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 文壇逸事:王士禎與宋犖相爭相重

原創 文壇逸事:王士禎與宋犖相爭相重

作者:史遇春

關於讀書人,世人對他們的期許高,所以,對他們的苛責也就深。

對讀書人的評價,比較常說、印象最深的有兩個:

一是三國·魏·魏文帝曹丕《典論·論文》所云: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一是明代官員、學者、詩人、藏書家曹學佺的對聯: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負心的讀書人究竟多不多,猜想,按統計學的數據來說,應該是不會那麼多。

既然負心的讀書人不會多,那麼,為什麼還會這麼說呢?

一者,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從來都相對較高、在社會上曝光的頻率相對較多,一旦他有負心的行為,馬上就會被發現,立即就會被廣泛傳播。

再者,社會從來都對讀書人的期許比較高,都會用較高的標準來檢視讀書人。其他人負心,大多時候,都是情有可原的;讀書人負心,一般情況下,全是人所不容的。故而,一旦讀書人負心,也就很容易被人記住。

之所以說讀書人負心的應該沒有那麼多,倒不是我在為讀書人辯護。就科學分析來說,自古以來,可以真正稱為讀書人的那個群體,在整個社會人群當中,原本一直就只佔少數;在這個只佔少數的群體之中,負心人畢竟也只佔少數。兩個少數綜合起來,就是少之又少,故有上一說。

雖然,負心的讀書人不是那麼多,但是,真正的讀書人也不需要沾沾自喜。在現代社會中,讀書人仍然要發揮真正意義上「知識分子」作為社會良知和社會脊樑的作用,而不是助紂為虐,負自心、負良心,無正義、無公義。

負心多是讀書人,如上所說,其實,應該是少數。

文人相輕,與上全然不同,一直是普遍現象、歷來是真實存在。

文人相輕,是文人之間的事情,僅限於文人群體內部,而且是這個群體的顯著特徵之一。

正是因為文人相輕的普遍性與真實性,所以,偶有文人相重時,便會被稱作佳話、傳為美談。

這裡,就講一段清代文壇上兩位名人的逸事,看看他們是如何在爭勝中相重的。

這兩位名人,一是王士禎、一是宋犖。

先介紹一下這二位的情況。

王士禎,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

出身仕宦,祖父象晉,為明布政使;明思宗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生於豫省官舍,祖父呼為「豫孫」;娶山東鄒平張延登之孫女。

清世祖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與伯兄士祿、仲兄士禧、季兄士祜皆有詩名。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鄉試第六。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會試第五十六。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戊戌科補殿試,三甲三十六名進士。文名漸著,23歲遊歷濟南,邀文壇名士集大明湖水面亭,即景賦秋柳詩四首。此詩傳出,一時大江南北和者甚多,時稱「秋柳詩社」。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任揚州推官,「晝了公事,夜接詞人」。

清聖祖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升任戶部郎中,至京師。有大量名篇傳世,其寫景詩文,尤為人稱道,所作「綠楊城郭是揚州」一句,被當時許多著名畫家以題入畫。康熙帝稱其「詩文兼優」、「博學善詩文」。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召見,「賦詩稱旨,改翰林院侍講,遷侍讀,入直南書房」。下詔命進呈詩稿,選詩300篇進奉,名《御覽集》。後升禮部主事、國子監祭酒、左都御史。當時,名揚天下,為文壇盟主,一時間,詩壇新人到京城求名師,常首先拜見。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官刑部尚書。後因王五案失察【《清史稿》列傳五十三《王士禎傳》云:「王五故工部匠役,捐納通判;(吳)謙太醫院官,坐索債毆斃負債者。下刑部,擬王五流徙,謙免議,士禎謂輕重懸殊,改王五但奪官。復下三法司嚴鞫,王五及謙並論死,又發謙囑託刑部主事馬世泰狀,士禎以瞻徇奪官。」】,革職回鄉。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眷念舊臣,特詔官復原職。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卒,享年78歲。

去世後,被易名數次。原名士禛,清世宗雍正朝,「禛」字避雍正諱,改士正。清高宗乾隆朝,又賜名士禎,謚文簡。後世記載中,「王士禛」、「王士禎」兩名並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

