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少來:好制度需近情理

周少來:好制度需近情理

制度,是人們的行為規範,是個體行為的內在激勵。好制度,構成人們行為的正向激勵機制,得到行為人內在的認同和尊崇。好制度還意味著,不但行為規範良好,也能得到落地執行。

自從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以來,各地黨政部門不斷推進位度規範建設,相繼出台了不少政策,對加強公共權力的運行和監督,起到一定的制度保障作用。但是,在各地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一些黨政部門出台了諸如「全天候禁酒」「全痕迹管理」「二十四小時監督」等制度規定,引起社會議論紛然。

例如「全天候禁酒」規定: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所有工作人員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飲酒前均應向所在黨支部書記報備,並填寫飲酒報備登記表備查,同時還需工作人員在安全到家後反饋監督報備。又如「全痕迹管理」規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每天的工作「痕迹」都要「記錄在案」,當天「接了幾個電話」「處理了哪幾項事務」「開了什麼會議,有哪些主要內容」「接待了什麼來訪者」……統統都要「有痕迹可查」。

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制度規定是怎麼制定的?誰來監督制度執行?如此高昂的執行成本能保證制度落實運行嗎?

其實,任何制度的運行都需要「制度成本」:第一,決策成本。制定製度的依據是什麼?問題信息從哪裡得到?通過什麼會議「決策」?誰來「決策」?第二,執行成本。制度規定誰來落實?用什麼人力、財力來保障落實?制度落實後行為人有什麼反映?制度績效如何評估?第三,監督成本。誰來監督制度運行?八小時之外又是誰來監督?發現違反制度規定後誰來判定「違反程度」?又是誰通過什麼程序做出「處罰決定」?

在各級政府人力、財力有限的「硬約束」下,不可能給每位工作人員的身旁「再派」一位「監督人員」,看看他們是否在春節期間與親人喝酒,查實他們每天接了幾個工作電話。「看上去很美」的制度,如果執行成本太高,以至於根本「無法執行」,那就只能「說在嘴上,掛在牆上」。

那麼,這些「看上去很好,但又不能很好執行的制度」,為什麼在各地並不鮮見呢?其實,還是各種形式主義痼疾在「作祟」:制定「制度」時,不做調研,甚至不接「地氣」、不近「人情」。「上無法律依據,下無問題實際」。迫於各種壓力和政績衝動,匆忙中出台、甚至「拍腦袋」制定的所謂「制度創新」,由於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地執行,也無法得到工作人員的真心認同和服從,大多處於「虛置狀態」,時間一久,便可能「不了了之」。這些所謂的「制度規定」,不但浪費了寶貴的組織資源,挫傷了幹部主動創新的積極性,也損害了黨政部門的組織權威,損害了黨紀國法的嚴肅性。

制度最根本的還是要落在實效上。依法治國、切中問題、符合實際,大力推進位度建設,才能有真正的「好制度」。(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賴清德用「九陰真經」回復管中閔,島內網友為此笑翻了……
美國「台旅法」頭號推手訪台 島內媒體:來催尾款了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