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東莞』,如何從山東到了廣東?

『東莞』,如何從山東到了廣東?





這是一段奇幻的漂流。故事的主角,是東莞。


兩千公里、兩千多年——時空交錯。我們在這個地名身上,看到了

顛沛流離的漂泊、與鳳凰涅槃的重生


東莞在經濟領域的傳奇,毋庸贅言。這個坐落在中國珠三角的廣東名城,端坐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的包圍中——在這個星光熠熠的超大城市群中,東莞並沒有黯然失色,它恰到好處地抓住時間和地緣賜予的良機,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叱吒風雲。


然而,鮮有人知它身世的真相。


一南一北:地圖上有兩個東莞


字面上的「東莞」,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那東面的河中央,長滿了油油的蒲草

。莞的本意,指的是一種生長在廣大中原地區的,一種帶有香氣的蒲草,我國的先民很早就用它來編織生活用具(《說文解字》:草也,可為席)。



|電影《致青春》的女主之一叫「阮莞」|


《詩經》這樣歌頌用「莞」做的席子:



下莞上簟,乃安斯寢。乃寢乃興,乃占我夢


大體意思是:鋪上莞席來睡覺,好舒服啊。早起早睡身體好,做好夢啊。


那麼,「東莞」是如何產生的呢?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寫詩的北方中原人見到了「莞」,並給他命名。照這麼說,南方的「東莞」,並不是土生土長,而是來自兩千多公里外的中原,即黃河流域中下游。



|廣東-東莞市地理位置圖|


底圖:谷歌中文版


電子地圖上,我們輸入「東莞」很容易找到它的所在。如果夠耐心,你會發現:除了廣東省的「東莞市」,還有一個不起眼的「東莞鎮」——坐落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最偏僻的東北角。



|山東-東莞鎮地理位置圖|


底圖:手機百度地圖



|兩個東莞位置關係及車程示意圖|


製圖-大地理館


兩個「東莞」,相隔近2000公里,取名只是巧合,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一個是如日中天的城市群熱土中的明星大城,一個是默默無聞的山東丘陵里的小鎮,


它們之間,難道真有故事?不但有,而且有!


也許是因為經濟領域的炙手可熱,東莞的歷史文化便很難被輿論關注,查閱「東莞」地名之源,媒體中流行最廣的說法是:它跟一種叫「莞香樹」的香料植物。莞香樹分泌的一種樹脂類香料叫莞香。唐宋時期,這種樹在廣東廣泛栽培,其中以東莞地區出產最優,「東莞」地名因這種植物而誕生。


這種說法從邏輯上靠不住。從字義來看,莞最早命名的是一種水草,至少在春秋時已經出現,而千餘年後的唐宋,「莞」直接被用於命名另一種植物,實在突兀。而廣東東莞地名的前身,則在唐宋之前就已經出現:古時官、莞、管同音,經常互相替代使用——距離東莞不遠的地方,西晉時期有了「東官郡」,後世有時也寫作「東莞郡」,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統一標註為「東官」。


如此一來,應該是先有「東莞」,後有「莞香」——以產地命名風物,符合邏輯常識。


蒲草之城:漢晉時代的山東東莞


更早的、名正言順的「東莞郡」,並不在南亞熱帶濕熱的珠三角平原,而是在黃淮之水與泰山山脈庇護下的齊魯大地。

東漢史學大咖班固先生,在《漢書》中首開《地理志》,他明確地記載了兩漢時期的行政區劃,「東莞」作為地名第一次留在了文獻中:



「琅邪郡有東莞縣」


意思是,琅琊郡,有個叫「東莞」的縣。戰國開創郡縣制,秦漢沿襲下來。郡、縣是當時的兩級地方行政區劃單位。


三國時期的孟康在這句話後邊進行了註解:「故鄆邑,今鄆亭是也。」這裡說的是,東莞縣所在地,過去有一個叫「鄆」的城。


鄆邑,是個啥東東呢?春秋時期重要的城池叫「某某邑」,這個鄆邑位於齊國、魯國和莒國邊境結合部,長期被魯、莒爭來爭去,為邊境重鎮。(據《春秋》記載:「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西晉杜預註:「鄆,莒、魯所爭者。")



|春秋時期「東鄆」地理位置及齊、魯、莒三國地緣形勢|


製圖-大地理館


(註:莒後來被齊國滅掉,今山東莒縣周圍為其故地)


魯國有兩個鄆——在都城曲阜西邊的稱為「西鄆」,都城以東的稱為「東鄆」。看過《水滸傳》的小夥伴,對鄆這個地名並不陌生,梁山好漢第一名宋江哥哥的老家是山東鄆城——西鄆的城址就在鄆城縣。


|新版《水滸傳》劇照中的鄆城縣衙|


宋江飾演者:張涵予 導演:鞠覺亮


今天「莞」的發音有兩個:一是guan,同管;一是wan,同完。先秦時期,與此大不相同,當時鄆、員、莞,發音接近。春秋時的「東鄆」故地,到了漢代就設了「東莞」縣,最早歸琅琊郡管轄。是的,琅琊榜里的「琅琊」,鼻祖就在這裡!


西漢的琅琊郡範圍:跨今山東臨沂東部,日照、青島沿海,及淄博、濰坊、煙台南部地區。當時的東莞,是琅琊郡西部邊陲的一個縣。



|西漢琅琊郡範圍及東莞縣位置|


製圖-大地理館


除了發音接近鄆,「東莞」的得名也跟當地盛產蒲草有關。詩經中的「下莞上簟」,寫的是周朝都城鎬京(關中平原西安附近)周邊的風景——東莞縣(山東)所在的地區,氣候環境與關中類似,河灘濕地遍布蒲草,合情合理。


文獻也可以印證。《周禮·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浸沂、沭,其利蒲、魚。」這裡說的是,周朝東方(主要指山東齊魯一帶)有沂河、沭河(淮河在山東、江蘇的支流),那裡出產魚類和蒲草,人們因此而獲利——東莞縣所在,正好就在這兩條河所在的流域。


因植物而得名,在當時很普遍。魯國被楚國滅掉之後,都城周邊被設為「蘭陵郡」,命名來自蘭花,以及魯國的丘陵地理環境。東莞所在的古莒國,其國名「莒」也是一種植物。如,《說文解字》說:「齊謂芋為莒。」齊國人,把芋一類的植物稱為「莒」(或許是不同方言發音所致)。


先秦至漢代時期的山東東南部,今天的沂蒙山區一帶,是個盛產文藝地名的地方:蘭陵、琅琊、東莞,作為郡名,這三者管轄的土地曾經彼此相鄰。相比蘭陵和東莞,「琅琊」的出現更早,最早出自《山海經》:



蓋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秦設立的首批三十六郡之一,就有琅琊,城址最早在今青島琊鎮。西漢沿襲秦建制,到了東漢時期,琅琊郡(琅琊國)中心南移至臨沂附近,被封為諸侯國的這一地區,依然管轄「東莞縣」。此時的東莞,從一個偏遠縣,變成了腹地縣。





|西漢琅琊郡範圍及東莞縣位置|


製圖-大地理館


東漢時期,當北方的東莞成為縣城時,今廣東珠三角的東莞地區,還是未開發的蠻荒海灘,不僅沒有郡縣,而且還常常被海侵。


當時,整個珠三角地區也只有一個南海郡的建制,廣袤的地域上,地名寥寥。


(下圖:黑色字體為古地名)



|東漢-南海郡|


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由此可知:「東莞」地名最早出自北方的山東,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東漢末期,曹操把持朝政,從原來山東地區的齊郡、琅琊郡中分出土地,設置了東莞郡,作為地名的東莞,由縣級上升到郡級。等到他兒子曹丕建立魏國,沿襲了這一制度。從三國到西晉,「東莞郡」的建制,持續了百餘年之久。