「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世貞)、李(攀龍)之膚廓,鍾(惺)、譚(元春)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既而宋詩質直,流為有韻之語錄;元詩縟艷,流為對句之小詞。於是士禎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風抹月,倡天下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天下遂翕然應之。」

袁枚稱王士禎的詩作:

「不過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屬清雅,又能加宮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風格。」

「然稍放縱,不加檢點,便蓬頭垢面,風姿全無。」

錢鍾書《談藝錄》中評曰:

「一鱗半爪,不是真龍」

「漁洋天賦不厚,才力頗薄,乃遁而言神韻妙悟,以自掩飾。」

以詩文為一代宗師,其詩多抒個人情懷,清新蘊藉、刻畫工整,早年清麗華贍,中年後清淡蒼勁。散文、詞也很出色。擅長各體,尤工七律。與朱彝尊齊名,時稱「朱王」。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

一生著述達500餘種,作詩4000餘首,主要有《漁洋山人精華錄》、《蠶尾集》、雜俎類筆記《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居易錄》、《漁洋文略》、《漁洋詩集》、《帶經堂集》、《感舊集》、《五代詩話》、《精華錄訓篆》、《蠶尾集》等數十種。

曾贈詩蒲松齡:「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為《聊齋志異》大書「王阮亭鑒定」,各家書坊爭相求索書稿,刊刻《聊齋志異》。

說完王士禎,還得說宋犖。

宋犖,字牧仲,號漫堂、西陂、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河南商丘人,「後雪苑六子【雪苑本是西漢梁孝王在歸德所築造的東苑平台,也稱梁園或者梁苑。南朝宋著名文學家謝惠連游至此地時,大學紛飛,作《雪賦》一首,始有」雪苑「一稱。歸德侯方域仰慕昔日梁苑風景,欽佩謝惠連才氣,於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與同里吳伯裔、吳伯胤、賈開宗、徐作霖、劉伯愚等組織「雪苑社」,為文人騷客賦詩論文會聚之會。他們談古論今,評點詩文,廣結名流雅士,有「雪苑六子」之稱(此為雪苑前六子)。明末兵亂,原雪苑文社成員或死或散,社亦不存。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後,侯方域與賈開宗相繼歸里,原雪苑社成員徐作肅與其侄徐世琛提出重建雪苑文社。侯方域曰:「姑待之。大亂既已夷矣,天下之人才,其生育而長養之者,未可量也;學古而行修,聰明淹貫之士,莫遂謂雪苑無其人也,吾將求而益之。」八年後,求得宋犖,收為雪苑社成員。雪苑後六子為:侯方域、賈開宗、宋犖、徐作肅、徐世琛、徐鄰唐。】」之一。

明思宗朝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生於河南商丘,國史院大學士宋權之子。

10歲能騎烈馬;13歲始學聲律、書法,篤學好交遊,淹通掌故,有詩名。

順治四年(公元1647),14歲,應詔以大臣子列侍衛,以勇猛見嘉。順治五年(公元1648),15歲,考授通判。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授湖廣黃州通判,以母憂去。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授理藩院院判,遷刑部員外郎,榷贛關,還遷郎中。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授直隸通永道。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遷山東按察使,再遷江蘇布政使。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擢江西巡撫。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累擢江蘇巡撫。賑荒撫飢,深得人心,康熙帝譽其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康熙三十八至四十四年(公元1699年~公元1705年),康熙帝三次南巡,皆駐蹕蘇州,時任江蘇巡撫,負責接待。康熙帝嘉贊其居官安靜,迭蒙賞賚,御書「仁惠誠民」、「懷抱清朗」以賜,又「御書詩扇,又臨米芾書,董其昌書天馬賦,淵鑒齋法帖及耕織圖以賜」。後康熙帝以其年過七十歲,書「福」、「壽」字以賜。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十月十七日,四鼓,氣脫偃卧,不能赴宴,廷醫大用補劑方保殘喘,即登舟淮揚一帶力疾督賑。適抵揚州病勢纏綿,頭暈氣喘,日漸衰弱,醫生皆雲年老病劇,非靜養不能奏效,倘再一觸發,便難醫治。但他卻以「江蘇事務殷繁,非司卧理」;同年十一月,授其吏部尚書。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以老乞罷官,瀕行,賜以詩。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奉詣入京師為康熙帝賀壽,加官太子少師,復賜詩,回鄉;同年九月十六日,卒,享年八十歲。康熙帝下旨賜祭葬於其家鄉,祟祀名宦鄉賢,葬於西陂別墅(今大史樓村)。

