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岳西四望山,那接「二」連「三」的禪茶古道

岳西四望山,那接「二」連「三」的禪茶古道

岳西人文地理

有情懷有態度

有思想有溫度

岳西人

四望山雪山庵茶園

編者按:今日上午,我縣資深茶葉專家錢子華先生又一篇關於岳西茶葉文化及岳西禪宗文化的著作出爐。先生謙虛,請我欣賞並請我在岳西人文地理予以編髮。現按先生囑咐,全文編髮,以饗讀者。(韓振球)

岳西四望山

那接「二」連「三」的禪茶古道

作者:錢子華

校稿:韓振球

禪茶古道

在皖河源頭,大別山中,有一條古道,西起司空山,東到天柱山,途經四望山、佛祖嶺、水吼嶺、野人寨,迤邐一百五十餘里。由天柱山向東,便是萬里長江;司空山向西,就是荊楚大地。四望山橫亘於司空、天柱之間。這一帶自古產茶,更有禪宗二祖、三祖祖庭及臨濟正宗楞頂堂派道場。自南北朝以來,佛事、茶事興盛千年,所以又有學者稱之為接「二」連「三」的禪茶古道。

(一)

四望山,岳西縣境縱貫南北的「青四山脈」南部端點,主峰1097米。由此北上,連接妙道山、馱尖、黃茅尖、小青尖等千米以上高峰,構成山脊線,將岳西分為東西兩部。四望山跨岳西田頭鄉的土庫、閔山、泥潭、田頭、方邊,店前鎮的前河、後河、天台等村,面積30餘平方公里。西接二祖慧可道場司空山,東往三祖僧璨道場天柱山。其本身是禪宗嗣下臨濟宗楊岐法派重要分支—楞頂堂派(全稱「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開山立派之所。從明末有光大和尚卓錫至1960年前後楞頂庵腐塌,楞頂堂派在四望山傳20餘代,相繼在該山及其周邊建腳庵三十餘座,香火延續400餘年。《太湖縣誌》載,「慧可受衣缽為釋門二祖,後建剎司空山」,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傳衣法於弟子僧璨,是為三祖。《禪宗大意》(正果法師著)說,三祖僧璨「隱於舒州皖公山,值北周武帝破滅佛法,師往來於太湖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其時,慧可、僧璨兩位大師的芒鞋在四望山一帶留下了無以數計的印跡。

司空山——天柱山禪茶古道四望山段,從店前鎮後河起,上車盤嶺,經田頭上潭、岩上、土庫,到平河止,全長五十多里,現尚有三十多里舊貌猶存。該古道處深山之中,隨山勢蜿蜒,凡坡嶺險要地段,由石板鋪就,遇河流溪澗,或置木橋,或撂石以作「難(nān)步」。沿途,奇峰迭現,蔭翳蔽日,野茶遍地,寺廟佛塔時隱時現,鷂鷹、香獐、野山羊等珍禽異獸,出沒其中,野靈芝、石斛、白朮、七葉一枝花等名貴藥材,隨處可見。倒地的老樹之上,苔蘚和灌木強勁衍生,生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交替輪迴,生生不息。

四望山中庵堂寺廟及其遺址有十多處,如凈土庵、觀音庵、楞頂庵、五龍寺、雪山庵、川心庵、來月庵等,石質佛塔、碑刻、墓銘一百多座(塊),為岳西佛教文化遺存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他們分布於古道沿途,如佛珠串起,莊嚴而靜美。

舍利塔

五龍寺,西倚四望山極頂,地似五龍攢珠。該寺始建於元朝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訖今已700餘年。先供「費公龍王」費賢,後毀,1995年重建。現在的五龍寺,呈上下兩殿,左右廂房格局,為岳西名寺。寺內珍貴文物,有上刻「臨濟正宗-楞頂堂上臨濟法派」自開山始祖明燦有光下19代145位高僧的木質牌位、明代「伽藍接如來」和「八仙開路」石雕、清至民國銅鼎、香爐、燭台等。寺中還曾保管有清嘉慶狀元趙文楷(趙朴初六代祖)題贈的「弗去」 匾額(「佛法無邊」意)一塊及「谷虛繁地籟,紅塵不入真仙境;境寂散天香,凈土招題好道場」對聯墨寶。

