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喜歡被劇透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喜歡被劇透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預警:東拼西湊,前言不搭後語,有點喪。

我有一個習慣,看一部電影之前,必須要去豆瓣找找劇透,腦子跟著進度條而不是跟著劇情過完一遍,再趁熱看看細節黨的解讀,一部傾注了幾多心血的鴻篇巨製,在我這兒還真就能這麼絲毫沒有儀式感地草草了事。

後來,我漸漸發現,我開始一件事情,有可能是出於熱情、好奇、喜歡。高中的時候老師問我為什麼不去競選某某職務。我當時回答,大概是因為,我是個被動積極的人吧。我比誰都清楚,支撐我做好或者做完一件事情的,一定不是熱情這種形而上的東西。而是責任感、考核要求、回報率這些不易變通而又容易量化的自我約束或者外在標準。不願意輕易開始,開始了就沒理由無端收尾。換句話說,有人靠拉力做事,有人靠推力做事。而我,很不幸地明顯屬於後者。我看電影,不是出於喜歡,是出於它能給我帶來怎樣的談資。

我還有一個習慣,避免晚上做決定。如果一件事情讓我猶豫不決,或者我能感覺到自己在面對選擇的時候缺少那種讓我信服的理智和冷靜,那就先晾它一晚上,第二天一早足夠清醒了再說。心臟和大腦,我更相信後者。所以我這一點不知是好是壞的習慣,也把我出於熱情而開始一件事情的可能性,磨得幾近於無。

盡量避開不必要的活動,絕大部分時間我在獨處。這和主流認可的所謂積極的大學生活大相徑庭,我甚至可以記得自己一天都說了哪些話。因為不多啊。而我把自己抽離,同事不關己的局外人一樣冷眼旁觀我所有的情緒,焦慮、低落、滿足,我其實清楚地感覺到,自己正在慢慢變得,無趣。那是一種,指甲長到了肉里的感覺。

在上海讀書的朋友L對我說過,我覺得你在哈爾濱,過得不開心。她和我說過很多話,正經的和不正經的,唯獨這句,殺傷力大到讓我一下子淚流滿面。

高二的時候,政治老師和我閑聊,她說有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是這個時代的罪人。我問了問自己,那我呢?我可以二十多分鐘寫完一篇六百字某政治課程的培訓小結,十多分鐘改完一篇拿腔拿調的官方新聞稿,字裡行間的裝腔作勢讓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個在青雲直路上油頭粉面著的中年大叔。語言矯飾是變相的語言暴力,生在舊時候,我大概只能是個刀筆吏,而做不了詩人。把外人看來你最擅長的事情,做得毫無特色,這種事與願違的乖離,並沒有讓我覺得充滿成就感,反而陷入一種自我否定的怪潭。

我反感盲目熱情勝過反感悲觀,我小心翼翼捏緊了自己的措辭和舉止,本想成為一個溫和而又堅定的人,卻不料矯枉過正,不小心變得過分自持和無趣,變得披著一張隨和的皮去暗地裡抵觸社交。

這篇充滿了負能量和喪文化的文章,大概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被我刪掉。或者我漸漸變得足夠洒脫而選擇放它一馬,寬大到可以悅納曾經這個有些莫名悲觀的自己。去年夏天,我在知乎的一個問題下編輯了答案。想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大概就是,街上機動車的牌號,突然從冀,變成了黑。我的朋友,無論你那裡街上機動車的牌號是什麼,是否有著和我一樣的顧慮和糾纏,只是希望這一路山高水長,折斷過我的莫名的哀傷不要折斷你。

開心很重要,但是不開心好像也沒有那麼糟糕。沒有什麼事情是睡一覺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睡會兒。

感謝閱讀。祝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飲冰澡雪 的精彩文章:

TAG:飲冰澡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