通過我館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重新繪製的東莞郡地圖可以看出:當時的東莞郡駐地和縣城駐地,是分開的,但都位於沂山山脈東麓沂河上游沿岸,背山、傍水,中國古代聚落選址一向如此。



|東漢末至三國魏-東莞郡範圍及東莞縣位置|


製圖:大地理館


司馬懿後代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之後,東莞郡範圍略有擴大。


|東漢末至三國魏-東莞郡範圍及東莞縣位置|


製圖:大地理館


此時,兩千公里外的珠江口,已經悄然發生變化。漢代之後分三國,老孫家建立的吳國,控制廣東地區,為了在三足鼎立的局勢中不落下風,南方政權必須向大自然要生產力,在前代基礎上對廣東進行了進一步開發。


隨著人口增長,圖上的縣城地名比之前增加了不少。到了西晉時期,原南海郡北部土地,分出了始興郡。


但是,今東莞地區依然荒蕪,地圖上也沒有出現相關地名。



|西晉-南海郡|


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奔向江南:寄人籬下的江蘇「東莞」


西晉政權極不穩定,先是王侯動亂,又有五胡亂華。對於山東地區的東莞郡來說,十分不幸:它境內內有五蓮山、沂山的屏障,又有沂河、沭河可以通航,地理環境條件比較優越。但是,其南方一片坦蕩,入侵者很容易進入。



|西晉-南海郡|


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東莞郡所在,一開始就是諸侯國魯、齊、莒對峙的結合部,今東莞鎮綿延的一段春秋戰國時的齊長城,就是最好的實物見證。這段逶迤在沂山余脈——九頂蓮花山上的長城,位於沂河與濰河的分水嶺上,著名的齊長城穆陵關就在附近。



|東莞鎮齊長城遺址|


東莞郡一帶,在戰國以來的山東地區,因為軍事地位重要,又以丘陵地形為主,屬於後開發地區。晉代發生動亂,它的命運立刻發生了大轉折。


晉室衣冠南渡,建立了偏安東南的東晉王朝——江蘇以北的北方地區陷入了五胡十六國紛爭的局面。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期地圖|


東晉前期,丟掉了黃河以南的山東,東莞郡先後被前趙、後燕、前燕、前秦、南燕統治,東晉後期劉大將軍劉寄奴北伐,收回了黃河以南的山東土地——北方的東莞郡,又被東晉、劉宋統治。



|公元417年東晉疆域地圖|


製圖-蒼天熊貓


可以說,這一塊土地,前邊放火剛滅,後邊又有人來放火。東莞郡,恰好在南北政權的結合部。處在對峙前沿的它,註定了要經歷城頭變幻和不斷漂泊的下半生。


東晉大將、南朝宋創始人劉裕最重要的戰績——北伐滅鮮卑政權南燕,此戰軍隊北上,就經過了東莞,當時東莞縣城始於三國曹丕時期,後被南燕國主改名團城,但懷著故土鄉愁悲傷的東晉人懷著對故土的依戀,仍舊稱為「東莞」


《晉書》卷一百二十八記有,「王師次東莞」。東晉義熙五年(409)的四月,劉裕從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水路出發,一路浩蕩,一個月後到達至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大軍改乘船為徒步,經東莞,越大硯山的齊長城穆陵關舊址,於當年六月到達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濰坊青州市)。



