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史研究集》1-36輯目錄及其下載地址

《宋史研究集》1-36輯目錄及其下載地址

原標題:《宋史研究集》1-36輯目錄及其下載地址



敘拉古之惑案:最近在研究宋史,發現台灣那邊有一套宋史的研究論文集不錯,推給有需要的朋友。可點擊文末左側「閱讀原文」下載。如果打不開,可直接搜索「宋史研究集 pdf」尋找。


第一輯


一 南宋蜀本南華真經梭記 24

二 宋泉州等地之祈風 54


三 宋代摩尼教 22


四 宋代東京對於杭州都市文明的影響 6


五 陸象山學述 24


六 北宋稻米的產地分布 46


七 紹興十二年以前南宋國情之研究 30


八 關於宋明刊本水經注 8


九 宋余玠設防山城對蒙古入侵的打擊 12


十 宋金海上聯盟的概觀 16


十一 南宋杭州之國立大學 8

十二 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順之亂 22


十三 北宋幾個大思想家的井田論 6


十四 宋代川茶之產銷 16


十五 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跋 10


十六 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後跋 10


十七 宋刊本魏了翁周易集義跋 2


十八 宋代的太學 40


十九 范仲淹對於宋代學術之影響 10


二十 宋代的學規和鄉約 26


二十一 辛稼軒的一首菩薩蠻 6

二十二 辛稼軒題造口菩薩蠻抉隱 8


二十三 宋代一個礪策的檢討 48


二十四 論宋代相權 8


二十五 朱子與陸象山的交誼辯學的經過 10


第二輯


一 朱子與校勘學 30


二 鵝湖之會朱陸異同略說 8


三 宋儒的思想方法 28


四 宋代閏秀藝文考略 18


五 國立中尺圖書館藏元刊本劉隸分韻題記 4

六 蘆浦筆記各種版本的比較研究 12


七 跋蘆浦筆記各種版本的比較研究 4


八 南宋已國史補 18


九 宋蒙釣魚城戰役中能耳夫人家世及王立與合州獲得保全考 18


十 梅堯臣碧雲騢與慶曆政爭中的士風 16


十一 澶淵之盟的研究 42


十二 宋代士大夫對商人的態度 14


十三 北宋台諫爭與濮議 22


十四 宋代偽組織之始末 10


十五 宋金與元的鄉里制度概況 10

十六 宋代河流之遷徒與水利工程 28


十七 宋末的通貨膨脹及其對於物價的影響 44


十八 南宋人體犧牲祭 16


十九 宋代的州學 20


二十 東坡先生在杭事述 8


二十一 晚宋政爭中之劉後村 34


二十二 洪容齋先生年譜 70


二十三 徐夢莘考 42


第三輯


一 唐宋時代文化 6

二 契丹漢化的分析 26


三 宋代四明之學風 40


四 中國學術史上漢宋兩派之長短得失 22


五 四庫提要與宋史藝文志之關係 8


六 兩宋春秋學之主流 20


七 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 26


八 宋太宗晉邸幕府考 22


九 元代在緬設置緬中行省考 18


十 元初李璮事變的分析 26


十一 紹興十二年以前南宋國情之研究 30

十二 宋代宰相名稱與其實權之研究 20


十三 宋代通商口岸簡述 16


十四 南宋杭州的消費與外地商品之輸入 40


十五 宋代的商稅網 30


十六 釋女真 34


十七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分析 28


十八 南宋小報 4


十九 耶律大石新傳 28


二十 李燾評傳 44


二十一、二十二 茶與唐宋思想界的關係、宋干興歷積年月法朔余考 52

第四輯


一 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的原本與刪節本 16


二 張棣金國志即金圖經的探討 12


三 蔡襄著作考 18


四 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16


