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冉雲飛:讀了近十種兒童古詩選,大多不讓人滿意

冉雲飛:讀了近十種兒童古詩選,大多不讓人滿意

有人說,公用的語文教材我沒有辦法選擇,完全的在家上學或者進私立學校成本又太高,我可否單個地請家教或者不定期地參加一些「國學班」,以有效地規避風險,從而既一鳥在手,又數鳥在林呢?「國學班」自然是有不少選擇,但大多是「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草台班子,或者頂多是在學校不好好教卻擅長於課後補習的老師,將應在學校盡情教授的內容,變成肥一己之利的「私相授受」。

目前市面上最紅的莫過於署名葉嘉瑩的選本《給孩子的古詩詞》(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我買回來翻讀,當然是大失所望。為何失望呢?大約是對葉先生有所期待。讀過一些她講古詩詞的書,也看過她編輯與回憶老師顧隨先生的書,還是比較欣賞的。但這個選本既無注釋,也沒有賞析,更無講解,完全是個不用她出面就能編成的東西。當然這不是說這詩詞選目,肯定不是她參與和審定的,因為選目大體上還說得過去。但沒有注釋與賞析,除了一篇序言,終究沒有排他性。既然是給孩子讀的古詩詞,那就一定要對家長與孩子在學習古詩詞時有所幫助,但這種「白板」選本肯定是沒有效果的。因為關於古詩文的選本雖多,但篇目的大同小異總是難免的。關於這一點,以後或許可以做幾個選本的篇目對照,亦即篇目同異之統計,就可以從中看出選家的特點,以及所看著的共同篇目有哪些。

不過,話說回來,單就講解中對讀音的重視也是可以習得知識的。如楊萬里的《二月一日曉渡太和江》之第一句「綠楊接葉杏交花」里的「接」雖是入聲字,但此處讀平聲亦可,因為第三字平仄要求不嚴。事實上如懂平仄,對入聲字略知一二,就不會有一些古詩選本包括許多老師教學生時,將于謙的《石灰吟》後兩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錯成「粉身碎骨全不怕」了。粉身碎骨當然是更順口的成語,但放在詩句里,就會與下一句「白」(亦是入聲字)相對,在「二四六」要分明的情形下,必然出現仄對仄,硬碰硬的「硬傷」。

查看自己2015年11月12日的日記:「將掛名葉嘉瑩選編的《給孩子們的詩》一書看畢,一些詩選得一般,不太符合孩子的特點,且意象重複較多,此書不值得推薦。」此處所說不值得推薦非「講誦版」,而是「白板」本。所謂不太符合孩子的特性,就是在我看來一些過於說理的詩入選未必佳。別的不說,就拿葉最熟悉的杜詩來說,如《除架》、《房兵曹胡馬》、《縛雞行》等,都偏說理,不算杜詩中中特別適合兒童的詩章。所選詩歌,李、杜與楊萬里同為十七首,反而是楊萬里的詩選得清新質樸,富情於景,而非全系說理。但問題在於楊詩意象多有重複,選多了則有過濫之嫌。其實這也違背了她自己所訂的標準:「唯一的編選原則就是要適合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對此,連非常讚賞她的學生鍾錦都曾撰文《給孩子一個適合的詩詞讀本》予以批評(《文匯報》2017年2月7日)。葉嘉瑩先生當然是相當懂詩詞的人,她在《迦陵談詩》里回憶幼年沒有感受力而被要求記誦的詩,後來卻有生胝起繭之感,以說明「適合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是多麼的重要。

至於說周嘯天主編的《讀給孩子的古詩詞》分為「童子吟」與「少年說」各兩冊(海燕出版社2017年版)。前者目標讀者是3—6歲,後者則6—12歲。這樣細分照顧年齡不同的讀者心理,是編選兒童古詩文於教育接受心理方面題中應有之議。周編在詩後是注釋,複次有賞析,賞析便直接名之曰「名家賞析」,這當然可能是出版方或者書商的技巧,不過大約也是喜歡炒作的編者所認可的。看了選目,如「童子吟」中選了李紳《憫農》,這首詩平常都選在小學一、二年級。因為偏說理的詩作,大約對幼兒是個考驗,對於兒童還算適宜。而其它主要是因為字大、有圖、有拼音的古詩選本,如湯雲柯主編的《千秋好詩詞》等,我認為不適宜推薦,因為這對家長要求相對較高。即便看上去相對好懂的古詩,要講得到點,也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容易。