|公元409年東晉滅南燕進軍路線圖|


這次北伐行動,算是南朝在中原統治的迴光返照。北魏佔領東莞郡之後,在此設立琅琊郡,東莞地名僅有「東莞縣」,郡一級的東莞從此離開北方大地。


南朝宋一度控制黃河以北,南北朝的齊,又把山東徹底丟了——此後整個南北朝時期,南方政權再也沒有踏上北方東莞一步。


在北方,北朝魏、東魏、北齊,先後控制山東,東莞郡建制一直保留。



|北魏時期南青州範圍及東莞郡、縣治位置圖|


製圖-大地理館


就在中原人建立的偏安政權失去東莞郡之後,我們發現:珠三角地區誕生了一個標註為「東官郡」的地名,這個郡的治所駐地並不固定,先後在寶安、懷安、增城輾轉。


這個「東官」跟後來的東莞市,有沒有關係?這個「東官」跟原來北方的東莞郡,有沒有關係?從時間節點和先後順序來看,可能性非常大。


「東官郡」治所並不在今東莞市,但距離不遠。按照前文所說,東官或東莞,應該是因為讀音接近導致的兩種寫法。


「莞」字來自中原的蒲草,而早期人口稀疏的珠三角地區,人口稀少——無論東莞或東官,都不是來自本地。而此時的北方東莞,恰好已經淪陷——此時南方出現「東官」,很可能是出於北方故土的紀念。


此時,東莞尚未有大規模香料種植,所謂的「香料得名」說,可謂無稽之談。



|東晉-南方「東官郡」位置圖|


底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南朝宋-南方「東官郡」位置圖|


底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南朝齊-南方「東官郡」位置圖|


底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南朝梁-南方「東官郡」位置圖|


底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南朝梁-南方「東官郡」位置圖|


底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自南方政權丟失北方東莞以來,「東莞」並非只出現在廣東。


我們知道,近代以來,包括皇族和北方世家大族在內的中原人,開始了一場所謂的「衣冠南渡」,人口、制度、文化、生產方式等都陸續南下傳播。



 《晉書?王導傳》:「洛京傾複,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晉書?地理志》:「永嘉之亂……幽、冀、青、並、兗五州及徐州之一淮北流人,相率過江淮…… 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


綜合史料,西晉末年南遷的北方人約有90多萬,占整個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它們主要的遷入地是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尤其以江南為主——之所以將這些北方來的世家大族,安置在這裡:一是,這一帶是南方開發較早的地方,土地富饒,能夠養活足夠的人口;二是,王朝統治,需要他們的擁戴與支持。


我們會發現,在都城建康(南京)周圍,郡縣地名的分布遠比其他地方密集,而且分布著許多特殊的,從北方舶來的地名,這種現象被歷史學家稱為「僑州郡。」


僑,就是寄居在外的意思。北方的故土丟了,為了安撫這些南遷的人,寄託他們濃濃的鄉愁,於是就在江南設置了原有州郡縣的建制。



|東晉-南方「僑州郡縣」分布|


底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宋書?州郡志》: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晉書?地理志》:是時,幽、冀、青、並、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率過江淮,帝(元帝)並僑立郡縣以司牧之。




《晉書?地理志》: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東莞、南平昌等郡以屬徐、兗二州。




《宋書?州郡志》:南東莞太守,領縣三:莒、東莞、姑幕。戶1424,口9854。


王、諸葛、劉氏等大家族所在的琅琊,以及鄰近的東莞、蘭陵等郡,都在此之列。東莞郡、縣,曾被安置在徐州、晉陵(今常州一帶)、安宜(今高郵一帶)。




|南朝齊-北東莞與僑寄東莞郡位置圖|


底圖-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漂泊、僑居中的「東莞」,湧現出徐邈、臧琨、劉穆之、劉勰等優秀人才。


春秋至西晉,是山東東莞的時代;東晉南北朝,是江蘇(集中於該省的江南地區)東莞的時代。但是,這兩個階段的東莞,在眾多州郡中,名聲並不算顯赫。畢竟,東莞所在,軍事地位大於經濟地位。


相比出了王氏、諸葛氏的琅琊郡,東莞所出人物,話語權要小得多。


到了隋代結束分裂,山東東莞舊地依舊有「東莞」。或許因為歷史地理格局大變,或許因為原有世家大族已經不在,物是人非,新移民對東莞並不眷戀,東莞為名的郡退出歷史舞台,僅有「東莞縣」保留下來——它的上級單位是高密郡。


