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宋代民間輿論場,堪比微博熱搜榜

宋代民間輿論場,堪比微博熱搜榜

宋代出現了政府統一管轄下發行的官報——邸報。作為官方新聞傳播工具,其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起居言行、詔書、命令、法令、公章奏、文報等。

此外,在經濟繁榮、風物昌熙的社會背景下,針對百姓需求的新聞刊物-——小報應運而生。有關小報的記載很多,最早出現在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

「詔如聞諸路進奏官報狀之外別錄單狀,三司開封府在京諸司亦有探報,妄傳除改,至感中外。自今聽人告捉勘罪決停,告者量與酬賞。」

由此可見,小報多出自「諸路進奏官」之手,在「京諸司」中的一些政府官員有人充當「探報」,他們不生產八卦,他們只是政府秘聞的搬運工,相當於現在的「爆料君」。

宋代小報

小報是民間私自發行的報紙,沒有報頭和固定的名稱,主要刊登京師官員的任免情況、大臣上殿議事的內容、有關軍隊演練的教法和布陣方法,有時還報道宮廷的秘聞和軼事。從新聞真實性來看,小報傳播內容有真有假。光宗紹熙四年(1193)有一則奏章提到:

「近年有所謂小報者,或朝報未報之事,或是官員陳乞未曾施行之事,先傳於外,固已不可。至有撰造命令,妄傳事端,朝廷之差除,傳播於外……或得之於省院之漏泄,或得之於街市之剽聞,又或意見之撰造,日書一紙。」

其中,「撰造命令、妄傳事端」「意見之捏造」當屬假新聞的行列,而「官員陳乞未曾施行之事,先傳於外」,則說明有些消息確有其事,只不過事先傳報出來罷了。

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這些真假未定的消息,實際上是發行者用來表達民間政治傾向的一種手段,「假作真時真亦假」,利用虛幻的消息傳達真實的訴求。因此,宋代小報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民間輿論場的角色。

大觀四年(1110),有小報假冒徽宗口吻發布了一條痛斥佞臣蔡京賣國投敵罪狀的偽詔,為了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當年十月一日,徽宗親自出面澄清。宋徽宗的詔書里感嘆 「深駭聞聽」,下令「立賞錢,內外收捕」。

蔡京很生氣,可是蔡京沒辦法

能讓皇帝親下詔書進行闢謠,這條假新聞在當時的影響力不難想像。事實上,在偽詔發布之前,就有多位大臣和太學生彈劾蔡京,老百姓對這個大奸臣也極為不滿,此舉實際上是假託詔書之名向官方表達民意,把小報當成「下對上」的溝通渠道,可謂開風氣之先。

另一次利用小報引發大規模輿論風潮的事件發生在南宋高宗年間。權臣秦檜當政時,以張浚為首的主戰派遭到排擠。秦檜一死,如果張浚被朝廷啟用,就意味著主戰派的抬頭,這無疑契合了民眾渴望朝廷收復失地重返家園的心態,但同時也給宋朝和金國之間通過歲幣建立起的和平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

宋朝高宗皇帝

為了表明南宋政府並無尋釁意圖,紹興二十六年(1156)宋高宗下詔澄清,否認了民間小報上的報道,表明會堅持主和政策。從消息的來源看,地處偏遠的湖北一帶盛傳朝廷要啟用某官員,本身就像是謠言。

金人的疑懼並非來自統治階級內部主戰派的抬頭,而是因為看到了宋朝洶湧的民意,擔心這自下而上的輿論風潮將對金國產生威脅。與其說,偽詔的刊登是對皇權的挑戰,倒不如說是民間對於政府調整對外政策,奮勇拼搏,收復失地的期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之學 的精彩文章:

那些被誤解的「名言」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中國古典文學?

TAG:國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