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滸傳》:唯一神話「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轉世,到底什麼來頭

《水滸傳》:唯一神話「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轉世,到底什麼來頭

《水滸傳》中稱梁山一百單八將為「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轉世,這也是全書涉及到的最重要的神話設定之一,所謂的「天罡星」與「地煞星」也隨著《水滸傳》的傳播而廣為人知。

有許多人認為,道教中一開始就有一套完備的「天罡地煞」星宿體系,《水滸傳》直接引用了道家的這一套名單作為一百單八將的星號。但從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並非如此,「天罡」「地煞」這兩個漢語辭彙在早期與水滸108將並不存在任何關聯,只是用作內丹雷法或天文風水學名詞。相反,這兩個詞的意義用法在很大程度上與《水滸傳》的成書過程緊密相關,可以說,所謂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這個概念及其名單極有可能是水滸成書過程的原創名目,而且這個小說界的原創甚至影響到了後世道教官方對於天罡地煞的設定。

關於「天罡」與「地煞」含義的轉變,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 兩漢至北宋宣和年間(宋江起義爆發前)

「天罡」一詞最早見於兩漢時期,其用法涉及大量道教、古代星相學、天文學等知識,用法繁複駁雜,難以一一解釋,筆者只大致列舉幾個常見且容易歸類理解的用法,以供參考:

1.道家內丹或者雷法術語,在不同的典籍中分指心、腦或者丹田中黃氣等。

2.壬學中的十二月將之一,對應地支為辰,對應月份為八月。

3.星相學中指月內凶星。如《協紀辨方書》引《歷例》:「陽建之月,前三辰為天罡,後三辰為河魁,陰建之月反是。」

4.指北斗七星,如《參同契》:「二月榆落,魁臨於卯。八月麥生,天罡據酉。」《六壬兵占》:「斗者,天罡也。月將加時,天罡落在十二辰何字上。」

5.指北斗七星中的搖光。《參同直指》云:「搖光,乃北斗之標星,又名天罡星,又名破軍星。」

從上述列舉中可以看出來,「天罡」這個詞誕生之初,是與水滸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人設沒有任何關係的。

「地煞」的出現年代略晚於「天罡」,最初的用法也比較單一,主要指星相學中的凶星之一,並列於「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之中,是比較抽象的邪煞形象。而具象的「地煞星」一詞最早見於唐代瞿曇悉達所著的《唐開元占經》:「首若之星六七尺(一本六丈),所指之國亡,地煞星變色而青,期二年或三年。」也是凶煞之星。而且從描述來看,此處所指的「地煞星」所指應該也是一顆,而不是七十二顆。

這一階段,《水滸傳》的原型還沒有出現,「天罡」與「地煞」意義較為抽象,與一百單八將也沒有任何關係。而且兩詞單獨使用,並沒有並列的情況出現。這種用法在之後的各個階段也一直得以延續。

二、元末明初至明代中期(現存最早全本水滸出現)

這一階段,《水滸傳》經過漫長的素材累積階段後正式成書,並詳細列出了天罡地煞星號名單,相關概念開始陸續出現於小說當中。同時期,道教的官方資料中正式提出「三十六天罡」這個概念,且「天罡」相比之前抽象的用法,開始出現人格化現象;至於「七十二地煞」,仍不見於除小說之外的任何典籍。

《水滸傳》與《封神演義》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並列提出「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並完整列出名單的文獻。這二者列出的天罡地煞名單大致相同,僅個別星號存在差異。

鑒於版本失傳等原因,二者成書的先後順序已難以完全確定,但同為世代累積型的文學作品,二者在最終成書之前素材積累整合時期存在很長時間的重合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猜測,二者相似度如此之高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兩種:

1.在成書之前的積累期中,一方原創了這個名單,而另一方將之借鑒到了自己的書中;

