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不遠人」原來是儒家的思想

「道不遠人」原來是儒家的思想

修道人經常說,道不遠人,人自遠之。意思是指,大道蘊含在我們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悟道不需要刻意地向外求。人人都在道中,唯有那些起心動念的行為才會使人背離大道,所以道祖教導我們要「復歸於嬰兒」,就是在說修道應該向內中求。

然而你可知道,「道不遠人」這句話最早並非出自於道家,而是出自於儒家經典《中庸》。《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就是《中庸》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種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倫之道。道不遠人,意即此道人可以正心誠意修鍊而成,旨在鼓勵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倫理水平。

儒家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最高人生理想的;道家的理想則立足於無為,強調人們要剝除一切欲求的牽引,回到人生最真實、最自由且逍遙的狀態中。儘管歷史上儒道曾有一些觀點上的差別,但在「中庸之道」或稱「中和之道」上,兩家的觀點卻很一致。儒家強調做人要保持中庸之態,不在人倫上做出僭越的行為;道家則強調人們在心性上不要走向極端,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唯有取陰陽中和之態,才能得天地人三才的妙處。

取陰陽中和,是內以修身養性、外以齊家治國的中國人數千年來所具有的生活方式。儒道正是以陰陽互補的方式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石。「道不遠人」的「道」,正是二者共同追求的天道,所不同的只是各自的修持方法。「道不遠人」,強調要彼此尊重不同的修行,因為每個人都是含有道性的,如何去發現自身之道才是更重要的目標。

(道教之音原創內容,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人的一生需要知己
九霄道人書法作品欣賞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