去年所出高青主編的《讀給孩子的時令古詩》(朝花出版社2017年版),還算有些創意。此書按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次序,加上畫家楊永青細膩畫作的表現力,讀著確有「偏驚物候新」的感受。詩詞的解釋雖沒有什麼出彩,但也算儘力,其「時令提點」與末尾的遊戲與作業,也算是有些新意,但這也不是什麼新招。河南省實驗幼兒園所編的《兒童古詩400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就是按春、夏、秋、冬、其它五部分,注釋得還算簡練得體,選詩也有今日很多選本不選,卻也適宜孩子讀的詩篇,如高啟的《尋胡隱君》:「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但是這書也有些顯見的硬傷,如將王維的《畫》劃為「無名氏」,將吳均的《山中雜詩》重複選錄兩次,且解釋還不一樣,在印了很多次後還沒有查出來。不特此也,編排除了題材(時令)上的分類較準確外,詩人常是朝代雜錯混在一起。

比按時令編選古詩更流行的是,按照寫作題材內容來加以分類,如徐敏編注的《兒童古詩300首》(上下,語文出版社1990年版),區為寫景詩、詠物詩、詠古詩、哲理詩、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行旅詩、懷念詩、兒童情趣詩、社會生活詩、愛國志氣詩十二類。區為十二類的好處是看上去比較完備,但弱點是瑣屑蕪雜。比如行旅、送別、懷念就有諸多交集之處,詠物、田園、寫景又何曾好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是很難遽下定論的。這說明按題材來分雖然方便,但常令人有騎虎難下之感。

《兒童古詩300首》(上下)十二類里「兒童情趣詩」是其他選本里較少單獨羅列出的類目——但每本關於兒童的古詩選本都或多或少有狀寫兒童情趣的詩——這當然不是說這樣的詩作難以收集,只是單獨羅列出來成類,還是比較費勁的。詩人楊萬里是這方面少有的能人,既能寫給兒童讀的詩,同時也是狀寫兒童情趣詩較多的詩人之一,此選本十九首「兒童情趣詩「,楊萬里獨佔四首,這也是葉嘉瑩選本楊萬里的詩作多達十七首的原因。而葉章永編的集眾多狀寫兒童情趣詩歌之大成的《千古名篇詠童真:古代詩歌中的兒童》(新世紀出版社2006年版)一書,楊萬里也獨佔十四首之多,堪稱入選之最。遺憾的是,編者遷就出版方刪掉了一些描寫兒童的古詩,不然,與他書相比,其不可替代性還會更高。

關於兒童古詩的編選,大約有三種情形值得我們注意。一種是讓兒童進入中國古詩的讀本(真正適合孩子閱讀心理的詩歌讀本),複次是讓兒童了解中國古詩的讀本(雖是兒童讀本卻意在培養兒童對中國古詩的整體感),最後則是古詩中描寫兒童的讀本。這三種選本合在一起來看,就足以概括兒童古詩選本的大致概況。這樣看來,諸多選本包括此前的《千家詩》與《唐詩三百首》,多屬於兒童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範疇,而鮮少有讓兒童進入中國古詩的讀本,葉嘉瑩雖有這樣的自覺,但其選本卻沒有達到這樣的目的。而其他的編者,就鮮少這樣的自覺,依違於讓孩子了解中國古詩和讓孩子進入中國古詩之間。

但兒童古詩選本在詩作之外所下的功夫,也大多並不讓人滿意,無非是注釋、賞析,或者再加上一點朗誦。我認為在兒童古詩遊戲上——這一點在《讀給孩子的時令古詩》里有一些嘗試,但還可以更加完善——再加上關於該詩到位的古今評價,必然豐富立體。倘使進層更上一層,就是羅列出與此相關的其它名詩作,以及由此申發出來的關聯性文獻,就更能引發讀者的好奇性。比如關於荔枝的古詩,古人所寫詩之地區,為何今日不再產荔枝了,這裡面的氣候變化,其文獻鏈接甚至可以給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的氣候變遷》。這些文獻進階及文獻鏈接,是給有興趣做進一步探索的孩子與父母羅列的。當然這對編者的要求就相對比較高,因為這不只是涉及到古詩文的審美、詞性、節奏、韻律等文章學範圍內的東西,同時也涉及到編者通識教育的修養。