2.存在一份更早的、今已完全失佚的天罡地煞名單,二者在成書的過程中共同借鑒了這份名單。

在版本考據方面有突破性的新發現之前,我們只能做出上述猜測,很難確定真正的原因。但根據「天罡地煞」在二書中情節中所佔比重、前期素材中的出現情況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水滸傳》原創、《封神演義》借鑒的可能性當更大一些。至於部分星號在二書中存在的差異,則屬於版本流傳中的正常現象,本文不詳細論述。

這其中,「三十六天罡星」明顯沿用了《大宋宣和遺事》中的「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而「七十二地煞星」不見於早期素材,很可能是《水滸傳》的某位作者為了將元雜劇中的「七十二小伙」與「三十六大夥」對仗,而從道教典籍中化用出的名稱。

大概同時代成書的《西遊記》中出現了「天罡數三十六、地煞數七十二」等類似說法,這也很可能是因為與《水滸傳》《封神演義》在成書過程中素材相互影響的而產生的。

龍虎山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公元1359—1410)校輯的《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中有「三十六天罡,天中大神王」的咒語,正式指出天罡星有三十六個。同時代成書的《道法會元》(成書時間約為1382—1444年)也收錄了類似的咒語,此外還提到了「念畢三十六天罡咒」「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天罡三十六」等語。這是目前已知最早提出「三十六天罡」的道教典籍,但也只是提出來這個概念,並沒有列出具體的名號。因為道教咒語的簡潔性等因素,我們可以猜測,在略早於這段咒語最初出現的年代,或許有過其他典籍提出過類似的概念,所以這段咒語才會直接引用這個概念。

而歷經張宇初、張宇清兩代天師以及邵以正一位高道重編校正,成書於正統年間的《正統道藏》中,則出現了多處「天罡」的人格化現象。如《法海遺珠》(約作於元末明初)及《太上三洞神咒卷》(年代不明,不見於之前道藏)中多次出現「天罡大聖」「天罡真神」等神名,《太上感應篇》中更是記載了真武大帝部下有天罡神將:「自差部下天罡神將再行審驗……」。

三、《水滸傳》成書之後

《水滸傳》成書之後,「天罡」「地煞」二詞除了在風水學等維持原有用法之外,還出現了大量明顯受到《水滸傳》影響的用法。

正史如《清實錄·乾隆實錄》記載:「又諭曰,姚棻奏拏獲臨川縣民張必發等十二犯……民間因其兇惡,指為天罡地煞名目,該犯等即以天罡為會名……試思天罡地煞,系水滸傳奇所造名目。野史如《光宣詩壇點將錄》《東林點將錄》,直接套用梁山諸將的職位、星號、綽號,分別搞出了詩壇版和東林黨版的108將。小說如《英烈傳》《增補三遂平妖傳》《金瓶梅》《彭公案》等大量作品中所提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及類似說法之處甚多,不必一一列舉。

而清嘉慶年間[3]編撰的《道藏輯要·斗集》之中收錄了一份《五百靈官爵位姓氏總錄》,(以下簡稱「《總錄》」)其中有三十六位神名冠以天罡名號、七十二位神名冠以地煞名號,這是目前已知唯一一部詳細列出了36天罡72地煞名號的道教典籍,但其中神名均冠以「某某元帥」之名,而非星宿,且其名號與《水滸傳》中的星號差異巨大。

《總錄》不見於《正統道藏》及萬曆年間的《萬曆續道藏》等任何道教典籍,應作於萬曆年之後,晚於《水滸》的成書。且《總錄》中的名號有大量受到《說唐》《說岳》等清代小說影響的痕迹,創作年代應晚於這些小說。

鑒於道教是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宗教,經常從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甚至其他宗教中借用神靈,我們很有理由相信,《總錄》其實是是明清時期的某個道士在看過《水滸》或《封神》後,自己參照108罡煞的格式,吸收了大量其他小說或宗教信仰中的人物形象杜撰而成的名單,之後又被《道藏輯要》所收錄,受到道教官方的承認。