到了唐初,山東地區的東莞又降為鎮,地點也從古東莞縣城址,遷徙到今東莞鎮所在的地方。



|隋代-高密郡範圍及東莞縣位置圖|


製圖-大地理館



 清代-山東沂州府「東莞集」(鄉鎮級別)|


製圖-大地理館



|山東日照市莒縣東北角的東莞鎮位置圖|


製圖-大地理館


南海生香:名動天下的廣東東莞


東莞最顯赫的時代,當然是廣東時代(宋至今)。


隋唐時期,「東官郡」暫時消失。經歷了五代之後,北宋版圖上,在今東莞市區出現了「東莞縣」——有人考證,廣東「東莞」正式記載地名,在隋唐之際,這也恰恰是北方東莞撤縣時期。


不過,隋唐時期的廣東東官或東莞,可能也有地名,但因為級別低,未能被提及。


宋代大舉對外開放,貿易空前興盛,位於沿海的東莞因生產和運輸香料而繁榮,也就有了今天所說的「莞香」。在兩宋地圖上,東莞縣以南沿海,還有「東莞鹽場」——可見,除了香料,海鹽加工也是廣東東莞古代的重要產業。


開頭曾提到,山東東莞與廣東東莞,時間上一先一後,但並沒有確切證據顯示二者的直接聯繫。


不過,我們可以合理推斷:東晉以來,除了江南,其他地方也多少有「僑州郡縣」設立,廣東這個「東莞」,是否也是一例呢?中原人南遷,民間仍有以故土命名習慣,以至於後世影響了官方的行政取名,廣東東莞是否是山東東莞移民的後裔帶來的呢?


古代地圖上的「東莞鹽場」,留下了蛛絲馬跡。


廣東東莞理工學院的黎誠先生考證後,認為:



「僑置郡」所管轄的「郡民」(即北方移民)被安置在當時人煙稀少的南方,被賜予較廣闊的土地,利用他們身上所擁有的較先進的生產技能,去開發這些「荒蠻」「煙瘴」之地。


東莞地區的鹽業,也許是為了安置來自北方的擁有較高製鹽水平的移民,而如果這個猜測成立的話,那麼這些移民就很有可能是來自山東(今天日照地區)沿海的移民。


當時的其它地區,都屬於內陸,只可能擁有「池鹽」或「岩鹽」,與「海鹽」的生產有較大的差異。而山東的「東莞地區」……居民大量外流以躲避戰亂,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如果真是如此,為何沒有直接記載呢?比較可能的原因是:「東莞」這個地名,在當時不算是顯赫的地方,名氣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官方史書記載歷史事件,如北人南遷,文字多集中在都城長安、洛陽、開封及周邊地區,即狹義的中原。漢至西晉的東莞,不僅遠離河南,而且在山東也屬於人口較少的郡,關注度比較小。同時,它總是處在對峙前線,動亂的環境,不利於本地、本族歷史的完整記錄。


當然,關於廣東東莞的得名,還有其他說法:這裡的莞,跟北方東莞聯繫不大,跟莞草關係也不大,其實就是由「東官」而來——而三國兩晉以來的東官郡,則來自漢代就有的「東官場(鹽場)」。廣東科技學院的學者梁燕紅考證認為,公元前110年的西漢東官鹽場是「東官」的之始,而山東之東莞縣設立於公元前127年——兩者起源前後只差17年,不太可能短時間內發生聯繫。


綜合來看,關東東莞得名:有鹽場說、香料說、北方移民說。香料說從常識上說就講不通,所以基本上被CUT掉。爭論主要集中在被移民說與鹽場說上。


如此來看,「東莞」之謎,依舊沒有莫衷一是的答案。但不管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三個地區的「東莞」地名,大致住主宰了時間前後相繼的三個時代。


