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制玉工具——片具、砣具、線具

古代制玉工具——片具、砣具、線具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美玉只有經過必要的人為雕琢,方可成為有用的器件。縱觀玉器發展史,早期制玉經歷過「以石攻石」的階段,後期隨著解玉砂的發現及使用,皮革、木竹、骨角、金屬等各類材質的制玉工具相繼出現,進而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制玉工藝。

然而,玉器雖起源較早,但相關的工藝記載卻付之闕如,直至明清時才見有少量著作傳世,如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清代李澄淵《玉作圖》等,其中尤以《玉作圖》所述最為詳實,全書採用圖文並陳的形式,對古代制玉所涉及的步驟、工具及方法等問題均有較為詳細的介紹。針對古代制玉工具一項,其主要包括片具、砣具、線具、管具及桯具五大類。

片具切割的應用(采自清代李澄淵繪《玉作圖》)

一、片具的形狀與操作

片具是一種呈扁平長條狀的制玉工具,一邊有無齒平刃。其使用方法有如鋸子一般,藉由來回拉切,藉助解玉砂銼磨,以消耗玉料。實際操作中,為避免因施力不均或玉質結構差異等因素產生的過度偏斜,古時多採用雙向對切法進行剖割。

片具切割示意圖

新石器時代 玉斧

二、片具的功能

片具適用於切割,其不僅可在不規則塊狀玉料上切取平面,還能將厚塊玉料分剖為若干片,以適應片狀玉飾的製作。在製作成對片飾器時,為使成對玉飾造形規矩齊整,通常會先用厚塊狀玉料製作出基本造型,再用片具進行分剖,這被稱為「成型對開」法。而部分以成型對開法製作的成對器物,還保有片具切割痕迹。

戰國時期 玉龍一對

三、片具的使用特徵

使用片具雙向對切時,兩邊的切割線通常難以完全對齊,從而在分剖的玉料表面常留有平直狀台階痕迹。從出土材料統計來看,台階狀切割痕迹最常出現於春秋戰國及以後的片狀玉飾。如山西省太原市春秋晚期晉國趙卿墓中出土的一件未完工龍形佩,僅初步製作出首、身、尾及鬣毛等龍形基本輪廓,其中龍首與頸部之間,見有一道明顯的平直切割痕迹,是片具雙向切割的典型特徵。相同痕迹還可見於湖北省隨縣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等處出土玉器。

齊家文化 玉璧

紅山文化 勾形玉飾

值得注意的是,若以春秋戰國時期片具的使用特徵為基準上溯,不難發現商周時期乃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與齊家文化玉器之上,也見有類似階面平直、高度極淺的切割痕迹,顯然均應是由十分薄利的片具所造成。從史料研究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已進入鐵器時代,以金屬類片狀工具製作出此類切割痕迹不足為奇,但新石器時代所出現的此類切割痕迹為何種材料工具所出,則有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據《玉作圖》所載,砣具是一種圓盤狀的制玉工具,以旋桿固定在砣機之上,利用外力帶動,配合解玉砂來迴轉動、磨耗玉料,達到切磋琢磨的目的。

砣具的應用(采自清代李澄淵繪《玉作圖》)

一、砣具的種類

從古代玉器表面遺留痕迹分析,古時使用的砣具應有寬砣、細砣、大砣、斜砣和平砣五種,並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或使用年代。如寬砣盛行於紅山文化時期,主要用於雕琢紋飾和鏤空;大砣和細砣普遍出現在各個時期,分別用於切割和琢紋;斜砣專門用於雕琢紋飾,以西周和漢代較為常見;平砣則用於打磨,也是歷代皆用的工具。

各式砣具

二、砣具的使用特徵

砣具本體雖大小厚薄各不相同,邊緣也有薄刃與平鈍的差異,但中部較厚、邊緣扁薄的基本造形穩定,使得切割琢磨的玉料通常會在器表留下「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製作痕迹。

新石器時代 石斧

三、砣具的功能

砣具切割主要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有雙向對切與單向切割兩種,多用於玉斧、玉管、柱形器或錐形器等器物的製作,為避免單向切割造成的大幅偏移,一般採用雙向對切法進行。浙江省餘杭縣瑤山出土的柱形器,腰際殘留有五道中間寬深、兩端尖淺的橫向凹痕,即具有明顯的砣具使用特徵。相同切割痕迹還可見於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敖潤蘇莫蘇木羊羔廟遺址出土的玉斧之上。

砣具切割示意圖

新石器時代 玉環

砣具打孔通常以砣具兩邊雙向對磨或用砣具配合桯具打孔的方式製作,往往會在透空處留下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的砣磨痕迹,並且所出系孔多呈橢圓形。這種功能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西藏自治區昌都縣卡若遺址出土的一件石刀,以及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紅山文化一號墓出土的玉龜,穿孔處均可見此類砣磨痕迹,可為砣具打孔例證。

砣具打孔示意圖

新石器時代 玉刀

以砣具製作鏤空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地區,大多採用雙面對磨的方式製作,透空處呈現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形態,透空邊緣扁薄如刃。遼寧省牛河梁第五地點一號冢大墓出土的勾雲形佩中部漩渦狀透空即為典型的砣具鏤空。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獸形玉佩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獸形玉佩(未完工)

