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扎堆自動駕駛,集齊BAT可以「召喚神龍」?

扎堆自動駕駛,集齊BAT可以「召喚神龍」?

自動駕駛這幾年可以說是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雖然早前就有眾多的汽車廠商試水,但自動駕駛真正邁入大眾視線,還是要歸功於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隨著特斯拉嘗到甜頭,傳統廠商(比如通用)也開始研發更為實用的自動駕駛技術。

自動駕駛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參與這場盛宴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自動駕駛領域,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能制霸行業。

阿里入局

16日,有阿里巴巴內部人士稱,他們正在研發L4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已有車輛進行常態化路測,並具備在開放路段測試的能力。目前,這一團隊由阿里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教授領導。

阿里巴巴CEO張勇曾在2016年說過:「無人駕駛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結合國內交通的現狀,無人駕駛要想在中國普及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阿里巴巴不會考慮做無人駕駛。」沒想到還是迅速的打了自己的臉。

此前,雖然阿里多次表示自己的人工智慧技術「將首先被運用在城市大腦的設計上」,但是阿里一直在研發自己的人工智慧驅動技術:2017年5月18日,在全球權威機器視覺演算法測評平台KITTI上,阿里巴巴人工智慧研究機構iDST將車輛檢測的準確率拉升至90.46%;阿里巴巴一直在研發自己的無人快遞運送服務,比如旗下的「菜鳥小G」,業內人士表示實際上已經具備了無人驅動的能力。

本次阿里巴巴進軍無人駕駛,有著非常強大的技術靠山。首先,阿里巴巴請來了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工智慧方面的教授王剛作為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他在去年三月就已投身於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布局當中。阿里巴巴計劃組建一個較為龐大的人工智慧駕駛的負責項目組,初期打算招募超過五十名工程師來保障項目的進行。

BAT齊聚

隨著阿里巴巴宣布進入人工智慧駕駛領域,「BAT」三巨頭,即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都不約而同地齊聚人工智慧駕駛和無人駕駛領域。但三者選擇進入行業的方式各不相同,或選擇併購已經具備無人駕駛研發技術的企業,或直接與汽車廠商合作,阿里巴巴選擇自主研發技術,可以說是出人意料且很有膽量。

實際上,BAT在人工智慧上的布局和未來發展方向也存在不小差異。

阿里手握「智能網聯汽車生態圈」。阿里的智能網聯業務最早在2011年實際上就已經布局好了,主要面向物聯網提供自己的服務;阿里還創立了Alios平台,通過這個平台,阿里和眾多廠商都達成了合作,一起探索汽車行業軟硬體協同問題。

百度則顯得更海納百川一些。2017年3月,百度整合自動駕駛事業部(L4)、智能汽車事業部(L3)、車聯網業務(Car Life etc. ),成立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緊接著,4月份,百度正式發布自動駕駛平台「Apollo」,為汽車行業和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提供軟體平台,幫助他們結合車輛和硬體系統,快速搭建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目前北汽、英偉達等知名企業已加入了百度的人工智慧平台。

騰訊則更注重智能汽車整體解決方案。不管是投資滴滴還是投資四維圖新這個專業地圖服務提供商,騰訊都希望通過提供全面的智能汽車服務來開拓自己的市場。2017騰訊合作夥伴大會上,騰訊自動駕駛實驗室總監蘇奎峰首次揭示了騰訊在自動駕駛方面的布局四部分:高精度地圖、場景數據、模擬平台以及硬體平台。

從以上看來,在自動駕駛的布局的打法上,百度選擇主攻技術,阿里選擇以智能互聯生態圈為核心,而騰訊似乎是要兩手抓,只不過,在技術上,其似乎更多偏向於輔助層面。

誰主沉浮?

阿里巴巴加入人工智慧駕駛戰局後,爭議也是不絕於耳。無論是此前美國特斯拉和優步的智能駕駛「車禍門」,還是現在智能駕駛市場隨著越來越多企業的加入而趨於飽和的現狀,此時入局似乎顯得不太合適。但是很多分析師也認為,阿里巴巴憑藉自身的技術和財力,加上此前的大力布局,現在加入智能駕駛領域,還是能夠分上一杯羹的。

集齊了BAT這三個行業大佬,中國的智能駕駛技術說不定可以有一個更有前景的未來。一月份的時候,國家表示「到2020年,擁有智能駕駛能力的汽車可以佔到上路車輛的一半以上」,可見,中國目前已經將「智能接通工具」作為了一個國家發展的目標。

(本文由富途資訊編譯團隊出品,編譯/官傑,校對/沈思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途證券 的精彩文章:

投資者注意,特斯拉麵臨五大風險!
美股參考:美股下挫雷軍辭職,特斯拉瑕疵比例驚人!

TAG:富途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