楞頂堂臨濟派19代高僧牌位

楞頂庵古壩

楞頂庵遺址

楞頂庵曾是四望山最大的庵堂,為楞頂堂上臨濟法派的祖庭,處四望山箬包嶺上,建於明末天啟年間。清中晚期,該庵擁有山場數千畝,良田數百畝,建築有前殿、中殿、後殿三重,講經堂、僧舍近百間,盛極一時。相傳清代安慶知府張楷、狀元趙文楷、大書法家鄧石如、知縣王曰修、司空山才子王大樞等名流均常來這裡參禪論道。安慶知府陳金庭曾送千斤鐘鼎一座,潛山縣令張文彬贈四人抬大鼓一面。當地耄耋老人徐繼忠介紹,土改時,人民政府將地主家收藏的地契、借據當眾燒毀,農民歡欣鼓舞,曾擂響這面大鼓歡慶翻身。1958年大鍊鋼鐵,燒炭大軍進山伐木,駐楞頂庵,僧人還俗,1960年前後,庵房腐塌。現庵寺器物無存,斷牆在目,礎石殘磚遍地,只有庵前那道整齊寬厚、蒼苔斑駁的高壩,依然矗立如初。

楞頂庵、五龍寺周圍山上,十餘座蓮花舍利塔,三至七層不等。「羅漢撞鐘」處的大型墓塔,為楞頂庵第四代住持僧了達大和尚所建,規制最高,保存也最為完好。塔下圓形墓室面積約一百多平方米,依二十四大山向,安放了二十四位祖師遺骸。

(二)

「吃茶得真味,念佛證菩提」,禪茶兩種文化瑰寶,從內涵到表象,很早就在中華大地完美相融,並傳承千年而不竭。這在四望山文化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印證。

四望山茶園

今天的司空山、四望山,自古就盛產茶葉。這裡古屬舒州太湖、潛山。唐代王敷《茶酒論》載:「舒州太湖,買婢買奴」。講太湖縣人因業茶而富,紛紛買奴使婢。四望山區域的閔山茶,在宋代就被列為貢品。明嘉靖《安慶府志》記:「閔山,有果老嶺……宋時,茶斤值四十六錢。」清順治年《潛山縣誌》說:「閔山,芽茶,歲派供應庫二百九十斤,穀雨前者,歲派供應庫二百八十五斤」。 這裡的「閔山」、「果老嶺」,就在田頭鄉四望山區的閔山村。四望山野茶久負盛名。創作於300多年前,被列國家首批非遺的岳西高腔《採茶記》中,就有「閔山鑽林茶」的說白。(編者註:說白,意思是戲曲、歌劇中唱詞部分以外的台詞。

從四祖道信(580-651)開始,禪宗力倡農禪並重,定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規。宋代高僧圓悟克勤(1063-1135),師從四望山近鄰的太湖縣白雲山海會寺臨濟宗下五祖法演,並因法演開示而悟道,後在湖南石門夾山寺,寫下「茶禪一味」四字法言,開闢了茶禪融合的新境界,使得「農禪」思想指導下的「茶禪」理念,更加生動鮮活,大行天下。

四望山野茶

明天啟年間至晚清,以四望山中的楞頂庵和天台庵為中心,楞頂堂上臨濟法派明燦有光禪師及其後嗣,先後建寺廟庵堂三十多座。這些寺廟庵堂多建在地勢相對平緩的埫地坳頭,周邊茶園廣布,很多茶園就是寺院的地產,由僧尼自己種植。清潛山文士陳昌園在楞頂庵參禪,曾作對聯云:「暢好層山,杉徑停雲侵袂冷;愁陰拄頰,竹籠熅火焙茶香。」足見當時寺院僧徒不僅用茶,還自己動手種茶、採茶、加工茶。寺院所產茶葉,除待客和自用,還用作茶亭施茶。不少寺廟還在寺前路邊建設茶亭,並派專人施茶供水,行善便民。四望山近鄰就有兩個庵堂直叫「茶庵」,一在店前鎮河東村,一個在菖蒲鎮西畈。 「茶庵,因庵中歷來有人施茶,得名。」(《安徽省岳西地名錄》(1985版))。當地老人回憶,以前四望山區的土庫和閔山有茶亭,為「前亭後寺」格局,長年有僧人施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減肥養胃的蜂蜜綠茶排骨的做法
一「濕」足成千古病?1碗粥1杯茶,輕鬆祛濕不花錢,快收藏!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