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漢原始硯台的科技認定

西漢原始硯台的科技認定

硯台是中國傳統的文房用具之一(圖1),與筆、墨、紙並稱為「文房四寶」,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意義。硯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在原始研磨器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專用的書寫硯。漢字「硯」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說文》中有「硯,五甸切。石滑也」;《釋名》中也記載到「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1.硯台主要形制示意圖:(a, b)西漢時期研磨板與研磨石組合[1,2], (c)魏晉時期池型硯[3], (d)現當代硯台(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漢代社會文化發達,作為書寫繪畫用具的硯台,開始廣泛出現於當時的日常生活之中。加之厚葬之風盛行,研板和研石在漢墓發掘中屢見不鮮(圖1a,1b),這一組合用具多被推測是早期的硯台。此外,考古發掘所見這一時期的人造墨均為細小的丸粒或碎塊狀,研磨時需要用研石輔助才便於研磨出墨漿。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這是由於西漢時期處於松煙墨發展的初期階段,尚未普遍添加動物膠,因此墨的體積均較小。然而目前尚無直接證據來證實這些關於早期硯台和松煙墨形制的推測。

2(a)寧夏中衛常樂墓地出土研磨石樣品(12SCM15:8), (b)研磨板樣品(12SCM15:9)

硯台作為漢代墓葬中一種特殊的隨葬品,雖然多與削刀、書簡、木犢、筆、紙等文書用具伴出,但由於其在發展過程中形制不斷發生變化,難以準確辨別其功用,有的曾被誤認為是穀物加工工具;而且定名也較為混亂,有「研」、「硯」、「板研」、「石板」、「石鎮」等,或簡單稱為「研磨器」。寧夏中衛西漢常樂墓地(202 BC-AD 8)出土了一套「研磨石」與「研磨板」組合形式的早期硯台(圖2),更為重要的是,二者表面均附著黑色殘留物,可為其功能的判定提供直接證據,是探究早期硯台形制演變與制墨工藝發展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3(a, b)樣品I、II總離子流圖; (c, d)樣品I、II選擇離子模式色譜圖

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課題組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仁芳老師合作指導博士生任萌,對常樂墓地出土「研磨石」與「研磨板」表面黑色殘留物開展科技分析,首先利用拉曼和紅外分析證實這些殘留物是碳黑,然後通過微損提取與氣質聯用檢測,發現其為松科植物的燃燒產物(圖3);從而證明該組合器物確實用於磨松煙墨。並通過與現代樣品的對比研究,進一步發現其中沒有添加動物膠或含量極低。因此墨粉難以持久凝結做成體積較大的墨塊,使用時需用研石壓住在研板上研磨。根據文獻記載,到了東漢時期,和膠技術發展成熟,動物膠的加入有助於制墨成型,小墨丸被尺寸較大的墨錠所取代,可以用手握住直接在硯面上研磨,使得研石逐漸失去作用,而且在這一時期的墓葬中也不見研磨石伴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尚未見漢代加膠墨丸的報道。直至魏晉時期,具有磨墨和儲墨功能的「池型硯」逐漸發展定型,並沿用至今(圖4)。

4池型硯與墨錠(引自Wikipedia)

研磨板與研磨石這一組合用具是西漢時期原始硯台的基本形制。硯台形制的演變與制墨工藝的發展密切相關,而後者加膠工藝的出現可能與漢代肇始書寫載體從竹(木)簡到紙張的轉變有關。相關文章已在線發表於A&HCI收錄期刊《Heritage Science》(遺產科學)。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碳專項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PS: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楊益民課題組有意招聘一名科研博士後,博士專業傾向有機地化、生化(蛋白質提取與質譜鑒定)或有機化學,進站研究古代有機遺存,歡迎推薦和轉發!

參考文獻: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 考古學報,1993(4):455-513.

[2]雲江.研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5.

[3]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 洛陽古墓博物館. 北魏宣武帝景陵發掘報告, 考古,1994(9):801-8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考古 的精彩文章:

TAG:科技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