五 宋元之際的學者-金履祥和他的遺著 32


六 余玠評傳 64


七 劉後村之家世與交遊 30


八 略論宋代地方官學和私學的消長 20


九 宋代的學校教育 30

十 宋代貢舉制度 36


十一 論宋宰輔互兼制度 34


十二 宋代出售度牒之研究 52


十三 遼朝于越考 42


十四 南宋地方志中有關兩浙路商稅史料之分析研究 8


十五 南宋稻米的生產與運銷 40


十六 西域和中原文化對蒙古帝國的影響和元朝的建立 18


十七 論北宋國防及其國運的興廢 32


十八 宋高宗「賜岳飛死於大理寺」考注 10


十九 宋詞配宋樂的嘗試 38


第五輯


一 朱子的辨偽學 26


二 朱子家學與師承 20


三 涵養與察識 22


四 宋故四川安撫制置副使知重慶府彭忠烈公事輯 26


五 黑韃事略中所說窩潤台汗時代胡丞相事迹考 24


六 張留孫與元初政治 16


七 王銑生平考略 34


八 劉恕及其史學 18


九 朱弁和他的曲洧舊聞 16


十 劉祁與歸潛志 26


十一 北宋商稅在國計中的地位與監稅官 8


十二 宋代考場弊端兼論士風問題 20


十三 宋代人口考實 44


十四 談元代的馬政 28


十五 關於中國軍隊的編製名稱-都與指揮 12


十六 宋代市舶司的設置 62


十七 元朝的錄事司考 26


十八 論宋太祖之創業開國 50


十九 南朱建炎御營司制度 14


第六輯


一 元初封龍山三老之一的李治與關於他的若干問題 38


二 白仁甫交遊生卒考 22


三 岳飛 22


四 元代金華文人方鳳與柳貫 26


五 岩叟墨梅卷的時代 8


六 岳飛在南宋當時的聲譽和歷史地位 10


七 宋代佛教對史學之貢獻 30


八 宋代史學的發展 52


九 由宋史之取材論私家傳記的史料價值 34


十 遼朝御帳官考(二本) 62


十一 遼代千人邑之研究 8


十二 宋元時代泉州之橋樑研究 22


十三 說舊元史中的禿魯花(質子軍)與元朝秘史中的土兒合黑(散班) 34


十四 元代中書省的地位與組織 8


十五 宋代南方的虛市 14


十六 北宋商人的入中邊糧 8


十七 宋代的養老與慈幼 30


十八 宋代信用通貨之演變 28


十九 宋代猺亂編年紀事 30


二十 宋代屯田與邊防重要性 10


二十一 黑風峒變亂始末 50


第七輯


一 理學與藝術 22


二 宋太祖時太宗與趙普之政爭 26


三 曹元山坐世牛考 10


四 司馬光之史學及其政術 24


五 判院討源 32


六 遼金貢舉制度 36


七 宋代佛教對中國印刷及造紙之貢獻 24


八 從科舉與輿服制度看宋代的商人政策 12


九 岳坷的事迹與著作 18


十 宋遼金史的纂修與正統之爭 28


十一 宋明間白銀購買力的變動及其原因 38


十二 真元妙道要略的由堅骨時代及相關的火藥史問題 20


十三 論北宋末年之崇尚道教上 102


十四 北宋解鹽的生產、運銷和財政收入 14


十五 宋代公使庫、公使波與公用錢間的關係 34


十六 李樓年與南宋土地經界 40


十七 宋代市舶司的職權 76


十八 「荒陽比事」之史料價值 16


十九 宋代蠶絲業的地理分布 34


二十 宋元豐改制前之宰相機關與三司 16


第八輯


一 黃東發學述 28


二 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容 26


三 遼太宗的中原經營與石晉興亡 86


四 宋代相權形成之分析 30


五 宋代佛教對旅遊之貢獻 36


六 論北宋末年之崇尚道教下 72


七 自宋至明政府歲出入中錢銀比例的變動 22


八 熙寧變法叢考 12


九 宋朝的刑書 34


十 宋代戶等考 10


十一 宋代和買絹之研究 58


十二 宋代茶書考略 30


十三 宋代太學發展的五個重要階段 42


十四 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 10


十五 五代迄宋初沙州歸義軍節度使領州沿革考略 8


十六 徐夢莘年表 28


十七 蒙古帝國時代對土番的經略 42


