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藝術品交朋友,讓孩子健康而有品味地成長

與藝術品交朋友,讓孩子健康而有品味地成長

3到6歲的小孩能已經夠走進美術館,並與其中的正式陳列品形成對話。學齡前的兒童前來參觀華盛頓國家廣場的各大博物館,會說出很多近乎專業水準的評論,如「今天我看到我最喜歡的畫——雷諾阿的《提著水罐的小女孩》!」「《寧靜之角》看起來像一個海葵或一朵漂亮的花!」美術館是孩子早期學前教程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正對這一部分觀眾敞開大門。

雷諾阿《提著水罐的小女孩》

美術館的改變

美國的美術館界在1980和1990年代迎來了顯著的改變。此前它們的重心放在收藏,而輔助以教育功能。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觀念的提升,大家逐漸意識到收藏要從來館參觀的觀眾出發。再好的知識,如果人們不能在自己的日常的理解和認識中加以接受,那麼它們就不能對人們的生活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不能造福於普通人的普通認識,也就不能實現知識改變生活的初衷。

在知識學習中,個性的接受者是關鍵。學習是一件個人化的事情,需要個體在社會性的文化語境中與自身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正如維果茨基(LevVygotsky)的理論,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是社會性地轉介和植入到個體的文化語境中的過程。也就是說,如果知識不能與學習者現有的認識發生聯繫,那麼知識就難以被接受。對於美術館來說,藏品中的知識,只有被觀眾認識到,並將這些知識和他們已有的認知相結合,它們才獲得了通往無限意義的階梯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博物館和美術館下定決心去爭取更廣泛的觀眾。1992年美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的報告《教育和博物館的公共維度》,體現出博物館功能和實踐的重新審視,強調要為教育功能和觀眾著想,吸引更加多元化的觀眾的關注,而兒童正是這場對話關注的重要部分。很多美術館成立了專門為引導3-6歲的孩童走進美術館而設計的新項目,著名的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於1988年開設早期培育中心(SEEC),利用華盛頓的豐富博物館資源的進行早期教育,並成為了業界的典範。所有的項目都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主動的、基於感官經驗的學習。

兒童如何認識世界?

兒童與世界互動,獲得感官經驗。他們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探索世界、沉浸在想像力的遊戲中、觀察他人並與他們交往、看少兒讀物、用語言和藝術表達觀念。他們一邊感受到環境帶來的舒適度和支持力,一邊茁壯成長

很多教育理論家都致力於對兒童認知行為的觀察和研究。杜威(Dewey)、皮亞傑(Piaget)、維果茨基(Vygotsky)、加德納(Gardner)和伊根(Egan)——從深心來講,他們都是建構主義者——對學習過程有著共同的認識,並深入探索了兒童意義獲知的過程。杜威提出「從體驗中學習」,強調通過與環境有意識的互動來獲知意義。皮亞傑則闡釋了同化與融合的概念,即新認識的框架要建立在已有認識的框架融合之上。維果茨基指出社會交互和意義生成的文化性,即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體現了他們背後的文化背景(包括種族的、地域的,甚至有時只是家族的)。加德納將知識結構看作個人進行認知後不斷獲知的產品。伊根則強調敘事框架的重要性,指齣兒童通過聽故事和講故事獲得知識。每一個理論家都通過一種思考學習過程的視角促成了建構主義的理解,強調個體知識的不斷生成的結構。

兒童是活躍、好奇的學習者,他們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中獲知意義;他們通過感官來獲得認知;他們觀察他們的世界,區別相同與相異;他們組織、分別和歸類;他們通過遊戲來表達觀念;他們與社會互動並模仿他人的行為;他們依賴於他們的早期認識;他們在敘述和講故事中生成意義。兒童們看世界的方式在性質上並不像成人那樣帶有偏見,他們富於新見解,並善於學習

在美術館接受教育

學者們指出,舒適感是在博物館學習的關鍵。美術館的正兒八經的環境可能會使得觀眾與藝術拉開距離,並因此對個人的體驗也有明顯的影響。博物館的環境、館中的施教者以及觀眾在館中的對象發展出的各種關係,決定了個體能否與藝術品建立起審美的情感聯繫。