滄浪亭修建五百名賢祠時,將其畫像刻於石上,其畫贊就以滄浪亭的清流為喻,讚頌其人其行:

「惠愛黎元,宏獎髦士。心跡雙清,滄浪之水。」

汪琬曾評論宋犖:

「廉而不劌,嚴而不苛,撫循吏民,煦煦慈愛而不失之姑息。當其蒞吳,僅四閱月耳,裁決簿書,勾稽金谷,往往至丙夜,雖精銳少年不敢望。一二老奸宿蠹,俯首側足,亦率不敢旁睨,考其設施。」

清代學者朱彝尊詩云:

「妙鑒誰能別毫髮,一時難得兩中丞。」

兩中丞指的是當時大收藏家卞永譽和宋犖。

著有《漫堂說詩》、《漫堂墨品》、《綿津詩抄》、《筠廊偶筆》、《西陂類稿》(50卷)、《滄浪小志》、《江左十五子詩選》等10餘種。論詩主張尊杜甫,認為韓愈、蘇軾、黃庭堅、陸遊、元好問都是學杜而成家的。但他對蘇軾「彌覺神契」(《漫堂說詩》)。

宋犖和王士禎是好友,但論詩主張有異。

宋犖是清代學宋詩派中的重要詩人。

編有《商丘宋氏西陂藏書目》,著錄宋元明本134種,抄本72種,曾進呈皇上御覽過。淹通典籍,熟習掌故。又喜刻印書籍,刻有《商丘宋氏家乘》、《古竹圃詩集》、《嘉樂堂詩集》、《柳湖詩草》、《綿津山人詩集》、《國朝二家詩抄》、《施注蘇詩》等古籍30餘種,刻書頗為精美。抄本亦多。宋犖曾合刻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三家文為《國朝三家文鈔》,影響頗大。

清代邵長蘅曾選王士禎與宋犖詩為《王、宋二家集》。宋詩不及王詩的超逸,而清剛雋上,亦自可觀。其詩多贈答、題畫、詠物、記游之作。其中如《盤山詩》、《黃山松石歌寄金仁叔將軍兼索子湘和》、《烏江》、《石盆峪龍潭歌》、《椰子》、《落花》、《即事六首》、《邯鄲道上》等詩,含蓄醞藉,標格雋上,頗見特色。

善畫水墨蘭竹,疏遠絕倫;亦擅山水。

兩位主人公已經講說清楚,下面,就根據清人佚名氏《蕉窗雨話》中《記王漁洋宋牧仲逸事》一節,來說說王士禎與宋犖的相爭相重事。

話說,新城王士禎漁洋先生,是一時的詩壇泰斗。

王士禎論詩,獨標神韻之說,超越百家,號稱無人匹敵。

康熙時期,王士禎的聲名傾動海內。

當時那些號稱擅長詩文的人,對王士禎的嚮往,就如同號稱詩仙的唐代大詩人在《與韓荊州書》中所云: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當時文士,均以能與王士禎交往,為人生之大快事。

那些嚮往與王士禎交往的人士,不外乎以下兩種:

一是願意從王士禎學,成為其門下之士的;

二是希望同王士禎結成文字因緣,通過王士禎對其詩文的品題,抬高自己在文壇上的地位和身價。(當時的實際情況也是,一旦某人被王士禎品題,身價馬上抬高十倍。)

當時社會風習和文壇氛圍就是如此。所以,就連在當時文壇上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宋牧仲(犖),也不能脫俗,他也還要引王士禎以自重,拉抬自己的行情。