十八 宋元以來湖南東南的瑤區 58


第九輯


一 宋代佛教對書法之貢獻 62


二 宋初弭兵論的檢討(九六○-一○○四) 36


三 宋王台與宋季之海上行朝 48


四 北宋積弱的三種新分析 52


五 宋代官制探微 70


六 北宋選人七階試釋 8


七 北宋台諫制度之轉變 62


八 遼金文官任用制度 54


九 宋代的宗學 24


十 論宋代書院制度之產生及其影響 58


十一 宋代中央對地方施政之路的區劃 10


十二 游牧民族軍事行動的動機 28


十三 李心傳年譜 62


十四 吳郡志考略 6


十五 判院討原剩義 8


十六 「楊家將」的事迹 14


第十輯


第十輯計收論文十五篇,都三十四萬言。


一 宋代佛教對繪畫的貢獻 58


二 北宋慶曆改革前後的外交政策 34


三 北宋對吐蕃的政策 52


四 宋代古文運動之發展研究 72


五 元佑六年宋朝向高麗訪求佚書問題 12


六 南宋之督府制度 16


七 宋孝宗及其時代 58


八 歐陽修五代史記之研究 52


九 朱熹的政治論 16


十 宋代注輦國使娑里三文入華行程考 16


十一 蒲甘國史事零拾 16


十二 汶萊宋碑的發現及其價值 26


十三 蔡京與講議司 16


十四 石湖集考略 12


十五 岳飛生平任官職稱與其身後之殊榮 16


第十一輯


一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上) 72


二 宋代之祠祿制度 26


三 宋代佛教對泉源之開發與維護 26


四 宋代邊郡之馬市及馬之綱運 22


五 南宋農村的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 48


六 宋代走馬承受公事考 28


七 宋商在宋麗貿易中的貢獻 40


八 宋夏關係之研究 68


九 契丹族源流考 28


十 遼金地方政治制度之研究 100


十一 重談宋人圖書之學 6


十二 兩宋十三朝會要篡修考 24


十三 相台岳氏九經三傳刻梓人為岳浚考 16


十四 石湖紀行三錄考略 8


十五 宋代陳旉的「農書」 8


十六 附錄 16


第十二輯


一 宋代佛教建築舉隅 30


二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下) 82


三 宋代兵制初探 34


四 宋金議和之新分析 22


五 宋金攻遼之外交 16


六 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 62


七 南宋農村戶口概況 50


八 宋時伊斯蘭教徒底香料貿易 52


九 宋代海上通商史雜考 54


十 契丹對女真統治的反抗 46


十一 女真族系考 18


十二 讀宋史筌高麗傳 20


十三 從遵堯錄觀宋初四朝之軍事與政治 14


十四 由宋史質談到明朝人的宋史觀 26


十五 桂海虞衡志考略 8


第十三輯


本輯收有論文十三篇,包括宋代的理學、宗教、政治、經濟、財政、科技、人物以及書志等都三十萬言。


一 朱熹集新儒學之大成 38


二 南宋湘學與浙學 22


三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上)-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上) 130


四 南宋君主和言官 8


五 北宋之邊防 32


六 宋代僧徒對造橋的貢獻 28


七 宋代役法與戶等的關係 22


八 南宋的農家勞力與農業資本 38


九 宋代書禁與槧本之外流 10


十 羅願著作考 16


十一 鄭著袁樞年譜補正 14


十二 遵堯錄史事疏證 114


十三 岳武穆夫人李孝娥女士事迹 8


第十四輯


一 金代與南宋在思想史上的再估價 8


二 南宋浙東的史學 44


三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下)-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下) 138


