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好賺錢:投資的本質是認知

好好賺錢:投資的本質是認知

作者:張一梵

來源:張一梵筆記(ID:yifannote)

01

之前,說要共讀簡七的《好好賺錢》,這次先來讀第一章。

先考慮一個問題,好好賺錢是什麼?

通常來說,對賺錢的理解,多數人停留在好好工作、升職加薪。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進入好的公司,拿到好的offier,似乎人生巔峰就在眼前。

可是,對於財富的偏見,對於金錢的認知,讓我們很難正確理解與金錢關係,動不動就聽見金錢焦慮引發的不安全。

的確,對於金錢的追求,時常讓我們倍感壓力。

這種壓力,一方面來源於職業的天花板。隨著年齡的變大,職場上升通道會越來越窄,像我這樣在2.5線城市的人,體會更深。

工作中不再有年輕的激動,更多的是為了某種目標的按部就班,工作中的價值感缺失也會越來越明顯。

想要重新找到新的激情,要麼選擇去挖掘探索新的價值點,要麼選擇一條新的跑道,重新出發。

另一方面,則來源於生活與慾望的對抗。

當你走入社會工作,談婚論嫁、買房買車成為剛性需求,生活的壓力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砸了下來,你只能去承受。

媒體也不忘煽風點火,從中年危機焦慮,到35歲被裁員、被辭退,到處瀰漫著對生活的無力感。

在這個動態變化的社會,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對單位的依賴,讓自己越來越退化。

僅僅依靠好好工作輸血,維持現有的生活,並不能讓你一輩子處於無憂的狀態。

02

那麼,究竟什麼是好好賺錢呢?

簡七提到的賺錢邏輯,在於理財,在於獲得更多的被動收入。

所謂被動收入指的是你不用工作,依然可以有源源不斷的收入,比如房屋的租金、股票的分紅、銀行的利息等。

這裡又引申出一個概念:財務自由。

然而,很多人對財務自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財務角度。換句話說,就是擁有多少錢,才能實現每天吃吃喝喝,還不用上班的想法。

而根據胡潤的統計,在一線城市財務自由的門檻為2.9億元,二線城市是1.7億元,看著這些數字,除了增加焦慮沒有任何意義。

真正讓我們安定的是,內心對生活的把控度,更確切地說是對金錢的掌控度,知道怎麼賺錢,怎麼去花錢。

生活總結起來無非兩個詞:賺錢、花錢。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文章中說,從家庭財務的角度看,屌絲的標配與他從事的職業其實沒有關係,而在於兩個指標:

屌絲只有職務性收入,甚少財產性收入。

屌絲的銀行負債率為零。

也就是說,外在的職業風險與黑天鵝事件,讓資產性收入變得越來越重要,真正讓你在生活中從容淡定。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說:

當走到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我決心要成為富有之人。這不是因為我愛錢,而是為了追求獨立自主的感覺。我喜歡能夠自由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受他人的意志左右。

當我們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理財系統,將金錢、智慧、經驗等因素綜合起來運用時,才會真正體會到自由。

這個系統更多指的是思維繫統,包括認知系統與操作系統。獵豹移動CEO傅盛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認知。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投資就是我們整體認知的變現,她把我們對於宏觀、微觀,甚至人性的洞察投射到損益這一維度上。

你看到什麼樣的世界,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有多深,你對世界的運行規律的理解,都是一種認知。

除了認知系統的升級之外,投資還需要操作系統。

投資理財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也需要和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是要進入錢生錢的狀態,還需要你大量進行實踐。

投資與理財不僅需要大量專業知識的積累,還需要你在投資市場上親身實踐,這樣才能構建起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找到你的賺錢的邏輯。

下次,一起讀財富的反面。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一梵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張一梵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