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班不開心,不上班沒有錢,更不開心,所以選擇上班

上班不開心,不上班沒有錢,更不開心,所以選擇上班

人的一生

誰知有多少艱澀等著我們

平凡之路

 朴樹 獵戶星座·專場

朴樹 

00:00/05:01

父輩們覺得朝九晚五的生活很好;

我們在糾結是否要「逃離北上廣」;

而那些更年輕的人已經在考慮是否繼續上班了……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有一天,上班成為一件讓你每天早上醒來都感到無比痛苦的事情時,你就該考慮換份工作了。」

「每個月總有那麼30幾天不想上班。」

「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會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金錢。」

「上班就是在浪費時間與青春。」

GIF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了?」任何一個社會現象的背後一定有其錯綜複雜的原因。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想上班?」,以及「不上班的話,可以做些什麼?」

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觀點:「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並非「不想工作」。

這個觀點我是在看談話節目《圓桌派》2016年的一期「呆著:不想工作怎麼破?」時,被陳丹青點醒的。

在年輕人眼中,「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個概念

「上班」是一種個人與公司之間的「商業交易行為」,公司付費購買你的勞動時間,你就必須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在規定時間到規定地點去做規定的事情。

而「工作」則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或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之一。

簡而言之:上班是為別人做事,而工作是為自己。

所以,千萬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

那些整天嚷嚷著不想上班的人,可能只是不想上班,而非不想工作。

GIF

對不起,老闆,我不想上班

工作有很強的驅動力,陳丹青說,他也不喜歡上班,卻可以像蟲子一樣醒來就工作,一直到深夜。

那麼界定清楚了「上班」的真正含義,我們就來看看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不想上班。

互聯網的發達,讓我們看清了彼此的生活

其實我覺得,大部分人並非生來就討厭上班。否則為什麼職業倦怠症一般都出現在那些已經工作了幾年的人身上,而不是在應屆畢業生身上。

相反,剛剛離開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反而對上班的積極性最高,因為新鮮好奇、沒有經驗。

在對上班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體會之前,我們往往會把「上班」和「工作」混淆一體,想從上班中獲取工作才能帶來的快感。

但結果往往是工作越久越發現:上班的本質其實還是為了賺錢謀生。

生活在一個物質社會,一個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犧牲點什麼去換取金錢。它背後所折射的含義是:你要生存,就得上班。

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努力工作

所以大部分人哪怕上班沒那麼順心,或正在做著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也只能忍氣吞聲,日子久了,倦怠感自然而來。

上班所帶來的倦怠,相信每一代人都感同身受。但為什麼我們的父輩母輩那一代,就從來沒聽說過誰誰誰不想上班,就乾脆辭職了呢?

我們遭受工作上的挫折時,很容易就會產生應激性的受傷情緒,低落並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認為,人面對挫折時會有兩種心態:

一種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固定的,而一切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對自己的測驗」。如果通不過這個測試,就說明自己的能力有問題,這被稱為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不斷提高、加強的,他們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可以帶給自己許多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得到成長。這被稱為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工作中,今天對你來說很困難的內容,也許一段時間之後就得心應手了。

當年我剛剛當上老師的時候,發現講好一節課,對我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挑戰。每天總是在不斷地修改課件和教案中度過,那時候特別沮喪,甚至懷疑過自己是否不適合從事這個行業。然而兩三年之後,公開課對我來說不過家常便飯。

所以,當工作出現挫折的時候,過多停留在自責或者是推卸責任上,於我們的成長無益。把注意力放在分析問題上,才能找出解決善後的辦法。

當你走得越遠,你回頭看看,當初干擾你的問題,現在是不是不過爾爾。

我們都需要成長,來接受人生進階的挑戰。

互聯網鼓吹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

一方面,不同階層的人毫無保留地看到了彼此的生活狀態;另一方面,社會也越來越鼓吹同一種價值觀和成功標準。

漸漸地,所有人都被擠到了同一個地方,向著同一個方向奮鬥。

然而可悲的是,東方是一個等級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攀比心又極其重。

於是那些無法突破現狀的人,只能一邊羨慕著別人的生活,想要努力改善自己,一邊又缺乏奮鬥的鬥志與能力,於是挫敗不斷,最後只能淪為社會的邊緣人,一日日重複上著沒有希望的班,不認命地活著。

年輕人,其實別無選擇

雖說現在年輕人不工作可以做的事情比過去更多了,但如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生存壓力也比過去大多了。

特別對於那些家境一般又不顧父母反對,義無反顧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工作的青年來說,衣食住行的生存壓力與日益膨脹的物質慾望都讓他們在許多個「不想上班」的時刻猶豫不決。

GIF

嘴上說不想上班,身體卻很誠實的在勞動

既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也沒有承擔風險的經濟實力,看似選擇更多的年輕人實則根本沒有選擇。於是只好一邊抱怨著「不想上班」,一邊繼續埋頭幹活。

所以「不想上班」對當代青年來說,其實是一句十分沮喪而又無能為力的話,它背後隱含的是除了上班別無選擇的無奈。

如果以上描述的人群是「不想上班」群體中的大多數,那麼真正做出辭職決定,

不再上班的年輕人,可以說是這群人中「真的勇士」了。

不喜歡工作,可能會讓我們略感恐慌和迷茫。

恐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這種狀態是否正常,會不會一直處在這種低迷的狀態?

迷茫是看不到自己的路,走一步算一步的感覺讓人心中難以安定,又或者是能一眼見底的路,讓你索然無味又不知如何是好。

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很多人也是在慢慢的思考和成長中,在不斷的試錯和跌跌撞撞中,逐漸找到了自己擅長的領域、喜歡的生活,然後才開始明晰自己未來的方向。

你可以重新打量一份工作,繞開自己確實不能夠接受的坑,尋找自己最有興趣的點,找到相對合適的工作;也可以在相對安逸的單位專註於自己的學習成長,不把耗費時間變成日常。

「不想上班」不過是因為我們無法掌控自我生活的一句吶喊,不妨試試想好自己要過怎麼樣的生活,再去選擇什麼樣的職業。把它變成你飛翔的翼,而不是背上的十字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熱點教學式 的精彩文章:

香港大學不僅僅留學好,還登上QS和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

TAG:熱點教學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