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書推薦#絕望之後的曙光

好書推薦#絕望之後的曙光

絕望之後的曙光

《絕望之後的曙光》共八輯(「輯」指聚集很多材料而成的書刊),每一輯都由同一主題的一系列故事,有畢淑敏女士在西藏阿里服役時的故事、有她回北京以後所經歷的故事以及去各地遊玩所見所聞,但更多的還是每件事帶來的感悟。

在「川」字牌洞茶中,作者對西藏阿里所遇之人所經之事的懷念與感恩;在「指紋狀的菌落」中,對老醫生所言的領悟與敬重(老醫生說,任何藥物都是有毒性的,正是為了治病救人,才要找到一個最合適的劑量,既乾淨徹底地消滅了病菌,又最大限度地保護挽救病人,這是一門藝術,一個好醫生的職責,就是找到這個像黃金分割率一般寶貴的結合點);在再游軍營時,對十七歲女兵堅守崗位的讚揚與希望;在「寧為冰碎,不為瓦全」中,一切回到原初的淡然。

第二輯「一場盛大而漫長的人生旅行」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歐文女士教作者手繪絲巾最後說的話。「在你手繪絲巾的最後一道工序沒有完成之前,你千萬不要給任何一個人看,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也不要給她看,沒有完成的絲巾是不美麗的。如果你對自己的絲巾不滿意,覺得它沒有驚人的美麗,你就把它銷毀,不要拿出來。記住,一定要把絲巾熨得平平整整,在它光彩四溢的時候,再把它拿出來。」這話倒是提醒容易沾沾自喜的自己要時刻反省,在自我感覺良好之前,我這塊手繪絲巾是否完成了最後一道工序,是否能夠光彩四溢。

「讓死亡回歸家庭」所觸及的人文關懷問題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現代化剝奪了人死在自己熟悉的安全的家裡的權利。現在,是回歸的時候了。讓死亡回歸家庭,讓瀕臨死亡的人,享有最後的安寧與尊嚴。他們將在自己的家裡和親人的包繞之下,平靜地遠行。考研備考初次接觸人文關懷問題時,也倍感人們臨終時沒有家人的陪伴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美國奧爾良臨終關懷醫院除了止痛治療之外,並不施行額外的延長病人生命機能的醫學方面的治療,在遵從病人意願的前提下,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毒不死的城裡人」完美地揭露了當代中國的普遍現象:涇渭分明地把種糧的人和吃糧的人分開,給自己留下清潔的食品,然後用慢性毒藥去「約」他人。然而這卻不能只怪農人,城裡人買蔬果還不是挑三揀四,倘若不打葯,有蟲洞的菜葉想來也沒人光顧,沒人買菜,農人又難以維持生計,為了生存給蔬果打葯,這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面對這種現象,無奈,只得寄希望能變成殺不死的青蟲。

從人的生理想到人的心理,如果說,一個孩子長身體的時候,事物越豐富越好,那麼,在發展個人精神世界方面,也不應該偏食,需要從小培養起對世界廣泛的興趣。這一段話也算是觸及內心吧,當代人們往往以為,孩子的興趣愛好一個足以,再多也不會任其隨意發展,否則就會擔心這些興趣愛好會影響學習(也許只是我所熟悉的人這麼想的吧)。興趣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上一本推薦的書里所說的「興趣這種東西,有的時候可以救命」,也許就是當初你喜歡並且為之努力的一項愛好,在你工作期間幫你解決了某個問題,或是這個愛好本就是你的工作,成就了你的事業。

一個人在少年時代,應該努力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儘力開拓自己的潛能。因為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一定有一粒自己特別愛好、特別感興趣的事物的種子埋在我們的心底。有的人尋找一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愛幹什麼,怎麼才能幹得更好。真正的興趣,或許像一隻狡猾的小狐狸,潛伏在草叢中睡個不醒。只有廣泛愛好這張巨大的網,鋪天蓋地般罩下來,才有可能把小狐狸捕獲,讓我們受益終身。

「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這一輯中,大都在談論有關性別歧視這一話題。第一篇文章「你是否為女作家羞愧」就已經奠定了整個基調,這個故事講的是作者在北大演說時,一張聽眾遞來的紙條上寫著的大意。作者並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用一個現實來提醒聽眾,他們所應該肩負的責任。迄今為止,中國當代青年女作家群體中,尚沒有一位是來自最廣闊原野的農村女性。同當代青年男作家結構構成相比,具有極其明顯的差異。這是一種深刻的歷史的遺憾。

古人云,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這個「不為」,就是拒絕。拒絕是一種權力,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天下無數繁雜的道路,你只能走一條。你若是條條都走,那就等於在原地打轉。因為拒絕,我們將傷害一些人,這就像春風必將吹盡落紅一樣,有時是一種必然。如果我們始終不拒絕,那不會傷害別人,而會傷害我們自己。所以我們要學會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絕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imecorners 的精彩文章:

TAG:timecorn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