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興之地,正定八大寺,你知道都是哪些嗎

龍興之地,正定八大寺,你知道都是哪些嗎

正定位於河北省城石家莊以北15公里的古城,不僅是趙子龍的故鄉,還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的國都,在歷史上曾與保定、北京並稱為「北方三雄鎮」。正定有著「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稱。古城裡不僅古塔眾多,還有諸多年代久遠的八大古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隆興寺。隆興寺又被稱為「正定大佛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並成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設有戒壇。殿內不僅留存著數幅明代壁畫,還有一尊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這座觀音像一改以往端坐蓮台,手持凈瓶的形象,閑逸自若踞坐正中,臉龐秀麗,神態恬靜,鳳目微張,姿態優雅端莊,具有溫文的女性風姿。使宗教概念與世俗生活中的典型形象交融一體,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觀音像。

隆興寺,以寺里的大佛而聞名於世。一座大悲閣突立在隆興寺高低錯落的建築群中,那銅鑄的大佛佇立在大悲閣內。大佛高20餘米,大佛有四十二臂,各持日月、星辰、鐘鼓、杖缽法器,可主宰世界萬物;每隻手上有一隻眼,可洞察人間一切。這裡只有高度、沒有縱深,人們來到大悲菩薩前,必須竭力仰視,才可窺見這個大悲菩薩的全貌。

隆興寺山門在河南,天王殿就是寺院正門也算是一奇。

「東方美神」 倒坐觀音

廣惠寺,俗稱花塔寺,位於河北省正定縣生民街路東。正定廣惠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4),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寺院興盛時期東西寬196米,南北長239米寺內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天王殿、前殿、華塔、地藏殿。因寺內建築現僅存一座華塔,所以又稱「華塔寺」。廣惠寺花塔,中國花塔的代表之作。塔高33米,塔身四層,因底層四隅各建一六角形亭狀小塔,故而也有人將其歸類為「金剛寶座塔」。該塔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後塔毀,現存為金代遺物。廣惠寺花塔造型奇特,雕飾華美,堪稱中國磚塔中造型最奇異,裝飾最華麗的塔。

天寧寺,名叫天寧寺的很多,如北京天寧寺、安陽天寧寺及陽泉平定天寧寺等。 正定天寧寺建於唐懿宗威通年間(公元860—874中),原名大藏院,北宋賜額承天寺,政和年間始稱天寧寺。時寺院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牌坊、重門、天王殿、前殿、後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築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民國初年,寺院屢遭厄難,殿堂一一毀壞,現獨存凌霄塔。天寧寺靈霄塔,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系木結構,故稱木塔。始建於唐咸通年間(860-874年),歷代均有修葺,現存為宋、金建築。塔為磚木結構的9層樓閣式塔,通高41米,平面呈八角形,聳立在八角形台基上。塔身一到四層是宋代在唐塔殘址上重建,全磚結構,其上各層側 為金代重建,磚木結構。每層正面各闢拱形洞門或直欞窗,四層至九層,半拱、檐飛皆為木製。從第五層開始,各層高度逐層收縮,給人以輕盈挺拔之感。此塔的最大特點,是在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的木質通天柱,並依層位作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檐相連,塔剎原為鐵鑄,九層相輪呈棗核狀。這樣的結構國內現存僅此一例,極其可貴。

開元寺,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凈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

開元寺是歷史最久的,目前只留下天王殿、唐代鐘樓、須彌塔。須彌塔九層,建於唐貞觀十年,和西安小雁塔建築風格相似。鐘樓里的唐代銅鐘高2.9米,直徑1.56米,和姑蘇寒山寺鐘齊名,是現存唯一唐代鐘樓開元寺,位於正定縣城內常勝街西側。始建於公元540年。原名為凈觀寺,至隋開皇十一年改叫解慧寺。唐開元年間做過重修,改名開元寺,開元寺內的建築大都已毀,現在寺內僅存須彌塔和鐘樓各一座。開元寺離天寧寺靈霄塔沒有多遠,步行400多米。

