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代十國南唐老提油白玉辟邪賞析

五代十國南唐老提油白玉辟邪賞析

五代十國南唐老提油白玉辟邪賞析 這個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越南)自此脫離中央統治。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為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即「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十國中方面,江南地區有南吳、南唐、吳越國、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南楚、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兩川地區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形似獅而有翼的神獸。據傳說,它象徵著「仁」與「瑞」。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主食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

經過考證,原來這類辟邪神獸總稱為貔貅,無角叫「符拔」,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 其實符拔就是桃拔,應該總稱為「辟邪」,細分有三種:辟邪:有翼的獅虎(有翼的獅統稱「辟邪」);天祿:天鹿(麒麟一類吉祥動物);桃拔:符拔或扶拔(由羚羊尊化而來的神獸)。

辟邪起源於原始宗教中的特怖符號,是禁忌的對象,與圖騰相對。不同部落形成的背景不同,圖騰和禁忌的對象也是不同的。 商周時期,饕餮紋飾在青銅禮器上廣泛應用,是一類常見的辟邪。傳說饕餮是一類猛獸,貪婪狠毒,食人未半而死。商代和西周以此為禁忌,將其圖案鑄在青銅禮器表面,祭祀時,下面以炭火焚燒、上面以熱水蒸煮,使其倍受折磨和煎熬,以示懲戒。

東漢時,人們又常以龜為辟邪,已見有龜形爐灶、龜形水壺等文物現世。傳說龜為龍之九子之一,龍生了九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成龍,尤其令人難堪的是,其中一個竟是烏龜,是「龜兒子」。為了表示對「龜兒子」、「王八犢子」的懲治,漢人使其陷於大苦,或做成器物受烘煮,或令其馱碑負重,以示鎮壓。

玉器上的辟邪,今所見最早作品為漢魏至南北朝之物。迄今所知,漢代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另在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墓中亦常見用琥珀、蜜蠟和石料製作的辟邪,亦見一些魏晉南北朝陵墓前雕塑辟邪獸作鎮墓用。

玉辟邪,自唐代以後極少見,及至清代中期,特別在清乾隆年間,復以新的形式出現。如曾見清中期一件玉辟邪式器,以立雕加鏤雕和浮雕,線刻而為,作子線和大小不同的三辟邪複合為一器。 各闢邪皆雙角,背有齒狀凸脊,體光素無紋且無羽翅,頭頂有雙角,頷下有須,形如獅或虎,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近似的辟邪,亦見用其形作一仿古器皿者。

在古時辟邪的天然主要任務是盡守護的責任,後世年節人們「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源於此。固此,東漢時宮闕、陵墓神道等多置此物以鎮之,漢代的神獸多有翼,造型相似,如辟邪、羽人、翼獸等都反映了東漢升仙思想的雕塑藝術的流露,在大唐之後,這種辟邪翼獸就此多見了,隨之而來的是以獅為至的雕塑藝術。

玉器上的辟邪,今所見最早作品為漢魏至南北朝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辟邪,仍有一批早年出土或傳世品。中國古代傳說中有許多人們想像中的動物,玉、石器中的這些神異怪獸便是依傳說演化而出的。 辟邪便是極受人們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現較多的怪獸,其製造往往受多種動物造型的影響。此件辟邪應是以虎為原型加以獸形變化,僅於局部加翼,無鳥身,造型生動,頗具想像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這項技術成就了大漢的強盛,不僅是匈奴噩夢,還成了「國家機密」
絲路北道 | 奧什:相遇之地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