四 元代科舉制度 30


五 宋代監牧 16


六 宋樞密院與宋國勢之關係 10


七 北宋對西夏的和市馭邊政策 34


八 補宋史周麟之傳-兼論宋史中的缺傳 34


九 我國飲茶成風之原因及其對唐宋社會與官府之影響 98


十 契丹二元政制與元魏之關係 14


十一 南宋的農產市場與價格 48


十二 略論南宋時代的歸正人 44


十三 石湖紀行三錄考 8


十四 南宋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大奚山(今香港大嶼山)島民作亂姞末考 28


第一十五輯


一 宋代宰相制度 楊樹藩 一


二 宋代宰樞分立制之演變 遲景德 三五


三 宋太祖至仁宗朝鄉貢考 林瑞翰 六三


四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進士諸科之殿試試法(上) 金中樞 一二五


五 契丹漁獵生活與北魏之關係 趙振績 一八九


六 金初的功臣集團及其對金宋關係的影奮 王明蓀 一九九


七 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 蕭啟慶 二二七


八 宋代茶之產區及其它種類與產量 朱重聖 二九一


九 宋代湖北路兩江地區的變亂 李榮村 三五一


十 南宋農村的經濟協調 梁庚堯 四一一


十一 瓜沙曹氏兼事宋、遼顛末 蘇瑩輝 四五五


十二 花光仲仁的生平與墨梅初期的發展 翁同文 四六五


十三 南宋初開封尹宗澤〔建炎元年七月~二年七月) 葛紹歐 四九一


十四 馬廷鸞的學行與政治思想 葉鴻灑 五二一


十五 世界各國研究宋史近況簡述 宋晞 五四七


第十六輯


本輯收有論文十四篇,都四十五萬言,內容包括政治(科舉、官制、外交)、社會、經濟、科技、區域研究(地區、城市、山脈)及人物研究等。


本輯內容以宋代為主,元代只有一篇。


1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進士諸科之殿試試法(中) 126


2 宋代制科考 28


3 北宋宰相的名稱與官階 48


4 北宋科技進步原因之探討 62


5 宋代之中越關係 52


6 北宋茶之運銷制度 76


7 論南宋鄉都職役之特質及其影響 130


8 北宋對四川的經營 76


9 南宋時四川特殊化之分析 48


10 南宋城市的發展 78


11 元麗關係中的王室皇姻與強權政治 34


12 晁公武研究 26


13 論范成大知處州 12


14 新安志中之黃山 16


附錄 8


第十七輯


一 從《資治通鑒》看司馬光史諭 宋晞一


二 朱熹之排佛及其對王安石之評價 蔣義斌 一五


三 宋代三省長官廢置之研究 金中樞 三九


四 宋代的日曆和玉牒之研究 王德毅 九三


五 南宋宰輔帶銜編修制度 梁天錫 一二五


六 從澶淵之盟對北宋後期軍政的影響看靖康之難發生的原因 廖隆盛 二一九


七 宋高宗與金講和始末 遲景德 二五五


八 宋代以絲織品作為賦稅的收入與支出情形 趟雅書 二九九


九 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 黃敏枝 三五五


十 遼朝皇室的婚姻硏究 王民信 三九七


十一 諭范氏義莊 陳榮照 四二七


十二 王安石知鄞時之治續與佛緣 程光裕 四五三


十三 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關問題 黃寬重 四八一


十四 宋元時代蘇州的農業發展 梁庚堯 四九三


十五 略述元代朱學之盛王明蓀 五二七


十六 江漢先生趙復之北上與太極書院之設立 葉鴻灑 五四五


第十八輯


本輯收有宋史、西夏史論文一十三篇,都三十萬主言。論其內容,有關政治、社會、經濟、教育、軍事、名跡與史料等方面。