山東東莞


得名春秋「東鄆」或蒲草,漢晉是屬於它的時代


後世雖然地名保留,但日漸沉默,今有小鎮一枚


江蘇(江南)東莞


來自山東東莞的「僑置」,東晉南朝是屬於它的時代


南東莞雖名噪一時,但最後融入江南,地名消失


廣東東莞


經歷了「東官場」-「東官郡」-東莞縣-東莞市,唐宋至金是屬於它的時代


除了時代機遇,東莞自身經濟文化實力也十分強大,古代除了袁崇煥以及眾多進士,近代更是有蔣光鼐、陳伯陶、何鏡堂等大咖。



|北宋-廣東東莞縣|


製圖-大地理館



|元代-廣東東莞縣|


製圖-大地理館



|明代-廣東東莞縣|


製圖-大地理館



|當代-廣東東莞:城市出行軌跡星雲圖|


製圖-滴滴出行


山東東莞歷史最久,為什麼卻沒有名氣?


山東東莞因為「土斷」,導致傳承基礎削弱;江蘇東莞則因為「寄人籬下」,最終被強勢的江南文化所融合。


反觀廣東東莞,自宋代以來,城市中心從未遷徙——有利於名聲的積累和持續傳播。到了今天,媒體傳播跟古時候不是一個量級。所以,南東莞名氣大於江南時期的東莞、與故地山東東莞,是歷史積累的結果。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廣東東莞靠著「世界工廠」的經濟實力,聲名遠播,而珠三角城市群經濟的高度發達,更讓東莞佔領了話語權高地。


今天的山東地圖上依舊可以看到東莞鎮——鄉鎮級別的東莞,始於唐武德年間,已經持續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來,這裡不溫不火。如今這仍是一個以農產品、鄉村旅遊、石灰礦開發為主業的小鎮。它的交通位置不差,東靠206國道,329省道東西穿越,日東公路、濟青高速南線從這裡穿過。


105平方公里的東莞鎮,人口只有不到4萬(當地鎮政府官方數據),它今天的地理位置依然跟古時後十分相似:位於諸城、沂水、五蓮、莒縣結合部,就像它當年始終位於諸侯國與諸侯國、南朝與北朝、郡與郡之間的對峙地帶一樣。


它擁有一段保存較完整的春秋戰國齊長城——長城與東莞地名,比這裡的任何事物都要古老。如果不是南方那位同名的東莞,這個小鎮或許比現在更默默無聞。


一個小小的地名,也濃縮和映照了中國大地2000多年來的歷史變遷。


東莞


(不考慮其他聯繫,單說地名意義上的)


它從沂河、沂山出發


一路向南,先後目睹


淮水的流淌、長江的奔流、珠江的浩蕩


這就是東莞地名的漂泊史


它大體上書寫了這三部曲


生於山東


僑居江蘇


成名廣東


參考文獻:


1.[春秋] 左丘明《左傳》,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


2.[春秋]孔子輯錄:[東漢]鄭玄:注,《詩經》,「小雅·斯干」篇,清阮元校刻本


3.[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沂水」篇


4.[民國] 楊守敬、熊會貞 注釋:《水經註疏》,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1989年6月


5.張同旭:古東莞考——古代東莞郡、東莞縣;莒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官網


6.黎誠:「東莞」地名來由考辨——基於文獻史料的「移民說」探析[J];《嶺南文史》;2015年03期


7.梁燕紅:從東官到東莞:東莞得名由來——兼與黎誠先生商榷[J];《嶺南文史》;2017年01期






來源 |

大地理館

(ID:geo-museum)


作者 |  

羽見


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男人無法抵禦黑絲?


點擊圖片閱讀 |為什麼男人總是想靜靜


點擊圖片閱讀 | 一篇文章讀懂貿易戰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

給壹讀君

點個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為什麼熱衷玩知識競賽?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