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個在抗戰最危險的時候唯一支持中國的國家,如今卻被漸漸遺忘

這個在抗戰最危險的時候唯一支持中國的國家,如今卻被漸漸遺忘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劉伯瘟,無授權禁轉

眾所周知,1937年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字,然後蘇聯對華貸款協定簽訂,蘇聯隨即開始根據中國抗日戰爭的實際需要,大量提供援助。蘇聯不但向中國提供了大量武器彈藥和軍事裝備,還特別派遣大批軍事技術人員和作戰參謀人員,更派遣大批空軍志願人員來華,直接參加對日作戰。這批飛行員援華比如今家喻戶曉的美國飛虎隊更早,總共來了2000多人,其中200人犧牲在抗戰戰場上。蘇聯還幫助中國開通了西北國際交通線,並在外交上給予全面支持,成為抗戰前期唯一一個全面支持中國抗日戰爭的國家。可以說在抗戰最危險的時刻,當中國人面臨亡國滅種的絕境之際,英法美等國冷眼旁觀,甚至喜滋滋地與日本做著買賣,只有蘇聯用實際行動在支持中國。

(1937年8月21日,中蘇兩國在南京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蘇聯考慮到當時複雜的國際局勢,其軍事人員不能公開援助遭受侵略的中國,所以只認可蘇聯公民作為志願者參加國外軍事行動。當敵對的國際武裝力量對本國造成威脅時,蘇聯政府多次實施對外軍事援助,不過採取的是秘密方式,在有關文件中以代號出現,對華軍援被稱為「伊格列克行動」。

蘇聯在抗戰前期的對華武器援助,在政治上是根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精神,在財政上是根據蘇聯三次對華信用貸款支付。但是,早在上述文件簽署之前,蘇聯方面就提出了援助中國抗戰的設想。1937年3月8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召開專門會議,在會上通過了中國問題的決定,其中重申提供給南京國民政府5000萬墨西哥銀元貸款,用以讓中國在兩年內向蘇聯購買飛機、坦克以及其他軍事裝備;中國在6年以內用錫、鎢、桐油和茶葉等物資償還,並同意在蘇聯訓練飛行員和機械師。

(蘇聯援華的T-26坦克)

根據這一決定,1937年9月以楊傑為首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在莫斯科順利買到了大批武器裝備,包括重型轟炸機70架、驅逐機165架以及其他軍事物資。這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最早得到的外國大宗武器支援。當時淞滬會戰失敗,南京失陷,這些蘇聯武器的到來緩解了中國軍隊裝備的匱乏,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精神。

此後蘇聯援華的武器裝備,都是由中國開列裝備種類和數量,貨款從蘇聯貸款中支付,中國按照協定提供錫、鎢等資源折價沖銷。蘇聯方面還負責將提供的武器裝備運送到中國境內目的地,中國方面只需要負擔從邊境交貨站點運到境內最後目的地的費用,大大節省了運費。對於中國訂購的武器種類和數量,蘇聯都是一次給足,不拖延供貨。1937年9月第一批訂貨籌備運輸時,中國方面臨時提出希望追加重型轟炸機訂貨,蘇聯方面表示同意,多給了6架,還派來教官和機械師6名。

(蘇聯援華的T-26坦克)

為了及時給中國提供武器,蘇聯政府組織了大規模運輸,在遠東和黑海港口動用十餘艘遠洋貨輪,在蘇聯境內的鐵路線上動用了5500節火車車廂。在中國境內的新疆公路上,蘇聯方面動用了5200多輛吉斯卡車,為將武器快速運往中國戰場還組織了專門的運輸航空隊。蘇聯政府稱,整個供貨過程——包裝、運載、運輸——有一萬多名蘇聯公民參加,他們不論什麼時間和什麼地點都忘我地工作。

(蘇聯運送援華物資)

蘇聯援華武器裝備的數量和種類,中蘇雙方檔案的記載出入較大。中國學者考證,蘇聯提供飛機904架,其中輕重轟炸機318架,坦克82輛,汽車1526輛,牽引車24輛,各類火炮1190門,輕重機槍9720挺,步槍50000支, 步槍子彈16700萬發,機槍子彈1700萬發,炸彈31100顆,炮彈187萬發,飛機發動機221台,以及飛機全套備用件、汽油等軍火物資。俄羅斯學者則考證,蘇聯共向中國提供1235架飛機,1600門各種口徑火炮,14000餘挺機槍,50000支步槍,1800萬發子彈,31600枚航空炸彈,大約200萬發炮彈,當時中國空軍機場裝配的飛機事實上完全由蘇聯飛機組成。

(抗戰期間蘇聯援華的吉斯卡車)

當時蘇聯援華武器裝備中,最重要的是飛機。賣給中國的飛機直接從蘇聯紅軍現役飛機中抽調,性能良好。當時中國還向英法等國購買飛機,困難重重。比如1937年9月,孔祥熙向英國購買飛機20餘架,向法國購買飛機44架,全付現款,價格比蘇聯飛機高出一倍。即便英法完全放開供應,當時外匯奇缺的中國也無力支付。兩相對比,蘇聯援華軍事裝備的珍貴,可謂不言而喻。參考資料:《蘇聯與中國抗日戰爭史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毅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日本應該慶幸被美國核爆,若是蘇聯用此神器日本將在海底!
這個華人才是一戰第一狙擊殺手,戰後卻死於窮困潦倒無人知曉

TAG:宋毅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