總結以上各時期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天罡」「地煞」二詞的含義經歷了以下演變過程:

1.在水滸相關素材出現之前,「天罡」「地煞」一直是道教、天文或者風水等領域的概念,二者不存在任何聯繫,也沒有相對具體的數量、名目,更不存在人格化的形象。這種抽象概念的用法也在之後的各個階段一直得以延續。

2.在水滸相關素材的積累過程中,首次將「天罡」這個概念與「三十六」這個數字聯繫起來,並出現了將「天罡星」與宋江起義的「三十六大夥」對應的現象。而其他典籍中的「天罡」「地煞」仍然沿襲之前階段的意義,無明顯變化。

3.在水滸正式成書前後,《水滸傳》列出了詳細的天罡地煞名單,《封神演義》中出現了類似名單,《西遊記》中出現了「三十六天罡數、七十二地煞數」的說法。道教典籍中正式提到了「三十六天罡」的概念,而「地煞」仍沿襲之前的用法,「七十二地煞」不見於小說之外的任何典籍。

4.水滸成書之後,「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等類似說法迅速在小說中流傳開來,而道教典籍也在此之後出現了詳細的天罡地煞名號。

因此,我們大致可以認為,「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很可能是《水滸》成書過程中隨著素材積累而逐漸出現的概念,直到某位水滸的作者或整理者詳細地原創了108人的姓名及星號,並隨著《水滸傳》早期素材或成書的流行,又影響了《封神演義》《西遊記》等相關小說,使得這個概念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作為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宗教,道教也逐漸接受了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這些說法,並開始在典籍中收錄了自成體系的天罡地煞名稱。

小說創作往往會從史書、宗教典籍之中選取素材,而天罡地煞則可能正好相反,是小說原創設定反過來影響宗教官方設定的一個特例。

宣和年間,宋江起義爆發,同時期開始零星出現相關的文字記載,文學性質的《水滸傳》的早期藍本也在此後不久出現,並首次提出「三十六天罡」這一概念,但未提到「地煞星」。 同時代其他文獻資料中的「天罡」與「地煞」用法大致與之前相同,無明顯變化。

關於宋江起義,最早的文字記載當是同一時代李若水的《捕盜偶成》一詩,其中有「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的詩句;南宋初王稱所修《東都事略》則記載了侯蒙的上書:「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宋史·侯蒙傳》中也有類似記載。通過這些可信度極高的史料來看,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確有三十六名頭領是毫無疑問的。

《水滸傳》最早的文學性原型之一《大宋宣和遺事》與《宋江三十六人贊》均採用了正史中宋江起義共三十六員頭領的說法。《大宋宣和遺事》提到,九天玄女賜給宋江的天書中有言:「天書付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這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將「天罡」這個詞與「三十六」這個數字聯繫起來的文獻。雖然此處用詞是「天罡院猛將」,但從《水滸傳》的版本源流看,此處即為「三十六天罡星」最初的原型無疑。

之後的元代水滸戲中,大都提到梁山泊有「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伙」,雖然尚未明確與天罡地煞相對應,但《梁山五虎大劫牢》中已出現了「天罡星臨世間,施仁義建功勞」的唱詞,《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中也稱公孫勝「上按天罡星」。 [1]

雖然由於大量雜劇、話本的失佚,我們不能確定這一時期是否存在更加明確的文字將宋江起義與「天罡地煞」聯繫起來,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宋宣和遺事》中提到的「天罡院三十六員猛將」以及雜劇中屢屢提到的「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伙」,就是「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這一說法出現並人格化的重要源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兮夜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捉史文恭者為梁山之主」就是個笑話,盧俊義還沒開始就被套路了
《水滸傳》:吳用兩次在二龍山少有的尷尬瞬間,決定了吳用的人生走向,全為了梁山

TAG:兮夜侃歷史 |