臨濟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唐代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義玄法師住持臨濟寺,並在這裡創建臨濟宗。唐咸通八年(867年),義玄禪師圓寂。遺骸火化後,其弟子將舍利分建兩塔藏之,一塔建於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臨濟寺內,唐懿宗賜謚義玄為"慧照禪師",賜塔為"澄靈塔"。如今澄靈塔是這個寺院僅存的古建。臨濟寺其他建築都是最近幾十年所修,這裡還是正定古城佛寺中唯一有僧人的寺廟。這個景點免費開放

臨濟寺為禪宗一派臨濟宗祖庭,主要建築有澄靈塔、大雄寶殿、園通殿,是正定幾座寺廟中唯一有僧人的寺廟,趕上法會,香火特別旺盛。澄靈塔,俗稱青塔,建於唐咸通八年,高30米,是正定四塔中體量最小的一個。瘦瘦小小,知名度卻很高。梁思成曾評價澄靈塔「清新秀麗」,堪稱「塔中上品」。 澄靈塔坐落於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缽塔。澄靈塔高30.7米,是一座磚砌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塔。塔下為寬廣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設須彌座,其束腰部分雕飾極其富麗的奇花異鳥圖案,其上為仿木構磚雕斗拱、平座、欄杆;再上即磚制三層仰蓮以承托塔身。現在臨濟寺就剩這座塔是老的建築,其他的建築都是新建的。

崇因寺,位於正定城內北門裡街南側路西。據寺內萬曆年間的碑文所記「粵崇因禪林,古之天王蘭若,罹兵燹,興廢弗稽於何代也。」說明此處早在明代之前就已經有寺廟香火,後毀於戰火,只是經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的重建,並命名為崇因寺才迎來了寺院的復興。

寺院南北長170米,東西寬86米,佔地14620平方米,約22畝地。寺院主體為中軸線布局,自南而北依次為:琉璃照壁、石獅、無梁殿、鐘樓、鼓樓、天王殿、東西配殿、毗盧殿、藏經樓,是佛事活動場所。在主體的東側建有僧舍、方丈院,俗稱東跨院。西側俗稱西跨院,為長工住所,牲口棚以及農具存放地,大門西側建有關帝廟,面闊3間,布瓦硬山頂,供有伽藍神關羽。在大門前東西兩側各建有南北走向牌樓一座,東側牌樓前即為南北大道(北門裡街),大道之東尚有一照壁與牌樓相對應。

崇因寺的建築雖然現在已所剩無幾,但它在歷史上曾是正定八大佛教寺院之一,也是正定佛教寺院興衰史的歷史見證。

崇因寺藏經閣

現存隆興寺大悲閣東側的崇因寺明代御制銅鐘:

現存隆興寺大悲閣東側毗盧殿內的崇因寺明鑄銅質毗盧佛像

隆興寺毗盧殿內供奉有原崇因寺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毗盧」是梵文,意為「光明遍照」。毗盧佛整體似塔形,石須座上的銅象由三層蓮座、三層佛象摞置而成,高6.72米。三層蓮座周身鑄刻1000尊形態各異的小佛,每層蓮座之上端坐四尊頭戴五佛冠的毗盧佛,通體共有佛象1072尊,構思奇特,造型優美,人稱「千佛墩」,是國內佛教的珍品。

洪濟寺、舍利寺原為一寺。唐開元年間建寺,並建塔,馬祖道一弟子金牛和尚曾長期住持該寺,並在圓寂後葬舍利於此,故原名金牛寺,葬金牛禪師。至上世紀60年代末寺內建築蕩然無存。

八大寺 ,即: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還有三座寺已無存:崇因寺(北門裡)、洪濟寺(西北街)、舍利寺(西北街)。西北街二寺座落一前一後,俗稱前後寺。八大寺在城內星羅棋布,錯落有致,各自伴有湖泊園林,自成一景。賞游休憩,溫馨和諧。一座城市有如此古老而規模宏大的佛教寺廟群園林,實不多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提著單反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風雲散盡,探尋永寧山下的風水寶地,清西陵

TAG:提著單反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