1 宋徽宗的決策避敵與內禪 28


2 史浩與南宋孝宗朝政局─兼論孝宗之不久相 50


3 宋代官員數的統計 26


4 宋代兩浙路的寺院與社會 40


5 宋代幾種社會福利制度─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 54


6 明州在宋麗貿易史上的地位 12


7 宋代太學之取士及其組織 50


8 宋代四川地區的州縣學 88


9 南宋時代邑州的橫山寨 40


10 淺探北宋兵器之一─「槍」的種類及其用途 26


11 宋代明州之著名山寺 38


12 宋元地方志的史料價值 22


13 「西夏」國名雜談 26


第十九輯


一 論「慶曆聖德詩」與「慶曆之治」 林天蔚 一


二 從司馬光十科舉士看北宋的舉官制度 金中樞 三一


三 王安石洪範傳中的政治思想 王明蓀 四九


四 宋宰輔領禮儀諸差遣之分析 粱天錫 六七


五 宋代湖州的文教 葛紹歐 一一七


六 邊糧運輸問題與北宋前期對夏政策的轉變 梁庾堯 一八三


七 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 柳立言 二〇三


八 南宋飛虎軍:從地方軍到調駐軍的演變 黃寬重 二五七


九 蔡襄與歐陽修之情誼 程光裕 二九三


十 汪藻對纂修史書的貢獻 王德毅 三一七


十一讀《宋史筌.通民傳》 宋晞 三三七


附錄


中華民國國際宋史研討畲志略 宋晞 三四九


中華民國國際宋史研討會雙麇目錄 三六一


第二十輯


一 宋太宗與宋初兩次篡位 劉子健 一


二 宋代明州州治鄞縣城鄉之發展 宋晞 一三


三 論宋代對外貿易中廣州的繁榮問題 林天蔚 二七


四 南宋的巿鎮 梁庚堯 五三


五 南宋建康軍府之形成與發展 梁天錫 一二二


六 車蓋亭詩案研究 金中樞 一八三


七 宋代的功德墳寺 黃敏枝 二五七


八 南宋茶商武力的發展:內亂與禦侮 黃寬重 三二七


九 金修國史及《金史》源流 王明蓀 三六五


十 蔡襄在閩之仕宦生涯 程光裕 三九一


十一 宋代湖州莫氏事迹考 葛紹歐 四三三


十二 袁樞與《通鑒紀事本末》 王德毅 四五五


十三 柯維麒《宋史新編》述評 陳學霖 四八九


十四 虞集《道園類稿》在元史研究上的價值 劉元珠 五二七


第二十一輯


一 宋代的敦遣制度 金中樞 一


二 宋代的起居注與時政記之研究 王德毅 五五


三 從南宋機速房的建立──論宋代君權與相權的升降 林天蔚 九七


四 從官箴看宋代的地方官 柳立言 一一七


五 北宋交子界制考 侯家駒 一五五


六 韓范執政兼宣撫使考 梁天鍚 一六七


七 論李覲的富民思想 陳榮照 二〇五


八 黃景源《江漢集》中的宋奸臣論 宋晞 二一二


九 宋代徽州的文教 葛紹歐 二三三


十 靖康之難對南宋以後中國傳統天文學發展的影響 葉鴻灑 二五七


十一 蘇帥石刻《天文圖》新探 黃一農 二九三


十二 宋元時代泉州橋樑建築與港巿繁榮的關係 程光裕 三一七


十三 南宋「琉球」與「毗舍耶」的新文獻 黃寬重 三四一


十四 契丹族系源流考 趙振績 三五七


第二十二輯


一 「杯酒釋兵權」新說質疑 柳立言 一


二 宋初嚴懲贓吏 金中樞 二一


三 王安石新法中募役法與保甲法的結合 宋晞 六五


四 北宋科技發展重要特色之分析 葉鴻灑 八一


五 從害韓到殺岳:南宋收兵權的變奏 黃寬重 一一 三


六 南宋的社倉 梁庚堯 一四一


七 范仲淹對桑梓的貢獻及其生活情趣 程光裕 一七七


八 范仲淹對宋代地方教育的貢獻 葛紹歐 二〇七


九 范仲淹與余靖 林天蔚 二三五


十 畢升身世及其膠泥活字版考釋 翁同文 二五七


十一 宋代澶州晁氏族系考 王德毅 二八七


十二 全真教祖王重陽思想初探 蔣義斌 三〇五


