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李鐸VS朱關田,當代在行草書的發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的人

李鐸VS朱關田,當代在行草書的發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的人

李鐸,1930年生於湖南省醴陵市新陽鄉。第三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第四屆中國書協顧問、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理事、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特約教授、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顧問。

朱關田,字曼悼,男,漢族,浙江紹興人,1944年生。浙江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師事陸維釗、沙孟海、諸樂三諸人。作品多次入行軍 內外重大書法展覽,被收入多種書法作品專集並發表於專業報刊,為博物館、紀念館,風景名勝區收藏。

李鐸和朱關田,這倆人作為特殊人物,而且都在行草書的發展上相對比較有特點的人,筆者特意拉到一起說說。其實朱關田相對比李鐸的水平要高一點。

李鐸行草早年學郭沫若幾可亂真,後轉益多師,老筆紛披,初步形成了自家風貌。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句話:啟功桿桿,舒同彎彎,李鐸顫顫,炳森磚磚。這倒是很形象地道出了各家的風貌。

李鐸書法線條的確有抖顫的習慣,這是營造自家風貌的特色筆技之一,無可厚非。李鐸書法以行草為佳,筆毫鋪開,力重、筆實、氣厚。作品給人以蒼勁渾厚的審美感受。然每筆欲想達力可扛鼎之效果,也就忽略了某些筆畫的精細度和收縮功能,缺少一定的精緻筆陪襯,線條往往會產生粗糙的缺憾;而「粗糙」的線大致分兩種:藝術化的有意粗糙和俗化的、功技不濟的粗糙——李鐸書明顯二者均有。

缺少收縮功能的筆線放有餘,導致審美情感的傾瀉過大,而致厭煩疲勞。結字方面常常壓扁字形,欹側生姿,有虯枝盤曲之美,由於書寫時字態的橫向開張有時過大就造成了堆擠現象,那麼在章法上給人凌亂的感覺。

李鐸書在形式上的缺憾表現在線條的不統一上,常常因為局部的精彩而失掉了整體的和諧美。有時候我想李鐸書應該減掉一些多餘的線條多餘的動作再在作品上加上些許深穆氣息的話將會遙接東坡居士的靜穆神采了。李鐸書初步形成了自家面貌。有些精品水平相當高。不過在現實書壇中我們發現一個現象:有許多中老齡書家的水平較高,年齡的累加本來可以使他們衝擊大家的層次,遺憾的是很多人都停留在一個中或者中上的的藝術層次,再也上不去了。

評論他們的得失很犯躊躇,一個不上不下的層面作為一個書家他可能享盡了其藝品所應擁有的一切名譽和財富,從歷史的長遠角度來看,這些書家是立不住的。比如李鐸的用筆還可以再豐富、沉厚一些,一些結字法中的俗態結字完全可以通過臨古來化除,章法的線、字、字組的不相協調可以通過構圖觀念的改變使之趨於藝術化。可是就這麼停住了。

超高的年齡已經沒有能力再驅步精進了。另外李鐸書涉及到一個學今人和古人的取法問題。李鐸書曾一度立足於郭沫若,而郭老的行草具有很大的俗化特徵,基本功不到位導致線條質量下滑,難成一代大家。

李鐸在郭老書法基礎上的轉化不可避免地帶有某些俗化特徵,又等而下之也。時人不是不可學,比如清代趙之謙學同代人鄧石如篆隸筆法將之融入北碑而成一代大家。在李鐸書法初創期,我們總是希望隨著歲月的推移帶動藝術的前進,可事實是我們的期望常常因為書家的才氣匱乏而失落。

我認為從筆技、取法等方面的分析對於一位書家的得失只是淺表化的,主要還是看書家的藝術思想:思想有多遠,藝術就有可能有多遠;思想遠或許藝術不遠,但思想不遠,藝術是永遠不可能高遠的。

而相對李鐸來說,朱關田行草師法沙孟海,以唐斷代史考據馳名,其深厚而廣博的學識、迭出的具有還原歷史本真的成果令我輩敬仰。考據是什麼?簡言之考據就是坐冷板凳針對歷史一些懸疑問題查閱大量資料,然後以史實為依據冷靜地綜合考察、分析,最後推斷出結論,它遵循清代學人「例不十,法不立」的法則。

所以,很多從事考據的人比較「死」。因為查資料要靜、准,結論不許絲毫加以發揮,憑事實說話。久而久之,此種職業會對人的身心進行一次徹底「梳洗」,誇張一些,呼吸和血流速都會減慢。尤其是大腦,想像的空間只是停留在與考據相關的很窄的範圍內高速運行,其餘的幾乎停止,這種情況以考據高手為最。

故此,從事自己喜歡的枯燥的職業越長,通常活力就越減弱。放眼書壇中幾位考據高手,書風或靡弱或保守或淺顯,無一例外。故此,考據書家抵不過思辨書家,思辨書家抵不過專業書家。

朱關田的行草直接取法沙孟海,不同的是他將沙孟海的書法做了一番減法:沙書磅礴的氣勢變為冷靜的僵板;活潑多變的線條變短,變斷。這樣雖然在面目上接近沙孟海,但畢竟是經過藝術刪減的。不過,朱關田本應該融入一些文人可貴的書卷氣,但事實上融進了靜氣或曰僵氣而沒有流動的文氣,這是很遺憾的。

那麼,當一位文人書家刪除了活躍之氣而又無法補充進文氣之後,其作品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考據需要靜,而創作則需要動,以靜做動事若把握不當,必示人以冷麵目而違自然之道。

其實這句話還不全面,應該補充為:考據需要靜中有(小)動,而創作需要動中有(小)靜。在考據文字方面,朱關田的文字半今半古,文氣亦略僵,最難捧讀。考據出的成果亦很少提升到時代、書法發展規律等史學高度來觀照——為考據而考據,缺乏應有的思辨——靜中乏「活」是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評 的精彩文章:

在書法發展過程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草書藝術化
中國書法圈的每屆國展,簡直就是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書法流氓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