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壇里這條用磚石砌就的丹陛甬道為什麼叫丹陛橋?

天壇里這條用磚石砌就的丹陛甬道為什麼叫丹陛橋?

在天壇內壇的中軸線上,有一條連接著祈年殿、圜丘的磚石甬道,它高聳於地面,越往北走越高,這就是著名的丹陛橋,也是人們遊覽天壇的必經之路。

在這條路上行走,它好像「拔地而起」一般,比旁邊的地面高出很多,但它明明是一條丹陛甬道,又為什麼要叫「橋」呢?

天壇公園內的丹陛橋

丹陛橋,中所謂「丹」,就是紅,「陛」原指宮殿前的台階。古時,宮殿前的台階多飾紅色,所以叫做「丹陛」。

天壇的丹陛橋全長360米,寬30米。這條大道的路面並不是水平的,而是一條「上坡路」,南端高約1.5米,北端高約4米。將丹陛橋設計成上坡路有何用意?

皇帝每年冬至到天壇祭天時,必須在天壇西牌樓下轎,然後從最南邊的昭亨門進入天壇,一步步地走到圜丘壇。丹陛橋越往北走越高,象徵著皇帝由南向北與「天宮」一步一步接近,步步高升。

那麼,丹陛橋專門鋪設的三條石板路上為什麼中間一條寬、兩邊的窄?

根據古代祭祀「禮制」,正中央的寬石板路叫「神道」,西側和東側的兩條窄石板路分別叫「御道」、「王道」,祭祀時走哪條道不能亂了規矩。

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自認不能比天高,只能屈尊走「以右為尊」的御道,陪祀的王公大臣則走王道。實際上,每逢去祭天都是宦官走「神道」,因為宦官的手中捧著皇天上帝的靈位,代表的是「神」。

可是,走在丹陛橋這條寬闊的磚石甬道上,可怎麼也看不出這是座橋,又為何稱為橋呢?

這是因為「橋」被隱藏在了路基中。在這條磚石甬道中部,也就是具服台的南邊,路面下有一條券洞式東西向通道與上面的大路形成交叉,丹陛橋也因此被視為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橋。

據傳,這座「立交橋」的修建還有個傳說。

當年,永樂皇帝決定在北京南郊建一座天地壇時,曾頒聖旨:要修成「天·地」兩個境界。工匠們將北壇牆建成了圓形,南壇牆建成方形,象徵天「圓」地「方」;壇內的大祀殿更建得高大恢弘、直上雲天,彷彿天上的宮闕一般。

永樂皇帝非常滿意,但還是覺得缺少一條通天的大路。於是,詔令在大祀殿以南修一條「天道」,使皇上一步步升入天庭。這可把工匠們難住了。

後來,一位老瓦匠師傅想出了辦法。如果將整條大路由南向北逐漸升高,不就有「天道」的感覺了嗎?然而,問題又來了,當年天壇裡面飼養祭祀牲畜的犧牲所在天壇的西南角,屠宰祭祀牲畜的宰牲亭在東北角,要把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去宰殺,絕對不能橫跨這條「天路」。

於是,瓦匠師傅「腦洞大開」,在路的下面修建了一條東西隧洞,作為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通道。券洞西面的洞門叫「進牲門」,每次祭祀,都用黃絨線將「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魚,擊鼓奏樂穿洞而過,所以「進牲門」也叫「鬼門關」。

丹陛橋被不明真相的人們視為中華神床

到了現代,在人們的心中,也總對丹陛橋充滿了無限了幻想,並賦予了它很多神奇的功用。比如,它曾被很多老人視作中華神床,認為每天晚飯後過來躺一躺,不僅能治病還能強身健體。不過,後來經過健康專家闢謠,終於見不到多人扎堆躺的景象了。畢竟連古代皇帝都不敢走的路,現代人爭相去躺,總歸不太好看,您說呢?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

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eijingCom 的精彩文章:

古代用於天子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壇為何是露天的?
故宮的太和殿為何縮水了?

TAG:Beiji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