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同的親子教育模式,對孩子專註力的影響

不同的親子教育模式,對孩子專註力的影響

成功的教育是「虎父無犬子」,失敗的教育是「母強子弱」。有修養的父母總是把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學能力當作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

身為父母,我們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該如何陪伴孩子,增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近兩年網路上有關於8-16歲青少年走失,家人苦尋無果,報警後尋求網路幫助的尋人啟事和十幾歲孩子因為玩手機電腦,和家長爭執後輕生的新聞時有發生。

那麼孩子做出這種極端行為,造成悲劇產生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經研究發現,這樣的孩子主要是因為孤獨,他們感覺自己很不幸,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因此而感到絕望,這些孩子往往專註力差、認知偏差、行為衝動。

大部分孩子因為家庭環境與教育方式不同,導致抗壓能力小,依賴性過強。在面對學習壓力大,家長寄託期望值高的時候,往往會產生這種偏激想法。

想要讓孩子陽光、快樂的成長,父母在親子陪伴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科學專家Chen Yu曾經與同事做了一場研究。最終根據父母的不同表現,將親子陪伴關係分為三種:父母主導式、父母忽視模式、孩子主導,父母輔助模式。

1

父母主導式

父母式主導,就是父母作為主導者,永遠把孩子當做弱勢群體,什麼事情都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替孩子做主,導致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完全聽從父母操控。

比如:你還太小,自己穿不好,我幫你穿;你把飯都吃到桌子上了,我來喂你吃;這個東西太沉了,你拿不動,我來拿;這樣玩不對。。這樣弄不對。。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

父母的不斷阻止,不但不會真正的幫助到孩子,反而傷害孩子的自信心,打擊他們的探索的天性,導致孩子不能正常學習成長,還會缺乏對事情的熱衷度,最終,當孩子遇到事情時,沒有自主解決能力,只會過於依賴父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需要靠自己動手去感知、學習,才能得以掌握生活技巧。

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餵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

2

父母忽視模式

父母忽視模式,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各做各的,互不相干,對於孩子所做的事情,不管不顧,任由孩子自己發揮。

比如:父母在帶孩子時,孩子在一邊玩,父母找個安靜的地方,自己看手機、玩遊戲,孩子向父母提出一起玩時,會遭到不耐煩的指責:自己好好玩就行了,別總是叫我;我忙著呢,哪有時間陪你玩;

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常年得不到父母的關懷與陪伴,其次就是每天都可以見到父母,但是卻缺乏互動和陪伴。

現在的父母很多都沉迷於手機遊戲,經常下了班到家一邊嚷嚷著工作多麼的累,一邊還能神采奕奕的捧著手機玩遊戲,完全忽視孩子的存在,甚至對於孩子提出想和父母一起交流的時候感到不耐煩。

在孩子提出需要父母陪伴,又不斷的遭到父母拒絕時,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他,自尊心收到極大影響,同時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逐漸變得忽視別人。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美]珍妮·艾里姆

3

孩子主導,父母輔助式

孩子主導,是由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自主做事情,父母對孩子進行關注、陪伴。

在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能夠耐心的為其進行解答、分析。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能夠進行協助、指導,陪同孩子一起完成。讓孩子既能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想法與創造力,又能得到父母的支持與幫助。

身為父母應當有效的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儘可能多的陪伴孩子,並且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攬過來。讓孩子順從天性,自己多動手、動腦,有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習、成長。

當發現孩子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或某些做的不對的地方,家長應及時的進行糾正和正確引導。

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還能增強親子關係,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支持和關注,會帶來孩子的高自尊和積極的自我關注。

——蘇珊·哈特

身為父母,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應多點耐心,多一點讚美與欣賞,少一點批評和強勢。溫柔一點,隨和一點,把孩子當朋友,多和他溝通交流,鼓勵他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我們才會擁有一個更加陽光、快樂、活潑開朗的孩子!

最後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的話

我們期望得到您的關注

我們會從一而終的提供更多優質內容

您的每一次關注、收藏、點贊、留言

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也使我們感到無比榮幸

十分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搏體育 的精彩文章:

中年人理解這個世界,誰理解他們呢?
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孩子一起飛

TAG:世搏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