視覺世界通常被看作兒童們的第一語言。視覺是反應和闡釋的基礎。應鼓勵兒童仔細地觀看畫作或雕像,事實上,兒童們天然地擅長於仔細觀看,他們經常會看到訓練有素的人忽略掉的細節。但光有視覺還不夠,還需要藉助具體可感的事物和真實的世界建立聯繫將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帶入其中。一幅「兔子鼓手」的作品之所以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因為孩子們找到了與畫中相似的兔子鼓,並一邊擊鼓一邊列隊前行。這個小小的道具使觀眾的身體與思想之間建立了聯繫,將藝術品與實物的經驗相連,視覺獲得了現實的延伸。

兒童們的天性就是如此,他們樂於說出藝術品與可觸及的實物之間的關係。孩子們看著德加的《芭蕾舞女》的繪畫時,說出對於舞蹈者、服飾和觀察者的認識。但當博物館的教師找到了類似的舞鞋實物並展示給孩子們看時,觸感被帶入經驗當中。孩子們發現芭蕾舞鞋鞋尖如此堅硬,就更為深刻地領會了畫面中芭蕾舞演員用腳尖站立的能力,這就是理論家所說的學習和建構的過程,他們理解到了舞蹈和繪畫的魅力。

德加《芭蕾舞女》

同時,博物館的項目教師還會通過開放式對話來調動想像力。孩子們天生地就賦有想像力。想像力是他們的天性,可以促成知識的建構。如果去當畫中的國王會是什麼樣子?戴上想像中的王冠,是輕還是重?上面有沒有珠寶?孩子們回答這些問題時就開始了積極的思考。為什麼會認為王冠是輕的,或者是重的?孩子也許會把他的答案與物體尺寸相聯繫(大的物體重,小的物體輕),或者與物體的質料聯繫(由羽毛組成的王冠就輕,因為羽毛本身很輕)。對於王冠是輕是重的認識相對來說變得不重要了,但是兒童的思考過程和能夠啟迪兒童思考的開放式對話,正是教育者所需要的土壤。

與藝術品交朋友

史密森尼早期培育中心(SEEC)是專對兒童的樣板實驗學校。每當孩子們遇到要解決的問題時,中心的教師會建議他們去看一下國家美術館雕塑館中的雕塑,或者在《神奇的動物》展覽中看看鳥和其它動物。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需要到美術館中去交朋友,中心的兒童則是先行了一步。學齡前兒童學會了把博物館看成是他們的學校,他們藉此學習了昆蟲學、點彩派藝術和生物多樣性,這些不過是通過觀察爬蟲、指畫和樹葉獲得的。這些年幼的學習者在參觀藝術品時表現出的熱情,會讓成年人看到時感到吃驚。

美術館利用館藏的藝術品針對兒童開發項目,其成功的秘訣始於一個前提,即尊重美術館的環境並同時尊重兒童的學習模式。一個好的項目會主動地吸引展廳中的兒童,激勵出他們最大的探索天性,即基於感官的學習。要把兒童可以觸碰的實物帶到博物館,並鼓勵他們將之與他們的視覺所見相聯繫。在奧格登博物館的一個兒童項目中,大家圍看著一幅畫《彼得的椅子》,畫中一個小孩子正坐在一個小的木製的椅子上。這個男孩在想什麼,他的感受如何?於是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地,坐在一個相似的椅子上扮演小男孩的角色,觀察和捕捉肖像中的動作和面部特徵。在下一個展廳中,孩子們看到了另一位雕塑家充滿裝飾性的椅子,這些技巧啟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最後,孩子們用冰棍和其它現成品製作了他們自己各式各樣新奇有趣的椅子。

今天的兒童就是明天的領導者和問題解決者。他們將承擔起保護我們的文化歷史、用藝術和實物記錄我們的世界觀的責任。今天的兒童會成為明天的藝術贊助人。當博物館打開它們的大門來歡迎這批觀眾,就開始建立了一種新的重要的關係。將孩子帶進美術館,讓他們健康而有品味地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educationweekly 的精彩文章:

將藝術與自然重新統一在兒童生活中

TAG:arteducationweek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