葛兆光所著的《古詩文初階》(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其言為高中生和大學生所編,所選篇目過簡,詩文的代表性不足。附錄兩篇言及《古代論說文概說》和《古代詩詞典概說》,算是有點另談文學史的意思。本書想在普及與提高二者上同時發力,其實顧及失彼,兩者的效果都沒有達到,但有一點卻是其他編古詩文讀本的編者所不曾措意的。正文外有注釋、簡評與提示、進一步閱讀文獻三部分。簡評等於賞析,提示相當於背景,而「進一步閱讀文獻」雖然只提及一些相關篇目,但這個思路在編輯古詩文時卻有一定新意。自然這不是什麼創新,在國外語文教材的編寫中,即便翻譯過來的《美國語文》里也有。這就是我上面所說的文獻進階與文獻鏈接,便於培養兒童的好奇心。

古代我們不重視兒童,而今也沒有真正重視。或者說成人哪怕是父母,也常常不把兒童平等地看待。我們對兒童的看法總是偏頗到顧此失彼,一方面不承認我們都是受造物,因此無法平等地看待兒童;但另一方面,由於光宗耀祖、養兒防老的工具理性作祟,又將兒童當成自己家族的「盼望」——彌賽亞。或是由於我見得少,孤陋腹儉,關於這方面的書只有王子今的《漢代兒童生活》與熊秉真的《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引起了我的注意。特別是後者的專題性與關注視野,實在這方面的翹楚,但與艾格勒·貝奇、多米尼克·朱利亞的煌煌巨著《西方兒童史》(上下)相比,卻又瞠乎其後了。

我讀了近十種兒童古詩選本,其中最特別的陳列注釋、趙景深校訂的的《兒童古詩選讀》(新蕾出版社1981年版)。這本兒童古詩及注釋均先刊載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初的《少年兒童》雜誌,後才結集出版。趙景深在序言中說道:「這些兒童古詩都是陳伯伯(指陳列——冉注)的先祖為了教育後代,請人編寫的。所以每首詩的作者已經無法查到。這些詩在陳伯伯家已經流傳了約一百多年了。陳伯伯同他的祖父、父親一樣,從小就背誦這些古詩,從中吸收了不少養料。」四十首詩區為人物故事、讀書立志、詠物寓意、做人處世四個部分。這些兒童古詩大都偏於說理,或者更準確地說,偏於說教,處處充斥著泛道德主義的習氣,有著難以洗滌的自義成分。我覺得背這些兒童詩是件苦差。讓我隨便舉一首,以概其餘。「吃得苦中苦,方能精上精。古人有孫敬,懸樑苦讀經。有床不下塌,攻書至天明。終成大學者,遐爾聞其名。」(《懸樑》)老實說,我倘只是習這樣的兒童古詩,大約對古詩會有終生的厭倦感,帶著很深的創傷記憶,避而遠之。

順帶說一下,給孩子們讀的古詩選本,要編得令人滿意固不易,但現代詩選本又何嘗容易讓人滿意呢?單是名字重複的選本《給孩子們的詩》就有王小妮、徐江、劉崇善等人所編的,不能在此一一評論。而另一本號稱由五十位成員花了五個月時間所編的《給孩子讀詩》,由於廣告有些誇張,未及觀覽。就是更為有名的北島所編的《給孩子的詩》,讀完了也沒能滿足我的期待。自然,要編一個合適的選本,且有廣泛的適應度,讓較多的人喜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胃口與感受,是不能整齊劃一的,無分古今中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看圖猜古人:下面這些古代著名的詩人詞人,你能認出幾個?
《詩詞大會3》來了,和娃一起瘋狂學古詩,這麼酷的事你還沒做?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