節脫位後,相連接的肌肉、神經也會隨之錯位,手術中需要截取骨盆與股骨來調整角度,令髖關節精準複位。」 過去,主刀醫師都是在手術中測量角度、選擇截骨部位,每個患者的骨骼關節、病灶位置都不同,意味著每次醫生都要在手術中才能做一些精細判斷和操作。

而這次引入的3D技術,可以在術前製作出病灶模型,提前精準模擬「實戰」,制定最佳的手術方案。

4月9日,姚瑞翔通過高解析度CT掃描並三維重建小雪病灶部位的個體化骨骼信息,再將信息傳入電腦進行處理,隨後連接到專用3D印表機上,1:1地製作出小雪病灶部位的模擬模型,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詳細精準的手術方案。

4月11日,手術正式實施。基於3D模型的「助攻」,這台原本需要4小時的手術,僅花費了一個小時就成功結束。目前小雪恢復良好,再留院觀察兩日即可出院回家。

姚瑞翔說,嬰幼兒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迄今仍不是很清楚。約20%患兒有家族史,發病與胎位有關,經臨床統計臀位產發病率最高,女孩的發病率高於男孩,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他提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愈早效果愈好,18個月以內的患兒,通過正確的整復及固定,有望很快痊癒,超過2歲的孩子則需要通過手術治療。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臀紋、雙膝不等高,兩條腿不等長,則可能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需儘快就醫。

180頁3D列印行業應用白皮書(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D列印世界 的精彩文章:

把3D列印踩在腳下——細數多款大牌超酷炫3D概念鞋款
eSUN易生推出兩套新解決方案:eBOX料盒+光固化機器與材料

TAG:3D列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