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如果您生活在明清時期的揚州,想要一夜暴富的最好辦法,就是跟著鹽商混,或者想方設法成為鹽商

據學者何炳棣先生的估計,在1750至1800年間,一名鹽商每年可獲得高達500萬兩白銀的利潤;一些鹽業巨頭,用短短兩三代的時間,便可以攢下上千萬的家底,走向人生巔峰。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 揚州個園住秋閣景色。個園為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創建。圖自個園官網

然而,這些有錢的鹽商們也有有錢人的煩惱。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可不像現在這樣誰有錢誰就是爸爸,那個時候的人們對一個人是否尊敬,主要看三點:

1.有沒有當官;

2.科舉成績是否優秀;

3.文章寫得好不好。

至於鹽商么……

一般會送給他們三個字:暴發戶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 清寶石花盆景 揚州博物館藏

當時的人對鹽商鄙視到什麼程度呢?

舉個「栗子」,明代的松江華亭縣,有個文人叫錢福,在華亭的時候就聽說,揚州有個妓女,色藝雙絕,怎麼怎麼好。於是錢福特地跑到揚州,去見這個妓女。可惜,到了揚州才知道,這個妓女已經嫁給鹽商,做了闊太太了。

錢福並沒有因此止步。他又去了那個鹽商家,聲稱自己是你家太太沒嫁人時候的腦殘粉,現在偶像嫁人了也沒關係,只想見偶像一面。鹽商聽了也很大度:見一面就見一面吧!便把老婆叫出來,三人一起喝酒吃飯。

喝到差不多了,鹽商的太太看錢福是個讀書人,便請錢福題詩一首做個紀念。錢福一看,女主人今天穿得很素雅嘛!一下有了想法,提筆寫下:

淡羅衫子淡羅裙,淡掃蛾眉淡點唇。

可惜一身都是淡,如何嫁了賣鹽人!

emmm……不知道錢福是怎麼離開鹽商家的,估計是被人打出去的吧。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鹽商雖然腰纏萬貫富可敵國,但看看自己的金錢,再看看別人的詩文、藏書,兩下一比較,內心總會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

唉,掙再多的錢也沒用,有錢不如有文化啊!

為了消除這種自卑感,也為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一些鹽商開始努力結交當時的文人名士,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改善「暴發戶」的名聲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 馬日琯楷書七言聯 揚州博物館藏

這方面最著名的當屬鹽商馬曰琯、馬曰璐兄弟。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 馬曰璐的印章「半槎馬曰璐鑒藏法書名畫印」

半槎道人是馬曰璐的號,揚州博物館藏

他們除了自己本身具備一定的真才實學,朋友圈裡還聚集了金農、鄭板橋、厲鶚、杭世駿、方世舉等一批當代著名文士。兄弟倆對這些文人極為照顧,不僅常常開詩社、文會,滿足文人們的創作慾望,在生活上也儘力為他們排憂解難。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 小玲瓏山館位於今揚州東關街,是馬氏兄弟的藏書樓,藏書多達10餘萬卷,匾額上的「小玲瓏山館」五個字為鄭板橋所題,與馬氏兄弟交好的文人們經常在此雅集

范鎮、樓錡二位學者,認識馬曰琯的時候是大齡未婚男,每天為結婚的事發愁,馬氏便為他們各自找了老婆;全祖望得了重病,馬氏重金懸賞,請高明的醫生治病;家在湖北天門的唐太史客死揚州,馬氏給了太史的家人一大筆錢,幫助他們扶靈歸鄉;石交死後,馬氏兄弟每年都派人去給他的家人發慰問金……

還有一些文人學者,窮盡畢生精力寫出一部著作,但因為自己實在沒錢,無法出版,這在當時是比較常見的事情。馬氏兄弟如果知道此書確有學術價值,也會慷慨解囊,幫助出版。

比如說,朱彝尊《經義考》是一部研究古代經學流派、版本目錄的重要著作,當時的文人聽說朱彝尊寫了這樣一部書,都想看一看。就連康熙皇帝,也表達了自己想看《經義考》的願望。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 康熙皇帝喜歡讀書,圖為《玄燁便服像》,皇帝的身邊放滿了書

