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藥用法有4大講究| 自己煎藥該注意啥

中藥用法有4大講究| 自己煎藥該注意啥



中醫養生

微信號

zyys_app

新朋友點上方藍字

中醫

養生

免費

關注。

中醫養生:立足中醫而養生,網路第一中醫、養生自媒體,為大家提供豐富的中醫學習知識,養生內容。讓你輕鬆做好日常養生,生活更輕鬆。

投稿和合作QQ:

1792525398

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賴中藥的療效,去藥店買葯也總會被推薦中成藥。但中藥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解中藥怎麼吃才最有效、最正規。



中藥用法講究多



  中藥不像西藥,只需分時、分量,它在煎煮方法、服法、用量、服用時間、服用溫度等方面都有講究。


  首先,服用中藥有溫度要求。中醫將外感風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歸入寒證,要熱服藥汁,才能達到趨趕風寒、健脾溫中的目的。而用寒涼葯治熱性病證,如肺炎、支氣管炎、風熱感冒等疾病出現的口乾、舌紅、便秘等,宜涼服或冷服。對於一般的湯劑,如滋補類中藥,溫服即可。


  其次,服藥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性來定。一般情況下,補藥宜飯前服,驅蟲葯與瀉下藥宜在空腹時服,對胃腸刺激性的藥物及其他一般性的藥物宜在飯後服,寧神安眠的葯宜在睡前服。


  再次,內服丸劑、散劑均可用溫開水吞服,加酒是為其升提宣通,用淡鹽水送服是為了引葯入腎。當然,中藥的服法還有一些更為具體的要求,那就需要聽從醫生的囑咐了。


  最後,要注意服藥後的護理。例如服發汗藥後即需安卧,服辛溫發表葯宜蓋被,而服辛涼發表葯則不宜捂被。凡服發汗藥者,只宜取得通體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發汗太多而虛脫(尤其老年人)。若發現服藥後不出汗,可加服些熱開水或熱稀粥,以助藥力。服發汗藥後,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飲。



自己煎藥注意啥


自己回家煎藥,許多人往往束手無策。在此給大家提幾點注意事項。


1

中藥不能洗。







有的患者覺得買來的中藥有點臟,喜歡回家先洗一下再煮。中藥飲片的來源廣泛,最主要的就是植物葯,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這幾類。此外還有礦物質葯、貝殼類葯和動物葯。這些藥材在加工過程中經過了炮製工序,因此只要藥劑師根據處方調配好了,患者回家直接煎煮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衝洗。另外,有的患者打開包後覺得有些可能是髒東西,就挑出來,這樣可能也把有效成分給剔除了。


2

反覆煎要加熱水。




煎第一次前,通常要用涼水浸泡,然後直接煎就可以了。但建議第二煎的時候最好用溫水或者熱水



3

最好用砂鍋。


按照傳統,我們一般推薦用砂鍋來煎藥。不建議用鐵鍋、鋁鍋,因為其中含有一些金屬元素,對藥效會有影響




4

火候要掌握。


一般煎藥都是用大火燒開後調成小火,然後再用文火熬。但解表葯(有風寒解表葯和風熱解表葯,一般用於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等)需要武火直接煮開,然後再煎煮10~20分鐘,隨後把葯汁潷出來,再加水煎第二煎。第二煎也要用武火煎煮,煮沸後保持5~10分鐘。



常見中藥也不可隨意用



  不少人家中會有親友送的名貴中藥,比如人蔘、鹿茸;有人會買金銀花等常見藥材代茶飲;還有人會買一些中成藥回來吃。這三種情況往往都不經過中醫師辨證,容易產生誤區,在此我給大家歸類提醒一下。

  一些名貴的藥材總是讓人束手無策,例如整塊的西洋參質地很硬,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吃。其實可以用紗布包好,用刀背在案板上打碎,煎煮湯汁服用或泡水服用,也可去藥店用銅錘粉碎後裝膠囊服用。每次服用3~5克即可。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分清西洋參和人蔘。人蔘是大補元氣的,性溫,西洋參是補氣養陰的,性干寒。服用前最好請中醫師辨明體質。還有就是鹿茸。鹿茸是補陽的葯,常見的用法是泡酒喝,可以充分發揮藥效。不喝酒的人可以先用水泡上三五個小時,然後放在鍋里燉。


  一些常見的中成藥,使用時也要多加小心。例如,牛黃解毒丸或牛黃解毒片是老百姓家裡的常備葯,多用於上火,如嗓子疼、嘴角起泡、大便乾燥等。牛黃解毒丸里含有雄黃,也就是硫化砷,這種物質使用不當或長期使用,的確可能導致危害。所以,建議這種葯應對症吃,不要長期服用。像長期便秘患者,不要寄託於這一種葯,應該及時就醫。一些含有硃砂的中成藥,比如復方蘆薈膠囊、硃砂安神丸等,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人體內蓄積可以引起中毒,也不適宜長期或大量吃。




  最後,還有一些特殊人群,用一些常見中藥時也要格外當心。例如,麻黃能讓周圍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升高。因此,高血壓患者服用此類藥物,最好諮詢醫生;杞菊地黃丸是從六味地黃丸演變過來的一個方子,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枸杞子和菊花,所以既補腎又補肝,有滋補肝腎又明目的作用。長期吃相對比較安全,但是脾胃不好或者經常腹瀉的患者,使用時還是稍微注意。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投稿郵箱:zyysapp@qq.com (歡迎您原創投稿)



養胃、氣血不足、高血壓、白髮

、過敏、

泡腳、脫髮、薏米、貧血(補血)、咽炎、

養胃、脾虛、洗澡、口腔潰瘍、口臭、宮寒

、薏仁粥的功效、調理脾胃、感冒

咳嗽、打嗝、失眠、怕冷、手腳冰冷、腰痛、

喉嚨腫痛、祛濕、補腎、

身高體重表、蔬菜搭配禁忌、裸睡、手指按摩、痘痘、頸椎病、心血管病、

祛斑、補血、瘦腿、安全期、胸部自檢、體寒、痛經、減肥、兩性問題、內分泌問題、婦科問題、

健康測試、體質測試、標準三圍測試(三圍)、身體質量指數自測、標準體重


診斷

:手診、舌診、望診、腎陽虛、腎陰虛、


穴位:

腎俞穴、睛明穴、人眼穴點陣圖、眼部穴位、

足三里穴、雲門穴、解溪穴、天柱穴、太淵穴、關元穴、湧泉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養生 的精彩文章:

今日驚蟄,全家一定要這麼吃,不懂規矩要吃虧,為家人收藏~

TAG: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