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寺院中安單的傳統禮儀

寺院中安單的傳統禮儀

「安單」,是指行腳僧在寺中掛單已久,希望正式成為寺中的一員,以便在寺中長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眾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也認為可以與之共住,這樣,就要為行腳僧舉行「安單」儀式。

安單,對於行腳僧來說,意味著他從此不再作為寺院的客人暫居寺內。對於寺院來說,則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員,故「安單」儀式要比「小掛單」正規,古板。

「安單」儀式過程,與「小掛單」不少相同之處,如亦需由侍者放榜,堂司根據報榜,請行腳僧用茶,在用茶之後,檢驗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單者要在參頭帶領下,從前門右手依次進入禪堂,走至聖僧像前,排成一列,燒香供奉,大展具三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來站立之處,等待維那將度牒或戒牒發還大家。發完之後,維那即向諸寮發送報榜,榜上寫明姓氏、時間、籍貫、年齡及出家師父姓氏、受戒名稱、地點等等,並註明自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單「儀式舉行之後,行腳僧就失去了行腳僧的身份,而正式成為寺中一名清眾了。不過,新安單的僧人習慣上還要舉行一次「謝安單」的答謝會,會前,新安單者需出榜報眾:

新歸堂兄弟來日粥罷,詣方丈謝掛單。今X月X日侍司某報。

答謝會多在法堂舉行。堂中要莊嚴地設置住持之位,排列香幾爐瓶燭台,請出住持,屢謝屢拜,並再三謙恭地表示對自己能於寺中安單感到莫大榮幸。而住持在「謝掛單」之後,還會特地為新安單者請茶。

從儀式上說,「掛單」和「安單」似乎是一種充滿客套、溫馨的清規,其中的每一道程式,每一項儀式,都顯得那麼井井有條,客客氣氣。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並不一定全都是這樣的。據說,唐代廣教寺就曾有一位令人十分敬畏的住持——歸省禪師,有兩位行腳僧,一名浮山遠,一名天衣懷,聞聽歸省禪師高風,前來遊學,渴望入其門下掛單。時值大雪嚴寒,二人隨同眾僧一齊拜見歸省。不料歸省非但不表示「同守寂寥」之喜,反而抄起一盆水向眾人潑去。此時正是滴 水成冰的時節,眾僧被潑上水,棉衣結冰,苦不堪言,紛紛起身而去,惟有浮山遠、天衣懷巍然不動,端跪如山。儘管歸省再三呵斥,令其離去,二人終是不肯,還 說自己千里求師,豈能因一勺水而去!最後,兩人的一片誠心,終於感動了歸省,同意兩人留在寺內,成為「掛單」僧人。可是,廣教寺內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日,浮山遠趁歸省不在,意欲偷偷做點油麵粥充饑,不想被歸省發現,按照清規,浮山遠結結實實挨了三十杖。歸省又令其以衣缽折價賠償油麵,而後將其逐出。浮山遠 被迫居於寺外廊下。歸省發現後又向其追索房租,浮山遠於是四處乞化,將房租如數奉還,但他仍不肯離寺。歸省為其精神所感化,終於同意他在廣教寺內安單。

這個故事主要宣揚浮山遠學佛求道的堅韌不拔,說明一個真正虔誠的佛教徒應當能經受得起各種各樣的考驗。但其中也透露出「掛單」和「安單」作為寺院的一種清規和習慣,不僅僅是一種禮儀程序,更含有佛門修行的意思在內。只有心堅如鐵的僧人,才能通過「掛單」和「安單」,使自己的德行大大提高一步。

寺院中舉行掛單有時間限制,主要分春期和冬期兩期。寺院一般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舉行夏安居,從十月十五日至來年正月十五日舉行冬安居,在這兩個時期內,寺院禁止僧人云游,要鎖起旦過寮,不得「掛單」。而「安單」是為已經入寺的安單僧人舉行的儀式,所以不受此限。安單的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但一般求安單的僧人多於正月或七月期頭歸禪堂,稱為「大進堂」。

當代叢林中的「掛單」和「安單」程序已與古代大不相同。很多寺院的掛單和安單程序已經大大簡化。不過,歷代的祖師按照叢林清規來制定這些制度都有其時代意義,我們不能因為時代的變遷對祖師所制定的繁瑣儀式妄加指責。相反,認真研究祖師所制定的嚴謹制度對我們的修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注我們:做正信的佛弟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雨 的精彩文章:

凈界法師:修行人有什麼事情,千萬不要輕舉妄動
印光大師:念佛時如何才能攝妄念

TAG: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