宋犖也工詩,其詩秀麗風雅,處處勝人。

但是,宋犖的詩和王士禎的詩比起來,時人認為,二人還是大相徑庭的。

不過,對於自己的才氣和詩文,宋犖還很是驕矜自負的。

傳聞,宋犖常常說,自己的詩境,是足以和王士禎媲美的。

那時候,大家因為宋犖的聲望平素就很顯著,也不好與他辯駁、更不可能對他詰問。

每次宋犖自炫,說自己的詩與王士禎不相伯仲時,大家也只是隨口應答、表示同意而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閑言碎語。

光陰苒苒,眾口囂囂,積年累月,宋犖所言,一再傳播,後來,也就傳進了王士禎的耳朵。

原來,王士禎和宋犖素早就有交情,兩人的性情才識,互相了解、互相欣賞,也算是莫逆之交。

所以,王士禎聽到宋犖的說法之後,也不以為意,更不願意公開回應,違逆宋犖的心意,讓宋犖羞慚。

這個時候,王士禎有一個門生,窮困潦倒於異鄉。

門生無處安身,就請求老師王士禎牽線,將自己推薦給宋犖,希望能夠在宋犖幕下謀生。

王士禎與門生的感情很好。門生有求,王士禎慷慨應允,馬上為門生寫了一封推薦信,將門生介紹給宋犖。

因為擔心宋犖不接納自己門生,門生去了之後,會吃宋犖的閉門羹,所以,書信寫完之後,王士禎又單獨寫了一首詩贈給宋犖,以確保門生能夠在宋犖那裡謀到差使。

王士禎的詩,就是揣摩宋犖驕矜自負的心意來寫的,而且是要用詩來親自證實宋犖平日自炫之語不虛。王士禎這麼寫,就是想要藉此來結宋犖的歡心,給門生謀得一個生計。

門生臨行前,王士禎還特別叮囑他說:

「宋公的壽辰就要到了,我寫給宋公的信,您一定要在宋公生辰當日,於大宴賓朋時投遞給他。切記,切記!」

門生恭敬地答應了老師的叮囑。

門生到江南之後,沒有幾天,就是宋犖的生辰了。

宋犖生辰當日,門生來到幕府。

宋犖的幕府之中,真可以說是群賢畢至、大雅同登。

大家都帶著各類禮品,向宋犖表達真誠的恭賀與祝福。

宋犖在分班招呼接應客人時,門生帶著王士禎的信,也欣然前來,表達恭賀之意。拜見並表達老師致意之後,門生拿出老師的書信,交給了宋犖。

宋犖展紙拜閱,喜不自勝。

讀罷書信,宋犖對賓朋揚言道:

「我曾說,王漁洋先生推我為知己,以前我對你們說,你們還不相信。今天,先生親自來信,祝賀我的生辰,另外還附有一詩,大家可以讀讀,看看我平常所說,是不是真的?」

於是,生辰聚會上,王士禎的詩篇被眾人競相傳閱。

你道詩中所云為何?

王士禎詩云:

尚書北闕霜侵鬢,

開府江南雪滿頭。

謹識朱顏兩年少,

王揚州與宋黃州。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王士禎任揚州推官;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宋犖授湖廣黃州通判;

所以王士禎詩中有雲「王揚州與宋黃州」。

詩中大意,一者,是說兩人相交,是早年就有的事;兩人的情誼,至老彌篤;二者,把「王揚州」與「宋黃州」相提並論,就是在表明,二人是不分伯仲的。

讀罷王士禎的詩,眾賓朋相顧嘆賞。

這個時候 ,宋犖笑逐顏開,就像是處在無上尊榮的境地一般。

隨後,宋犖很感激王士禎以詩相贈的高厚情誼。因為王士禎來信的盛情,宋犖就為王士禎的門生安排了一個職位,並且對他刮目相看,多有資助。

(全文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境心影錄 的精彩文章:

原創 臣工視無權皇帝如無物:乾隆帝禪位不放手
芒鞋破缽無人識:蘇曼殊情事

TAG:塵境心影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