十三 馬端臨對胡寅史論的看法 張元 三二九


十四 遼金之史館與史官 王明蓀 三六一


書評


十五 宋代社會與家庭:評三本最近出版的宋史著作 李弘祺 三八五


十六 評《岳飛新傳》 李安 四〇九


第二十三輯


一 論五代初歸義軍節度使的多邊外交 蘇瑩輝 一


二 宋初的反戰諭 王明蓀 二七


三 權威的象徵──宋頁宗大中祥符時代(一〇〇八—一〇一六)探析 劉靜貞 四三


四 宋遼澶淵之盟新探 柳立言 七一


五 北宋宰輔帶銜編修校譯考 梁天錫 一九一


六 從王安石的先王觀念看他與宋神宗的關係 張元 二七三


七 宋神宗時代西北邊糧的籌措 梁庚堯 三〇一


八 宋代官府、官吏兼營商業及其影奮 宋晞 三一七


九 宋代的提舉學事司 葛紹歐 三三九


十 孫明復的經學初探 金中樞 三五五


十一 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國經》的史料價值 王德毅 四二三


十二 北宋蜀茶博馬之研究 江天健 四三九


十三 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 黃寬重 四七九


十四趟鼎與宋室南渡政局的開系 黃繁光 五一九


第二十四輯


一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聶崇義的三禮圖學 金中樞 一


二 論范仲淹在兩浙路任知州時的貢獻 宋晞 三九


三 范仲淹的政治理念與實踐──藉仁宗廢后事件為論 劉靜貞 五三


四 司馬光對東漢曹魏歴史的理解 張元 七七


五 宋代的戶多口少現象──對有關戶口統計制度的分析 蘇基朗 一〇七


六 從族譜資料中淺論宋代中原士族遷粵之兩道及其史事 林天樞 一三三


七 宋代府州的貢院 葛紹歐 一五一


八 宋夏戰爭中對於橫山之爭奪 江天健 一七七


九 試探北宋醫學教育之發展 葉鴻灑 二一五


十 宋代的地圖學 程光裕 二二七


十一 南宋的貢院 梁康堯 二三九


十二 李淑的政事和史學 王德毅 二八三


十三 《胡澹庵集》的傳本與補遺 黃寬重 三〇三


十四 從趙鼎《家訓筆錄》看南宋浙東的一個士大夫家族 柳立言 三五七


十五 郝經之史學 王明蓀 四三七


十六 蒙古族系考 趙振績 四六五


十七 曹元忠仕履與卒年新考 蘇瑩輝 四八七


第二十五輯


一 從宋元地方志看宋代兩浙路各地人口的變動 宋晞 一


二 北宋陝西路沿邊堡寨 江天健 二七


三 試探北宋火藥武器的研製與應用 葉鴻麗 五九


四 宋代伎藝人的社會地位 梁庚堯 八一


五 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 劉靜貞 九五


六 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 柳立言 一四三


七 韓絳宰輔兼宣撫使考 梁天錫 一八五


八 宋初教肖家胡瑗──體用之學的實踐 陳榮照 二二七


九 邵康節的「以物觀物」致聖說 蘇基朗 二四七


十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續(上)──王昭素、柳仲塗、胡周父,附黃敏求等的經學 金中樞 二六三


十一 蘇軾的史論 張元 二八一


十二 讀宋史胡舜陟傳 程光裕 三一五


十三 元代之史館與史官 王明蓀 三三九


十四 元好問的生平及其史學 王德毅 三五九


十五 海峽兩岸宋史研究動向 黃寛重 三七九


第二十六輯


一 宋代學術與宋學糟神 宋晞 一


二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績(下)──崔頤正、邢叔明,附杜文周、孫宗吉、馮道宗等的經學 金中樞 三三


