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錢幣「五十珍」都有哪些?(上)

古錢幣「五十珍」都有哪些?(上)

「古錢幣」在市面上一直備受矚目,因藏友大多都有古錢幣但卻無法確定錢幣的真實價值,對古錢幣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且在生活中胡亂諮詢古玩地攤或者說二道販子,對於不懂行的人即使是價值千萬在他眼裡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枚錢幣而已!相信很多藏友即使手裡有錢幣也不明白這枚錢幣的來歷甚至是收藏價值,今天就針對錢幣先講解古錢幣「五十珍」。

一,橋足半釿布

古泉五十珍之首。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製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第七季全國海選報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二,三孔布

三孔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舊稱「三竅布」。鑄於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世紀左右。形同圓首、圓肩、圓足、圓襠;獨具的特徵是:布首及兩足各有一隻圓孔,故稱「三孔布」。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兩」、「朱」計重。大布通長5.5厘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兩。大小布值恰好為2:1。世傳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陽、南行唐(魚陽)、上?、下?陽、平台、?與、北九門、文雁鄉、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縣又出土一枚僅見的「宋子」,計約15種左右。三孔布考證有三種觀點:1.三孔布以朱兩計重系秦制,當為秦鑄;2.形制雷同趙圓足布,出土均在趙故地,是為趙幣;3.戰國末年秦占趙後趙地所鑄貨幣。三孔布鑄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傳世及出土數量極微,迄今國內僅藏數十枚。

三,博山刀

博山是地名,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南部。在清代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幣,其刀幣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細長,凸出錢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變,一般有三至四字。由於這些文字奇特難釋,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稱之。

在清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欲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幣,刀幣正面有一個「明字」,這個「明」字細長,凸出錢面不過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大多都不一樣,一般三到四個字,由於這些文字奇特且難以解釋,所以以前就以「博山刀」稱之。

博山刀應是燕軍伐齊,「留循齊五年」的遺物,燕軍一度佔領齊地的時候,用來應付軍需之作,其應該為燕鑄之幣。  其刀因銘文鑄有齊地名、齊貨名,面文曰「明」,又形似燕明刀,故後來又稱「齊明刀」。齊明刀畢竟是燕國之軍佔領他國領域之時所鑄,鑄量不大,而鑄時又不長,故遺存至今也就稀少了。

四,晉陽匕

在戰國時期,刀幣在各國比較流行。約在公元前3世紀,趙國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另說是魏國晉陽(今山西永濟虞鄉),所鑄的「晉化」、「晉陽化」、「晉陽新貨」刀幣。還有一種晉陽半特小直刀,通長僅有9--10厘米,不僅比「大刀」幣的長度短了3厘米多,而且刀身平直,無狐曲,所以,被稱為「晉陽小直刀」。

1,晉半

在這些「晉陽小直刀」中,還有更小的「晉陽半特小直刀」。這種「晉陽半特小直刀」,幣型特別小,刀長7.2厘米,重5.8克,周邊有凸起的刀形廓,面文篆書「晉半」二字,刀柄無脊線,光背無廓,無文,刀身平直,無狐曲。

2,晉陽新化

晉陽新化長96毫米,重10克左右。陝西省與四川省交界地區出土。 銹色十分厚重。

五,齊六字刀

齊六字刀是我國最早的紀念幣。

齊六字刀的鑄造時期有四種說法:

一說西周初年姜太公初封齊地建國,鑄此幣以示造邦或建邦;

二說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後,鑄此幣紀念其祖先建邦;

三說春秋末、戰國初期田氏代姜氏為國君,公元前386年田齊太公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後,鑄此幣表示開國紀念;

四說戰國末期,公元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破燕復齊,齊襄王田法章由莒返回國都臨淄時鑄此復國紀念幣。

六,東周(圜錢)

戰國「東周」圜錢,直徑27mm,此泉為戰國諸錢中之大名譽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極罕見。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城。此城在洛陽之西,故稱其國為「西周」。西周君曾鑄造 「西周」圜錢,錢徑2.7厘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於鞏地。鞏地在洛陽之東,遂稱「東周」。東周君亦鑄行「東周」圓孔圜錢,錢徑2.6厘米,重4至4.5克。舊譜曾收錄一種錢徑4.1厘米大的「東周」圜錢,此屬於大型者,均真。「西周」與「東周」圜錢當年鑄量不多,流傳至今已成珍稀泉品。—關漢亨著《中華珍泉追蹤錄》

7,共屯赤金

中國古代 錢幣之一。 「共屯赤金」銅質,直徑43毫米,系 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紀) 魏國所鑄,主要流通三晉地區,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 圜錢。中國古錢「 五十名珍」之一。(以下兩錢請對比鑒定)

共屯赤金圜錢存世罕見,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馬市戰國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8。壯泉四十

西漢末年 王莽政權所鑄造的 六泉之一,銅質精良,文字精美,懸針篆。篆體泉字中豎斷為兩截,乃王莽泉之特點,按照新莽貨幣制度一枚「壯泉四十」可以換取40枚五銖錢。由於新莽貨幣制度在於利用虛值大錢快速搜刮民間財富,自然得不到民眾的支持, 六泉十布制度旋即即廢。「壯泉四十」流通時間不長,鑄造量又不大,存世極其罕見,為中國古代錢幣之大珍。

9,國寶金匱直萬

西漢末年王莽政權「新」鑄造錢幣,形制特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3厘米,面文為篆書「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邊長為2.8厘米,身面、背有直紋兩道,紋內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背無字。

我國歷史上面值最大的銅幣,當推新朝王莽(8—24)發行的「國寶金匱直萬」古銅幣,面值為一萬枚五銖錢。據史料記載,王莽在位16年,由於國庫空虛,共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國寶金匱直萬」是王莽最後一次貨幣改革鑄造的,其形狀如葫蘆。上部為方孔圓形,鑄有「國寶金匱」篆字;下部為正方形,上鑄篆體「直萬」兩字,字體十分精美;中部系一短頸,連接上下兩部。在當時,萬枚五銖錢,可兌換黃金一市斤,而一枚「國寶金匱直萬」錢,竟值一斤黃金,可見其剝削之程度驚人了。

「國室金匱直萬」錢,由於面值過高,發行時間很短,清代之前沒有發現其實物。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農民在平地時發現兩枚。一枚被古幣收藏家張叔馴購去,另一枚被英人柳瑪購去,後由上海集幣家張晉購回。以後又歸陳仁濤收藏,解放前夕,陳移居香港。50年代初,我國政府用重金將其購回,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10,大泉五千

大泉五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五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五千。傳世極少,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傳世也較少。

11,太夏真興

相傳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並鑄「太夏真興」錢。大夏(古時「太」與「大」同義)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太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存世稀見。太夏真興存世罕見,為「華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目前發現共7枚(含博物館館藏),近年國內無拍賣紀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珠山八友:晚清民國瓷都的一面旗子
玩瓷器該知道:古瓷釉面常見十三種瑕疵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