砣具琢紋歷代雖選用的砣具種類有別,但操作方法卻基本相同。圓盤狀的砣具是以邊緣部分琢磨玉料,每次琢磨只可完成一道短線,因此必須分段連續雕琢才能逐步完成一個完整的切割或琢紋工序。因此,紋飾中長線的處理通常均會出現數道寬窄不一、末端尖收的短線銜接痕迹,轉折處還見有短線銜接所造成的歧出現象。浙江省餘杭縣瑤山、反山等地出土的良渚文化琮形器,器表平行線紋即多有寬窄不一、末端尖收的短線銜接痕迹。此外,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玉璧所飾渦卷狀谷紋另可見短線銜接形成的明顯歧出現象。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獸面玉璜局部

西漢時期 玉璧鳳紋局部

線具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即是制玉的主要工具之一,然而其材質、形態,乃至操作方式都隨著時代的嬗變而不斷發生轉變。

線具的應用(采自清代李澄淵繪《玉作圖》)

一、線具的種類

線具包括軟性線具、金屬三角稜線具及金屬薄刃線具。

軟性線具材質不明,似乎只要是質地堅韌柔軟、可與解玉砂嵌合且經得起多次拉磨的物質,都可以用來充當此種制玉工具。金屬三角稜線具作長條狀,斷面呈三角形。由於商代以後冶鑄業日漸發展成熟,因此推測這種三角稜線具極可能是以金屬製作而成。而金屬薄刃線具則實質為一條金屬線,線體較細,相較於金屬三角稜線具更顯細緻靈活。

民國時期玉工利用線具作鏤空

線具示意圖

二、線具的功能與操作

從現有考古材料來看,軟性線具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多用於切割或鏤空的製作。使用時雙手各執線繩一端,以水蘸取解玉砂朝身體方向反覆拉鋸,以便部分解玉砂嵌入線繩之中,使軟性材料轉變出剛性特質,達到消耗玉料的目的。

線具拉切示意圖

紅山文化 耳飾玦

至商代,隨著冶鑄業的興起與發展,軟性線具似乎已不再廣泛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金屬三角稜線具」。這種線具主要用來製作商代與西周時期玉器內部鏤空,使用時需要安裝在弓形把手之上,藉由外力的反覆作用切磨玉料。

商代晚期 龍紋玉飾

連接砣切口與桯鑽圓孔的透空處呈三角形,

正是用三角稜線工具拉切而成。

至於金屬薄刃線具則通常出現在鏤空或玉劍具上鑲嵌掏空的去料工序中,以直線運動方式磨耗玉料,操作方式與金屬三角稜線具基本相同。然而,因其操作更為靈活,春秋戰國以後逐漸取代三角稜線成為最主要的鏤空工具。

漢代雙龍首銜環玉璧局部

金屬薄刃線具可以配合玉器造形需要,

製作出平直方轉或隨體彎曲的透空。

三、線具的使用特徵

以軟性線具切磨玉料時,由於通常朝身體方向施力,因此在切割面會形成方向相同、幅度由寬漸窄、並具有向心力的弧形線群。同時,因為軟性線具有難以逆轉方向性、加之玉質結構天然形成的疏密差異,以及操作過程不可避免的施力不均等因素,使得軟性線具在使用中會產生上下起伏的波動,從而造成切割面凹凸對應與透空處曲折不平的現象。這種現象特徵在浙江省餘杭縣河姆渡遺址、馬家浜遺址及遼寧省阜新縣查海遺址等地出土的玉玦玦口處均可見到。

良渚文化 玉璜

軟性線具切磨玉料時,

由於通常朝身體方向施力,

因此在切割面會形成方向相同、幅度由寬漸窄、

並具有向心力的弧形線群。

金屬三角稜線因其斷面呈三角形,故而所拉鋸透雕出的鏤空一般呈由寬漸窄、末端尖收的樣態。這一特徵在商周玉器的鏤空處表現的極為明顯,如河南省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鳥,其邊緣鏤空即呈現由寬漸窄、末端尖收的情況;而山西省天馬-曲村西周墓葬所出的鏤空片飾器透空末端也表現為三角形。

西周 龍紋玉璜局部

金屬三角稜線因其斷面呈三角形,

鏤空收尾處一般呈由寬漸窄、末端尖收的樣態。

質地堅硬、線體細長的金屬薄刃線可以配合玉器造形需要,製作出平直方轉或隨體彎曲的鏤空,其線條流暢利落,有時會在切割面留下平直細密的直線痕迹。戰國晚期至西漢玉劍璏中下方矩形即常見有數道直線痕迹,即是使用金屬薄刃線拉切去料所產生。

西漢 玉劍璏

玉劍璏下方矩形系綁孔處常見有數道直線痕迹,

即是使用金屬薄刃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金屬三角稜線以尖棱狀刃邊作為前鋒切割玉料,後方柱體部份用於承受拉鋸所產生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種設計在具備尖銳鋒刃可進行平整切割的同時,又能承受堅硬玉質與巨大外力,極大改善了軟性線具切割痕迹凹凸不平的缺點。此後出現的金屬薄刃線則使線具的靈活性進一步提高。

線具的發展,從新石器時代軟性線的盛行,到商周時期金屬三角稜線的使用,再至春秋戰國以後金屬薄刃線的普及,不僅顯示出線具材質與形狀伴隨時代的轉變,也具實反映著中國古代社會生產條件的發展。

本文轉載自震旦博物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飾 的精彩文章:

不可錯過的館藏美玉

TAG:古玩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