三 北宋對於西北沿邊蕃部的政策 江天健 五九


四 北宋元豐伐夏戰爭的軍糧問題 梁庚堯 一三一


五 論宋代官府工場之工匠來源 韓桂華 一七五


六 馬擴與兩宋之際的政局變動 黃寬重 二一一


七 以閹為將:宋初君主與士大夫對宦官角色的認定 柳立言二四九


八 張浚執政兼宣撫使處置使考 梁天錫 三〇七


九 宋代的河內向氏及其族系 王德毅 三七三


十 馬光祖三知建康府的政績 葛紹歐 三九九


十一 宋代戦爭史之教學—以郾城、朱仙鎮戰役為例 程光裕 四一七


十二 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 蕭啟慶 四四五


十三 元代之吏書 王明蓀 四九九


第二十七輯


1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再續 58


2 宋代同居制度下的所謂「共財」 86


3 析論宋代綱運之涵義 32


4 北宋蕃兵 42


5 南宋浙東的理學 16


6 南宋對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鎮撫使為例 72


7 南宋的淮浙鹽場 88


8 南宋廣東摧鋒軍 48


9 孫甫的生平及其史學 22


10 《鮚崎亭集》中之胡舜陟 16


11 漢人世家與邊族政權-以遼朝燕京一大家族為中心 62


12 元史札記 20


第二十八輯


一 宋代士大夫的道德觀 28


二 北宋英宗濮議之剖析 36


三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一) 116


四 論北宋與高麗間的文化與貿易關係 14


五 趙宋敦煌曹氏之睦鄰政策與多邊外交 12


六 宋人生子不育風俗試探-經濟性理由的檢討 58


七 南宋福建鈔鹽法的推動及其失敗 36


八 福建左翼軍-南宋地方軍演變的個案研究 74


九 袁樞《通鑒紀事本末》與「紀事本末體」 66


十 胡三省史學新探:簡論《通鑒胡注》與《胡注表微》 22


十一 耶律休哥與遼宋戰爭 36


十二 女真族系源流考異 24


十三 李純甫之三教思想 20


十四 党項拓拔氏之崛起 34


十五 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遊寓興詩集》 30


第二十九輯


一 宋代國子祭酒初探 14


二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二) 136


三 析論宋代綱運之涵義 34


四 北宋西北地區官方木材產銷 28


五 宋神宗時期中書檢正官之研究 60


六 從損子壞胎的報應傳說看宋代婦女的生育問題 46


七 兩宋閩南廣東外貿瓷產業的空間模式:一個比較分析 72


八 南宋建炎御營司制度 22


九 南宋四川官鹽與地方財政 26


十 李覯「國家戰略」思想初探 42


十一 朱熹知南康軍時之治績 32


十二 宋代的成都范氏及其世系 24


十三 讀宋史筌蒙古傳 16


十四 遼與北漢興亡的關係-兼論遼與後漢、後周政權轉移的間接關係 70


十五 李德明時代的西夏政權 30


十六 元初儒士郝經的理念及其際遇 48


十七 元代的通事和譯史:多元民族國家中的溝通人物 80


十八 瓜沙史事論叢 24


第三十輯


一 宋代的聖政和寳訓之研究 王德毅 一


二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三上) 金中樞 二七


三 宋代佛教南宗禪宗統與官居士考 梁大錫 〇五


四 佛祖統紀中的本跡觀 蔣義斌 一五九


五 宋代的家庭糾紛與仲裁:爭財篇 柳立言 一八七


六 北宋時期與西方諸國陸路貿易 江天健 二六五


七 宋元時代與麗、日的交通貿易關係 宋晞 三一一


八 南宋教學行業輿盛的背景 梁庾堯 三一七


九 試探南宋地方官在農政推動上的貢獻 葉鴻灑 三四五


十 紹定四年蒙軍強行假道宋境考 李天嗚 三七三


十一 宋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以中國大陸地區出土宋人墓誌資料為例 黃寬重 四一九


十二 遼太宗入主中國失敗的琛討 蔣武雄 四七一


十三 甌脫與斡耳(魯)朵之關係 趙振績 四九三


十四 蒙元時代高昌偰氏的仕宦與漢化 蕭啟慶 五一三


第三十一輯


一 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三下) 金中樞 一


二 異論相攪──北宋的變法及其紛爭 宋晞 一二三


三 宋代的上蔡祖氏及其世系 王德毅 一三七


四 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 劉祥光 一五一


五 宋代太湖平原農業生產問題的再榜討 梁庚堯 二〇一


六 兩淮山水寨──南宋中央對地方武力的利用與控制 黃寬重 二六一


七 宋代地方官廨的修建 江天健 三〇九


八 南宋獄訟判決文霧中的「健訟之徒」 劉馨珺 三五七


九 唐宋食療概念與行為之傳衍 陳元朋 四三一


十 蒙古統治與中國文化發展 蕭啟慶 五三五


第三十二輯


一 宋代洛學之流派 宋晞一


二 馬端臨與《文獻通考》 王德毅 一一


三 杜充、沈該與宋高宗──兼論宋高宗的用人與施政 王明 三九


四 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路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為中心的觀察 黃寬重 一一三


