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寶馬花42年創造出19輛「藝術孤品」,有錢也買不到!

寶馬花42年創造出19輛「藝術孤品」,有錢也買不到!

點擊上方

「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本文來源:私房藝術(ID:wh2dian)

已獲授權








汽車只是文明產物下的代步工具嗎?


答案為「是」,亦為「不是」。






如果說藝術往往都浮現在生活的角落,


難得是怎樣去發現它,並且理解它。



那法國賽車手Hervé Poulain就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淘藝者」。




他用自己對賽車的理解,加上雕塑家好友Alexander Calder的獨到技藝,共同創作完成了

一件賽道藝術品






BMW 的首輛藝術車,


3.0 CSL就此誕生。






對藝術和速度的熱愛

啟發了Poulain,


讓他萌生了創造「藝術車」的想法。




因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把「汽車」和「藝術作品」做關聯,更別說是融合了。






直到他遇到了BMW賽車運動總監Jochen Neerpasch之後,這部寶馬藝術車才

漸漸登上舞台,並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Hervé Poulain的賽車生涯從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末,這期間他這之間參加過

10多次

抱負盛名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




開得正是這輛開創性的BMW 3.0 CSL藝術車。






由於 「零號藝術車」 的影響力和轟動性實在是太大了,在這之後寶馬

正式開啟了藝術車項目

,並且每隔幾年都會定期發布「新款藝術車」。






1976年,第二輛BMW藝術車誕生。


寶馬為母,美國藝術家Frank Stella為父。


這是一輛各方面都更強悍的3.0 CSL Turbo.






Frank Stella是

極簡抽象藝術代表人之一,在菲利普斯學院入學,23歲時就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辦自己的展了。




創作Turbo之初,Frank笑著

說自己是賽車迷,而這創作靈感

啟發於工程學




可見這輛Turbo絕對 「忠於汽車原味」 ,


在科技中探索出的設計樣式。






不愧是極簡抽象藝術的代表人之一,


繁而有序,亂而清晰。




Frank先是用超大方格紙的黑白做底,


再用混亂而有序的網格與線條加強幾何感。


完美做到了科技原味和自由靈感的柔順結合。






然而可惜的是,這部3.0 CSl Turbo 

出征

197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卻和 「零號藝術車」 一樣——Turbo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

提前退出了比賽。






如果要說BMW藝術車的發展史,

那就不得不提

1979年Andy Warhol經手的第四輛藝術品——把寶馬

藝術車

推向新高度的一個關鍵節點




Andy Warhol不像之前的藝術家們還會先打個草稿,在1:5的比例模型上試筆先,而是和助手一起手持油漆刷

直接就在車身上畫了起來。






Andy Warhol的創作核心是想把這款M1營造出速度感。




而事實上他直接上手的粗獷風格,


呈現出了足夠的狂放和張揚,


在1979年的勒芒賽道上,


M1飛馳得就像是一匹看到獵物的野狼。






經Hervé Poulain等人的駕駛,拿到了全場第6,IMSA組別第2的成績。

可謂藝術車的大反擊!




這樣的成功

可以說和M1的創作者Andy Warhol的能力也是緊密相關。他可是個全才。




Andy被譽為「波普藝術的領袖」,


從商業插畫家起步,


是視覺藝術運動的領軍人物。




同時也是位明星式藝術家,還從事寫作、攝影、電影製片、出版商等業務。








「I adore the car, 


it』s much better than a work of art.」




從Andy Warhol這句名言里我們能感受到,


他對作品的感受不止於作品二字,


更像是

超乎一切的精神熱愛的存在。






從第5輛BMW藝術車開始,創作思路不在局限於「孤品」,而是向「量產」衍生。




使用與職業車相比更為平民向的創作材料,


維也納魔幻現實主義大師Ernst Fuchs,


完成了首次 「來自歐洲的」 藝術車創作。






比起前幾代大師更 「客觀」 的創作,


Ernst Fuchs的這輛635 CSi 擁有,


強烈的「主觀個性」和複雜的 「情感指向」 。




這是用Ernst Fuchs本人的夢境幻想——火狐狸狩獵野兔來呈現的各種各樣的經歷、恐懼、慾望以及熱愛。






1982年,這輛彷彿在黑夜中被火焰包裹的 635 CSi 作為

對於量產的一次嘗試,僅供展覽

,未曾上過賽道。






1992年的第十三號藝術車,


3-Series Racing由Sandro Chia創作而生。




「因為面孔是世界關注的焦點,


所以我想讓這輛車

像鏡子

一樣,


照出注視它的人

自己。

」 Chia說道。






Chia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曾經在汽車上塗鴉,


據說當時他看到這款原型車時,


彷彿聽到了

車在說 「畫我!畫我!」

 的叫喊聲。






作為義大利超前衛藝術代表人物,

Sandro Chia深受文藝復興的影響。




他用了

新表現主義,


給了BMW藝術車

最「非主流」

的一代歷史痕迹。


同樣,也是

最「哈姆雷特」

的自由作品。




每個人都能在這輛車上找到自己,


這也許就是

觀者與藝術最好的互動和共鳴

了。






在經歷了14代多元文化的洗禮後,

美國當代藝術家後Jenny Holzer用一種

全新的風格

征服了期待著藝術車項目的人們。




純文字可以成為藝術嗎?


「當然。」Holzer說。




她使用了作品

「Truisms and Survival」(真理與生存)中短句。其中正面車身最醒目的字樣是,




「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


(摘芒之時請助我)






就像車身攜刻的祝願亦或是信仰,

這輛15號「文字藝術車」成為了寶馬歷史上

首個也是唯一個

勒芒24小時耐力賽

冠軍






Jenny Holze

的創作理念是基於

寶馬的傳統藍色和白色為主色調

,鍍鉻字母在白天的情況下醒目可見,在夜晚還會散發藍光。




十五號藝術車以語言代替圖案,表達出言簡意賅的賽車核心——

就像是在賽道上飛馳的賽車,無需多言,只注視著前方百米處的賽道。

克服一切,拚命奪冠。






同時,十五號藝術車也討巧得表達出了

賽車與賽車手之間的忠誠和羈絆




16號藝術車——卸掉車身,鋪上「冰衣」。



詩意地表達了汽車與全球變暖問題之間愛恨交加的關係。




BMW藝術車項目,從1975年萌芽,一直到2016年已經是「祖孫滿堂」,目前共19輛。




來自全球的不同藝術家,用自己對賽車的理解和熱愛,創造出了19個

不同的靈魂




17號 

M3 GT2 By Jeff Koons in 2010 




如果說我們開的車宛如快餐店的消遣,


那寶馬藝術車就像是不同時代印記下,


「只此一次」 的至美回憶。




18號 M6 GT3 By 曹斐 in 2015




從寶馬藝術車上,

彷彿能夠看到人類對於科技不停地進行著思考。




人類與汽車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19號

 M6 GTLM By John Baldessari in 2016




也許這就像原始部落的圖騰、


街頭上的塗鴉、


紋身、行為藝術等等一樣。


人類總是在搜尋全新而富有挑戰的 「畫布」。




14號 850 CSi By 

David Hockney  in 1995




而寶馬藝術車就像是一種權衡於,


科技和自然的創意思考。




載著我們

飛駛向,


充滿誘惑力、預見、以及未知的未來。






- END -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他把禪意做在「錫」上,讓消失的手工藝重現光芒
麗塔·亞克曼:把空氣變成藍色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