但朱彝尊這部著作寫了足足300卷,實在是太多了。以他個人的財力,根本無法自費出版。當時又沒有出版基金,怎麼辦呢?這時,馬氏兄弟表示:我們出資千金幫助你,放心大膽地出版吧!《經義考》這才得以刊行。

馬氏兄弟刻書,並不是為了賺錢(人家賣鹽已經夠有錢了好嘛),而純粹是出於對文化的熱愛。他們不僅在刻書之前多方校勘,力求內容準確無誤,在刻書時也十分注意版框是否整飭、字體是否美觀、墨色是否均勻等細節問題。

放到現在,倆人妥妥地就是熱愛本職工作的出版社資深編輯。最終刻成的書籍廣受好評,被人尊稱為「馬版」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五經文字》三卷附九經字樣,清乾隆時期馬氏影刻石經原本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開《四庫全書》館,下旨搜羅善本古籍。馬曰璐之子馬裕向乾隆皇帝獻上了家中的藏書776種,位居南方藏書家獻書TOP排行榜前列。乾隆皇帝非常高興,第二年賞賜了馬家一部《古今圖書集成》。馬家因此又火了一把。

若論鹽商對文化事業的贊助,馬氏兄弟可謂做到了極致。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 《羅聘指畫唐人詩軸》 揚州博物館藏

而另外一些鹽商,知道自己的技能樹都點在了商業上,一見書本就頭疼,便花大力氣教育自己的後代,讓子孫去考科舉、做官。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鹽商家庭的社會聲望,還能借著子孫的官職,保護自己家的生意。

有的鹽商不僅決心讓自己的孩子接受優質教育,還積極捐資興學,建立書院、學校,為整個社會培養更多的精英。由兩淮鹽運使胡文學與揚州鹽商共同出資建立起來的安定書院,就為清朝的學術界輸送了大量人才。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 兩淮鹽運使司衙署,圖自《揚州晚報》2010年1月30日

安定書院初建於清康熙六年(1662),在揚州舊城三元坊附近。雖然是由鹽業人士出資建立的,但學生來源廣泛,遠遠超過了鹽商子弟的範疇。

著名經學家段玉裁及其弟段玉成均肄業於安定書院。精通訓詁學的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也受業於安定書院。其他曾在安定書院求學的傑出校友還有洪亮吉、孫星衍、梁國治、顧九苞……

乾隆年間,安定書院經費不足,還是由鹽商汪碩公的妻子捐資數萬,才使得書院的教學活動能夠繼續下去。從這個角度來說,安定書院可謂是貨真價實的「揚州鹽業附屬學校」。沒有鹽商的支持,就沒有當時的安定書院。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 清人描繪的安定書院,圖自《揚州晚報》2015年6月27日

很長時間以來,現代人對明清揚州鹽商的印象都停留在土豪的層面。殊不知,揚州鹽商雖然有錢,但並沒有耽於物質享受,在文化方面也投注了很多精力。

鹽商們雖然自身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但普遍愛惜人才,不惜花重金攬才、引才、養才,為文化的發展營造了寬鬆開放的環境。

鹽商也是清代揚州教育事業的資助者,用他們長遠的眼光為整個江南地區培養了大量人才。在文化教育領域,他們的想法與實踐值得人們敬仰、深思。

相關展覽

揚州繁華以鹽盛——兩淮鹽業與揚州

揚州鹽商「暴發戶們」的那些事兒

展覽時間:2018年4月20日——6月20日

展覽地點:揚州博物館二樓書畫廳

細小卻無瑕的鹽

作為生活中最普通的調味品

被古希臘詩人荷馬稱之為神賜之物

這一神賜之物

與揚州這座城市的聯繫從什麼時候開始?

又是如何神奇地引起這座城市的興盛?

展覽以「揚州繁華以鹽盛」為主題

將展示揚州與兩淮鹽業的淵源

以及鹽業在經濟、文化方面給揚州帶來的改變

參考文獻:

王振忠. 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

朱宗宙. 鹽商在揚州扮演的社會角色[J].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 15(1):80-85.

朱宗宙. 清代前期揚州鹽商與地方文化事業[J].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85(4):13-1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