五 宋代貢舉殿試策與政局 寧慧如 一八三


六 北宋河北路造林之研究 江天健 二三一


七 宋微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 李天鳴 二五七


八 南宋的軍營商業 梁庚堯 三一七


九 南宋中晚期的役法實況──以《名公書判清明集》為考察中心 黃繁光 三九一


十 契丹與西夏族系之關係 趙振績 四五五


十一 元朝科舉江南士大夫之延續 蕭啟慶 四七五


十二 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隠逸 劉祥光 五二七


第三十三輯


一 宋朝館閣的建置和職始考 金中樞 一


二 宋元畫院與科舉 梁庚堯 四九


三 朱熹論科舉 寧慧如 一二五


四 司馬光疑孟及其相關問題 夏 長朴 一六七


五 鄭樵《通志》──二十略的撰述與詩教 蔣義斌 二一五


六 書寫與事實之間──《五代史記》中的女性像 劉靜貞 二六七


七 歐陽修《五代史記》的君臣秩序觀—以對後周世宗的評價為例 林煌達 二九九


八 人際網路、社齒受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 黃寬重 三二七


九 論宋代獄訟中「惰理法」的運用 劉罄珺 三七三


十 試論宋人別集的史料贗值──以張方平《樂全集》為例 韓桂華 四四一


十一 宋史研究及其工具書 王德毅 四六九


十二 宋元的弩炮部隊 李天嗚 四九七


十三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 蕭啟慶 五六七


第三十四輯


一 南宋初年宰相評介之一──呂頤浩 徐永輝 一


二 陳康伯與南宋初期政局 王明 三一


三 賈涉事功述評──以南宋中期淮東的防務為中心 黃寬重 九三


四 賈似道與襄樊之戰 方震華 一三一


五 歐陽修史學探微──以《新唐書》本紀論贊為核心 葉泉宏 五三


六 永留青史與青史永留:胡寅的史學關懷 楊宇勛 一九一


七 宋本《列女傳》的編校及其時代──文本、知識、性別 劉靜貞 二二七


八 北宋的蟲災與處理政策演變之探索 葉鴻灑 二六七


九 建康府在宋元時代的地位 王德毅 三〇五


十 《嚴州圖經》與《景定嚴州續志》比較研究 寧慧如 三三七


十一 家族合作、社會聲望與地方公益:宋元四明鄉曲義田的源起與演變 染庚堯 三七五


十二 元季色目人的社會網路:以偰百遼遜青年時代為中心 蕭啟慶 四一九


十三 元代犯奸罪試析 游惠遠 四六九


十四 《飲膳正要》所見元人在營養學的貢獻 馬德程 五二九


第三十五輯


一 宋代士大夫的辭官風氣 王德毅 一


二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 吳展良 〇二七


三 墓志銘的史料價值與限制——以兩件宋代墓誌資料為例 黃寬重 〇六三


四 略論宋代北方瓷器銘記與民間制瓷業的發展 韓桂華 〇八七


五 南宋四川的引鹽法 染庚堯 一三三


六 宋代官方的祈禱 沈宗憲 一八五


七 宋婢妾、女鬼和宋代士人的焦慮 劉祥光 二四七


八 元朝的區域經濟分權與政軍合一 ——以行院與行省為中心 蕭啟慶 四二七


九 姚從吾教授傳記 王德毅 四六九


十 劉子健先生傳略兼論旅美華裔文史專業者的的歷程 周明之 四八五


十一 方傑人師對宋史研究的貢獻 梁庚堯 五〇五


十二 趙鐵寒先生傳 王德毅 五一七


十三 主持「宋史座談會」的回憶 宋晞 五二五


十四 宋史座談會簡介 王德毅 五三七


十五 宋史座談會第一至一五八次集會一覽表 五四五


十六 宋史研究集第一至三十五輯總目錄 五五九


第三十六輯


一 從李心傳《道命錄》論宋代道學的成立與發展 夏長朴 一


二 文武糾結的困境——宋代的武舉與武學 方震華 六七


三 晩宋士大夫的氣節 王德毅 一二七


四 從中央與地方關係互動看宋代基層社畲的演變 黃寬重 一五七


五 從田宅交易糾紛的防治看宋代的庄宅牙人 梁庚堯 二〇七


六 北宋衙前之役的特性與鄉戶的關係 黃繁光 二四一


七 宋代的監當官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雷家聖 三〇七


八 法律執行與地方治安——論宋代的盜賊重法 黃純怡 三七一


九 師友道存風義重:元代多族士人網路中的師生關係 蕭啟慶 四三七


十 元代非漢族婦女形象的漢化——蒙古、色目女子碑傳史料的分析 張斐怡 五〇五


《民國老課本》 精選套裝(30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敘拉古之惑 的精彩文章:

楊天石:蔣介石早年修身中的「天理」、「人慾」之戰
夏洞奇:西方是如何「著魔」的——從「古代晚期」說起

TAG:敘拉古之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